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连串的员工跳楼事件爆发之前,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台湾鸿海集团旗下的富士康,满眼都是炫目的头衔和溢美之词:“大中华地区最大出口商”、“全球五百强之一”、“全球3C(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服务领域龙头”,麻省理工学院设立的全球专利排行榜上,该公司是前20名中惟一的华人企业。
这样一个标杆性的企业连续出现跳楼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鸿海总裁郭台铭亲自道歉,允许媒体进入厂区采访,深圳市政府组成工作组协调解决问题,但仅仅过了12小时,又一条生命消失在观澜厂区外的宿舍楼下。富士康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完全无效,既没有取得媒体和公众的信任,也没有遏制撞鬼式的连跳。
一个又一个年轻生命以相同残酷的方式结束,带来的心理冲击不啻于一场灾难。
军事化管理之过?
在深圳市民眼中,富士康无异是独立王国。用高墙、铁丝网、严格的门禁和保安,共同构筑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清晨,数万员工统一身着工作服,跨过天桥,向整齐划一的厂区汇聚。凭借胸卡进入编号管理的工作区域,龙华厂区的各个入口排起了长龙??见此情景,好像能让人想起什么?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革命之路》:
一样的着装,一样的步伐,一样的面无表情,每个人都是巨型机器的一个小零件。企业不需要员工拥有人的个性,只需要他们精确地、按部就班地运转。如果不摆脱“物质的康郡”,“理想的巴黎”终将梦破。片中,男主人公陷于犹豫和徘徊,而妻子则绝望地自杀。虚构的阴霾竟然成了残酷的现实。
现实中,行伍出身的郭台铭对整个富士康下属的各“事业群”(类似子公司)实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他本人以此为骄傲。事实上,在某些方面,比军队的制度更为严格和苛刻。
这家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安保人员生杀予夺的大权,安保队伍直属集团总裁和副总裁,不受其他部门和负责人的节制。按照《员工守则》,安保人员可以直接开除员工,开除的理由可以多达86项。触碰到任意一根“高压线”,饭碗不保。不但拿不到多年工作的补偿,甚至无法在这一行立足。
让我们看看这些“高压线”:“误入工作区”、“未带胸卡”、“未经允许在厂区及宿舍无线上网或收发电子邮件”、“私自接受采访”、“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每天如履薄冰,生怕遭到保安的盘查和毒打。富士康高层认为企业给予的薪酬不低。但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因为有人的尊严。践踏人性的极端管理制度,竟然被不少大企业奉为圭臬。富士康管理层认为,员工总人数多达几十万人,不好管理。按照其全球70万员工总数,自杀比例并不高。按照这个推论,职工人数超过167万的中石油,岂不每周都有跳楼指标?
富士康种种举措不过是在危机公关,全副精力都在应付外界的质疑和责难,尚未认识到“人的生命至高无上”这一浅显的道理。
表面上,员工对管理、环境、薪酬问题都有内部投诉渠道,但必须实名举报。没有谁傻到实名投诉自己的主管。员工拨打“110”,接电话的竟然是内部保安。一切问题都在内部解决,直到问题大到掩盖不住为止。
对于资源和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资金和雇员规模都相当于小型城市,如何管理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个角落的员工?尊重人性、平等待人应该是基本的原则。大企业过分追求管理的高效,会导致对人的冷漠化。普通员工无法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只有不断受挫的身心疲惫。这方面,与富士康雇员人数相差无几的汽车企业尚未发生类似的悲剧。这得益于汽车企业相对开放的工作环境、较好的待遇,大多汽车企业文化似乎也不追求将员工管死。但资方、管理层与员工沟通渠道仍然不够顺畅,没有给予员工归属感,所幸,这些缺憾尚没有达到矛盾激化的程度。
富士康模式是企业管理的反面教材。将“秩序”二字运用到极致,遭遇了管理的重大失败。用签订“禁止员工自杀的协议”来遏制事态发展,足以证明郭总具有黑色幽默的潜质,“第22条军规”和防坠网一样天真无邪。
利益链条压榨之过?
