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背负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再次被全球所聚焦。 日前日本政府公布第二季度产出后,全球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二季度已经略高于日本的1.28万亿美元,达到1.3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按照今年日本和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中国经济全年超过日本几成定局,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07年超过德国如今又超过日本之后,中国经济总量面前将只有了一个“拦路虎”超级大国美国,但是中国的人均产值相比德国、日本少得可怜,更不用说美国。除中国之外的3个经济大国都有着扩展至全球各个角落的汽车工业,德、日、美三大系汽车更是近乎垄断性地瓜分了中国的中高级车市场,同属世界经济四强,中国汽车工业尽管起步晚,但发展后劲足,不过同德、日、美相比,差得还是太远,还跨不过它们市场的门槛,更不用说行遍全球。
这种比较虽然是不公平的,因不同的经济体有不同的发展特征,但诸经济强国背后都有强大的汽车产业做后盾,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巧合,排名前四大经济体之后的法国、英国、意大利也都有不弱的汽车工业,可以说,汽车工业之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其重要是无须赘言的,中国也没脱离这个公理。汽车在中国作为经济支柱产业很早就被提到战略发展地位,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中国使出了空前的力量布局未来,但相比中国急速膨胀的经济总量,眼下的中国汽车与之相比还不对称,实力还稚嫩,欠缺应有的成色。
今年中国汽车市场或将达到1600万辆规模,总量“无与伦比”,中国有成千上万家车企,有数不清的汽车品牌,自主汽车已经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商用车更是将进口车挡在国门之外,那么,中国汽车缺的是什么?要为10年左右时间后攀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保驾护航,中国汽车欠缺的不是总量,而是刚强。
“大”和“强”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核心要素,做强是中国汽车的最终归宿,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做大做强道路上最该做什么。有13亿千差万别的市场,中国汽车不愁做大,中国汽车最需要的就是“刚”。
上述经济强国中,都有强大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丰田 、本田、福特、通用代表了全球汽车流行与普及的广泛结合,它们是市场、品牌、研发和设计各个环节成功的代表,它们的成功没人会过多归功于身后的德、日、美经济强国,但强大的品牌和产业影响力,却代表着身后的国家而纵驰全球。试问,眼下哪个汽车品牌能够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以市场换技术”盛行30多年后,中国汽车究竟在合资过程中学到了多少东西,没人会去总结。在眼前利益与政绩催动下,中国汽车过去很难做到未雨绸缪,刚强起来,到如今自动变速箱、电控等很多核心技术仍靠外买,产品设计挂靠境外,更不用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始终坚持的品牌取向。人们都知道,庞大的低端市场养活了这些企业,庞大的合资比例让中国企业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日子中失去了自我求生的野性,倒是一些民营、自主小企业不屈不挠地在夹缝中艰难向上攀登,它们代表了中国汽车的未来。
新能源汽车兴起使得很多空壳企业似乎一夜之间都城了新能源专家,国家2020要达到全球第一的目标让人感觉非常激进,车企们掀起的新能源热除了响应热情外,还有很多作秀、隐瞒政府的成分。
这些都不是中国汽车刚强起来的作风,深度竞争需要的是过硬的产品实力和强大的研发、设计水准,眼前利益让车企满足于当前一片向好的市场氛围中,而不会自省坚持长远目标并刚强起来。一位中国车企的总经理曾经给笔者尴尬地叹息道,他卖40辆车,相当于奔驰卖一辆车,车卖了不少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中国经济总量已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支柱产业,汽车给中国经济贡献的不仅仅是市场、就业用以拉动经济,中国汽车自身品牌、设计和研发水准、产品附加值真正刚强起来,以实力揭去身上“加工厂” 和为合资打工的臭名,才能更有力地反哺国民经济,这和国家转换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国策不谋而合,这也是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加速走强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