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11期

中国车业的“矛盾心”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25:35

  拥有全球增长最快的车市,享受着世界第一的车市规模,作为这个市场的东道主,中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中的个性是什么?中国汽车给全球的外在形象是什么?更直白点说,除了便宜,中国汽车到底有什么特点?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学院门口的雕塑上有这么一句话:“任何人可以改变世界”。短短一句话可以说体现着美国的价值观。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风格映射到很多地方,但在汽车产业上,中国汽车企业却反其道行之,往往很张扬,爱吹牛,但在具体技术方面,打心里却是自卑的。

  张扬与自卑,两者看起来自相矛盾,却正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面对“内外”两个截然不同问题时所产生的表象。

  

摒弃张扬与自卑

  爆发式增长的巨大车市,养活了许多实力本身并不是强的企业,当几乎所有企业为产能奔波而不为营销费脑的时候,本身就隐藏着很多市场规则难以企及的地方,于是,中国的汽车企业和汽车产业一片大好,很少有人被挤出队伍,中国汽车和外资品牌的竞争并不输于市场份额的表象,掩盖了企业本身的实力。

  于是,中国汽车企业显得非常张扬,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袭来后,这种张扬主要体现在挟地方资本和自身积累,不断寻求外购力求立马变大,或者不顾自身实力推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计划,或者在产品推出和营销上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陷入自我不能把控的境地等等。

  当然,不乏一些企业却能收得意外之喜,比如吉利突破了人们的思维惯性,将高贵品牌VOLVO收入囊中,这种扩张虽然表面上很风光,最终会如何还很难讲。但多数企业表现出了高于自身实力的张扬,虽然部分原因在于政治需要。比如在新能源车方面,中国企业的张扬与吹牛到了让业外人都傻眼的地步,而且这种张扬还在蔓延。有趣的是,在研发和具体的技术领域,中国企业那种低跨国公司品牌半头的先天不足,表现得却是异常谦虚,一点都不张扬,在和跨国公司接触的20多年合资经历中,中国汽车能够感知差距,在技术和研发上是自卑的,这就是到如今合资企业都在打造自主品牌,而中国人却自信不起来的原因。

  目前,中国汽车有各种不同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中国车企源于对技术先天欠缺的自卑,往往非常在乎获取模式,也因此,在国外看来研发和技术是企业天职,在中国却要给予高度的扶持。

做强需务实与自信

  既张扬又自卑,这是中国汽车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性。然而世事流转,当下的中国汽车需要的是务实和自信,中国汽车实际上也到了应该自信的时候。

  与其色厉内荏,还不如内敛务实。其中不乏一些企业放眼长远,它们低调内敛,以攻克技术为荣,以打造品牌为立足点,比如奇瑞,不是图一时市场,不是成天叫嚣着收购并购做大,成天嚷着市场增长率和销量。汽车是以产品和规模定胜负,产品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再怎么炒作,电池的特性在路上一试便可知晓。

  当中国车市增速减缓,一些车企或许会为在近两年火爆的市场中犯下的张扬、浮躁作风付出代价。中国汽车应该内敛,但更应该在根子上自信。虽然环境浮躁,但中国自主汽车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市场占有率是一方面,核心技术方面,虽然差距仍很大,但我们不应该内心自卑,一些企业在自动变速箱、先进的发动机研发上成果不小,一些企业的设计已经体现出长远发展的基因。

  拥有庞大的市场做后盾,中国自主企业不应该急于求成,在和跨国公司20多年的竞合过程中,中国企业没有白白交学费,虽然基础差,但自主企业陆续推出了一些车型和合资企业的中高级车竞争,它们代表了中国汽车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国企业没理由一直在技术上自卑下去。

  任何人可以改变世界。中国汽车只有务实、自信,抛弃浮躁、张扬、自卑,才能成为全球最大车市的主人。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