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11期

经济“政治化”时代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24:51

  自从苏联帝国轰然倒塌以后,世界好像突然踩了油门踏板:两极格局掩盖下的民族纷争纷纷涌现,此起彼伏的热点战争代替了两大阵营的冷战。随之而来的世界贸易量大爆发,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的重商主义似乎又回来了。

  二战之前,大多数经济活动被束缚在疆界和海关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其国内经济而言,仍然居于从属地位。大国相信,要想推行自己意志,必须依靠政治、军事力量,展示肌肉和决心。

  全球化时代,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生活都必须与其他国家发生密切联系。1991年到2009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均增长幅度为11.8%,超过同期贸易额的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年均7%)。从经济角度讲,国家不再是完全“独立”的了。一国的经济政策和活动必然受到其他国家的牵制。

  近两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世界银行的执行机构)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以中印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获得提升。两大机构从发达国家的御用金融工具,逐渐演变为全球金融、经济、贸易协调平台。它们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危机时刻的互助救援行动中,更体现在制定和协调经济政策中。发达国家似乎乐于有限出让投票权,换取新兴国家分担部分义务。

  世行总裁惯例由美国人担任,IMF总裁则历来出自欧洲。欧美仍然没有放弃绝对控制权,然而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量变,早晚将促使两大机构实行彻底的变革,以适应世界新经济形势的变迁。

  相比之下,联合国(UN)的地位显得尴尬。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以黎争端、联合国财政危机都在侵蚀联合国的权威。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将二战后形成的政治格局淡化。作为二战以后大国政治的标志,联合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有沦为清谈场所的危险。经济政治化居然削弱了最大的国际政治机构,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国际经济政治”

  

  冷战之后,传统的大国权力政治仍然发挥作用,但武力的使用成本日益高企。很多国家更愿运用自己的经济手段对两国或多边关系施加影响,可以称为“国际经济政治”。简言之,就是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最终转一个圈,还是落在经济利益上。

  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召回案,最初涉及的仅是产品质量引发的法律纠纷,进而扩展到威胁大公司的商业信誉。随后,政治势力参与进来:美国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的高官,发表对丰田商誉毁灭性的谈话;众多议员在国会山的摄像机镜头前,对丰田章男极尽挤对、诘难之能事;白宫发言人也代表奥巴马向丰田施加压力。与其说敦促其采取措施,还不如说展示政治秀。

  受益最大的是谁?无非是美国汽车工业,福特、新通用迅速抢占了丰田失去的市场份额。议员们也捞到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形象。丰田遭到围剿,不仅因为自己的错误,更因为在美国市场上独大地位,无法让美国政治势力接受,被打压是早晚的事,没有“踏板门”,也会有别的“门”。

  在此事件中,日本政府不置一词,低调到驯服的程度,使事件没有演变成国与国的争端。但在贸易干预主义面前,即使想低调,也无可回避。美国为了削减庞大贸易逆差,摆脱靠发行国债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的做法,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狂印纸币,增加流动性,操纵美元贬值。如此一来,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农产品、矿产资源、能源价格飙升。同时,逼迫人民币升值,手段就是将贸易和汇率挂钩,把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变成施压的对象。《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则赋予美国国内立法以域外效力,干预他国之间的贸易。

  很多人诟病中国应对措施偏软,呼吁将前一阵子美中间轮胎、铜管对肉鸡、汽车的贸易战扩大化。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而投资表现为逆差,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提议拿美国对华的汽车投资开刀,打击美国的痛处。比如修改外国资本投资法律,取消合资企业经营优惠政策。

  但这样的做法坏处有三:其一、违反我国的世贸承诺,授人以柄;其二、中国将损失税收、劳动力岗位和市场繁荣;其三、恶化投资环境,迫使外资逃离。

  双方调门的提高都局限于民间和立法层面,政府的态度都比较谨慎。问题是美国人试图在WTO游戏规则之外采取措施,开了一个坏的先例。

  

政治与经济不同步

  

  虽然我国与日美欧贸易摩擦不断,但同这些国家或联盟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为此,各方没有选择,必须维系双边或多边政治关系,即所谓“斗而不破”。

  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互为友好邻邦,中国对五国的贸易额增长幅度,却远远落后于对非、对美日欧,甚至东盟。五国均以向中国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为主,中国对其出口以工业制成品。除俄外,其他四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吸纳中国出口商品的能力。目前来看,贸易数字远远反映不了彼此融洽的政治关系。这表明,政治关系不能完全左右经济联系。

   也有完全相反的例子,中印间政治关系冷淡,但民间贸易如火如荼。印度人口众多,偏偏选择产业链最短的服务外包业。中国制造业是长项,两者经济互补性强。近年中国汽车产业和通讯产业发展迅速,均以产业链长、带动上游产业能力强著称,这两个行业的企业都积极开拓印度市场。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中国的汽车目前正 “排队”等候进入印度市场,并将印度视为一个低成本的出口基地和高质量的亚洲集散中心。

  上汽、北汽福田、一汽、奇瑞、吉利、长城等汽车公司计划或已经将其旗下轻型货车、轿车、重卡及公共汽车等引入印度市场,通用五菱斥资数亿美元与印度本土汽车制造商合资兴建组装厂,以便打造成本更低的出口基地辐射东南亚。

  有人预计,到2020年,中印直接贸易额将达4000亿美元,超过中美之间。而直接投资也将跃升至80亿美元,是现在的10倍。期待那时的政治关系应该因应密切的经济联系,变得热乎起来。

  当今,我们所处的世界似乎可以称为“新重商主义”。各国只忙着追逐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的竞争逐渐退居幕后。这仅是周期性的循环,还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有待于后人站在更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去判断,身在“庐山”的我们很难窥其全豹。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