在自杀事件变成公共安全事件之后,富士康的众多大客户,如苹果、惠普、诺基亚、索尼和戴尔,都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要对前者展开调查。
长期以来,尽管试图从“制造的富士康”迈向“科技的富士康”,但富士康的利润仍主要依赖于上述几个大客户的代工定单。苹果等大企业利用上游的设计和品牌优势,可以选取成本最低廉的代工厂为其打工。苏州和硕联合公司已经取得下一代iPhone部分代工权,富士康为保住定单,依靠规模效益争抢微薄的代工收益,必然大刀阔斧消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将所有员工简单粗暴地24小时圈在厂区,显然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依靠高度严谨的生产线配置,一线操作员工的动作必须以秒来计算,稍有延迟,就会影响该工段的进度。一天下来,高度紧张的身体对什么都会感受迟钝,这就是资本残酷的本来面目。代工厂的工人处于整个资本链条的最低端,他们的劳动力价格严重滞后于劳动价值。这种反人性的“泰罗制”,直到今天仍然大行其道,不能不说是资本配置的力量使然。
话说回来,各大知名厂商的调查宣言,也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富士康厂区增设个垃圾桶他们都会知道。早在遴选代工企业的时候,模具、材料、生产等环节都要详细考察,对工人劳动状态和环境怎么会不清楚?况且,富士康的生产状况对于苹果而言至关重要,苹果的商务代表们就吃住在厂里,全方位监督生产进程。这种情况下,还声称要“进驻调查”,显然矫情得使人牙酸。
与其说这些品牌厂商们关心工人的死活,不如说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品牌形象。一旦消费者知道,自己手中的商品是通过无情压榨劳动力制造出来的,他们会作何感想,对这些品牌还会由衷喜爱吗?
如果拥有品牌和设计优势的厂商追求超额利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决定了下游代工环节的生产模式必然是富士康式的。过于压榨代工环节,是造成悲剧的又一个原因。
整车企业对于上游零配件配套企业和下游零售店,也具有地位优势。整车企业都有利用这些优势、取得利润分配权的天然倾向。某些企业极力压低零部件采购价格,在年底拼命向4S店压车。过分挤占别人利润空间的行为不可永续,平衡整个利益链条是厂商的责任,应该让各环节都有利润空间。杀鸡取卵显然是短视之举,也是酿成悲剧的温床。
政府和工会缺位之过?
不得不提的是,深圳市对富士康事件的应对举措绵软无力。
从深圳政府声明看,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定义此事件为个别事件,不影响外资企业遵纪守法的形象;二是归咎于员工心理素质差,受到点挫折就想不开。这些话与郭台铭避重就轻的道歉如出一辙,有了这种立场,采取什么措施都是隔靴搔痒。
随着事件的发酵,深圳市的处理规格上升到市委书记亲自到场调研的地步,更有传闻中央调查组即将进驻。政府的重视虽然有点晚,但绝对不是多余的。事实上,正因为社会和政府力量不能有效监督这样的“独立王国”,使公司高层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
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称,“未发现该企业在用工、劳动者超时加班等方面存在问题,所以不便介入”。现在出了人命,仍然“不便”介入吗?如果小企业这样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早就关张大吉了。
公众理解这个企业对于深圳的重要性。富士康一直稳坐内地出口企业的头把交椅,占据了深圳外贸额的22%,年创利税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政府束手的理由。
公众有理由质疑,这一桩桩“自杀”的结论是由企业安保部门做出的,还是由警方做出的?抑或企业拍板、警方背书?这其中有没有刑事案件?据说,警方正在进行逐案核查,按法律规定办事。
舆论还批评深圳总工会失语。工会是劳方代表毋庸置疑,但大多数企业内的工会活动流于表面。
和大多数国企一样,汽车企业中,工会组织架构齐全,但往往徒有虚名,不少工会沦为只负责发放电影票和安全套的机构。
似乎外商都不喜欢什么劳工组织,但聪明的老板懂得,有作为的工会其实对资方有利。员工有情绪宣泄和诉求的渠道,不至于走上绝路,社会舆论的压力会小很多。出现问题以后,也有合适的谈判对象。否则面对成千上万员工个体,企业也只能分饰两角,何况这样做通常吃力不讨好。
无论企业领导层、其大客户,还是政府、工会组织都应对该事件负有责任,员工的个人心理素质和教育程度不应成为频繁自杀事件的借口,更不应该归咎于经济转型的时代。大企业管理方式的极端化、利润追求绝对化是始作俑者,这是所有大型企业管理之鉴。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