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4 > 2014年第8期

是时候放松准入制度了

作者:
黄天鸿
时间:
2014-12-22 15:50:31

  

日前,国务院、工信部高官频繁发声,称即将发放新能源车牌照。而且,新能源上游企业“也将得到二、三张牌照”。

  哪家此前不具备整车生产资格的企业能有幸获得牌照?股市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猜测。“新能源”是源自中国的概念,而“新能源车”仍遵循着以前的政策套路,即国务院认为,该领域仍属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范围。

  对新能源车来说,赋予整车生产企业之外的牌照,相当于让某些企业拿“外卡”参赛,这些选手通常不会对比赛进程有大的影响。强调“准生证”必要性的言论,常以日本《汽车制造事业法》、韩国《汽车生产许可法》为例,说明东亚汽车生产国普遍实行生产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但这和日本、韩国以往的财阀制度密切相关。我们的准入制度是否有为国企保驾护航的嫌疑呢?如果是的话,汽车作为开放市场,主体平等如何保证呢?

  提前替市场做出选择,往往吃力不讨好。抓着审批权不放,不利于行业创新和市场竞争。担心资源错配和重复建设的理由,在实践中被击碎。“目录”制度之后的“公告”制度,并未遏制产能放空和僵尸企业的存在。相反,僵尸整车企业甚至公开谈论“卖壳”。“准生证”本身成为商品,难道不应该称之为畸形和寻租市场吗?这对于通过科技创新和生产成本合理规划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非常不公平。

  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政府,普遍实行“自我认证”。实行这样的制度,并未见到美国人一窝蜂地去造车。原因在于各州机动车管理委员会和联邦交通运输局,对汽车产品产生危害消费者的可能性和实际伤害案例,实行严苛的质询、约束和惩罚制度。功夫不过关的企业,盲目上马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卖车的钱还不够交罚款的,焉能不谨慎从事。

  特斯拉并未持证上岗,作为一家新兴企业,以前没有造车历史(事实上这家企业之前什么都没造过)。如果在中国,恐怕马斯克需要花上10年时间去跑“许可”(李书福就花了这么多时间进入“目录”)。这当然会实实在在地伤害创新,我们喊着鼓励创新,是否有伪善之嫌呢?不要抱怨我们产生不了特斯拉,因为土壤条件不大适合。

  一个是前端卡住,强调的是“身份资格”;一个在销售和产品质量卡住,强调的是产品合规(当然,我们属于前后端都卡住)。如果一家企业从未造出过整车,按照生产准入制度,是没有资格取得准生证的。其能力就得不到检验,以至于永远无法进入市场,陷入“死循环”。

  工信部向圈外企业办法牌照,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生产准入制度的弊端,并据此做出有限的改进,放开一个小口子。不过,戴帽赏赐,仍然无法充分放开市场竞争,活水养鱼。

  当时的准入制度,是担心各省国有资本盲目上马整车项目,有历史意义(当年国企投资的不理性成分需要加以约束),但民企被殃及池鱼。现在整车生产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门槛大为提高。

  不妨用新能源车的技术性能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或许困扰官方已久的新能源发展缓慢的问题,将得到部分解决。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