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5期

艾伦•穆拉利 福特的福音

作者:
时间:
2010-05-08 16:32:25

美国一家知名汽车杂志早早就预测了,2010年由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人物一定非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Allan Mulally)莫属。艾伦·穆拉利的名字随着福特汽车出现在新闻媒体中的正面消息的激增,而越来越被人熟知,而2010年年初的几则消息更是让艾伦·穆拉利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
    2月,福特汽车公布的2009年业绩为税前盈利27亿美金,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75亿美元,这标志着福特汽车成为第一个在底特律站起来行走的巨人,并结束了自2005年以来常年亏损的状况;3月,福特汽车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在12年后首次超过通用,位居销量榜首,把通用和丰田通通甩在了身后;4月,福特在中国的业绩猛增,一季度销量同比上升84%,嘉年华的销量屡破单月销量记录。
    而这一切,早在4年前就注定了。
 
比尔选择了他
    作为福特创始人亨利·福特的曾孙,比尔·福特终于熬不住那些令他夜夜难以入睡的日子了,公司经营状况的每况愈下,终于让他下定决心让出福特CEO的位子,在家族以外寻找能者来为之。
随即,比尔找来猎头公司,力邀汽车界各路大腕,可是没想到的是,雷诺-日产的CEO卡洛斯•戈恩拒绝了;紧接着戴姆勒-克莱斯勒的董事长蔡澈也婉言谢绝了。对于他们来说,要想拯救福特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正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一份简历吸引了比尔的目光。
    艾伦•穆拉利,1945年出生于加州奥克兰市,1969年在堪萨斯大学获得航空航天硕士学位,随即进入波音公司;1982年在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随即担任波音777的工程总监;2001年3月起担任波音CEO。接下来的履历更让比尔看到了福特的希望。在“9•11”事件使航空制造业跌入低谷时,穆拉利率领波音通过精简机构,外包非核心业务和推出低能耗、低排放的“梦想飞机”波音787,使波音公司在一年的时间内率先走出低谷。
比尔立刻兴奋起来,“穆拉利既然能驾着波音飞出阴霾,就也有可能开着福特驶出泥淖。”
就在波音公司所在地西雅图的一家普通的星巴克里,穆拉利和比尔见面了。两人谈话的主题围绕在将如何拯救福特上。此时的穆拉利已经将福特的情况了然于心,他对比尔坦言:“虽然底特律三巨头们用全球市场的利润来贴补北美市场的亏损,但是北美市场却又是日本厂商主要的利润来源,福特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厂商。只有针对这一点,在保住卡车用户的同时推出创新的、风格大胆的轿车、多功能车和日本人进行竞争,挽回失去的北美市场才是挽救福特的重中之重。”
穆拉利的坦率一语点醒了梦中人,两人一拍即合。此时的福特太需要这个领路人了。
 
门外汉的挑战
    比尔任命前波音CEO的消息一经媒体传出,在业内引起了激烈的争执。通用和克莱斯勒毫不客气地报以讽刺:福特竟将命运寄托在一个门外汉身上,难道真是黔驴技穷?
    2006年9月,走马上任第一天,穆拉利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过目福特的产品目录。经过仔细的核对后,他颇有些疑惑地问手下:“目录里为什么没有金牛座轿车?”
    “金牛座这个品牌已经停止使用了,公司推出‘福特500’来代替它,但是市场效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差很多。”穆拉利得到的答案让他颇为吃惊,有着这么好口碑的一款车怎么说停就停了。他不禁反问:“知不知道围绕一个品牌所建立的市场忠诚度要花多少心血和多少钱?”毕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特金牛座轿车非常受美国民众的欢迎,有着非常高的品牌忠诚度。他立刻做出决定,第二天就重新启用金牛座这个名字,让美国人重新找回那些“金牛座”曾经带给他们的温暖时光。行事果断是穆拉利管理风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他说到做到,办事绝不拖延。
    在穆拉利就职福特CEO之前,他搜集了大量关于福特公司的资料,这时他已经预感到福特的实际情况比他之前预想的还要糟糕。但这一切都吓不倒他,就像他90岁母亲所说的那样,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永远不会服输。
    其实,福特最大的顽疾就在于内部等级制度森严,参与决策的人仅限于公司高层,下级仅仅是被动地等待高层的命令。更令人气愤的是,福特欧洲、亚洲、南美洲和澳洲各个分公司极其缺乏通力合作的精神;比尔•福特曾把这种公司文化比作沙皇俄国的宫廷政治,“比起合作,他们更愿意互相揭短。”这一切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福特仅靠皮卡和SUV勉强维持,2006年时亏损已达到126亿美元,濒临崩溃。
穆拉利的决心已下,“不变革,毋宁死”。
走出关键第一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穆拉利一直没有忘记这句在斯隆商学院里学到的中国古语,他深知面对本来就对自己心存疑惑的同事们,首先应该赢得他们的人心,对于大手笔的改革计划也不能操之过急,采取怀柔手段是最明智的做法。
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经常看到穆拉利在办公室或工厂车间与几十上百名员工愉快地交谈,就像普通同事一般,丝毫没有等级制度可言。在这个过程里,穆拉利的变革想法变得更为具体,“一个福特”的未来战略方向在他脑海里变得更为清晰:专注于福特的核心品牌,生产能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有更多价值的汽车。
    “要卖掉路虎和捷豹!?”当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福特听到这句话从艾伦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情绪几近失控,因为他仍然坚信市场扩张的捷径不外乎就是对品牌的吞噬,可现在,穆拉利却要反其道而行之。
比尔的反应已在穆拉利的意料之中,因此他早就拟好了可以说服比尔的腹稿。“航空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汽车业的明天。油价的起伏不定和高涨预期无疑会给市场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剥离那些高油耗的品牌,不但能够减轻油价高企对公司业务的负面影响,还能使福特把资金和精力全部集中在几个核心品牌上,如此才能自救。”穆拉利的谏言似乎让比尔恍然大悟,“我怎么就从来没有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比尔对此的默许,终于让穆拉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当福特将挂牌出售路虎和捷豹的消息在媒体中传开的时候,底特律的对手立刻报以嘲笑:原来“门外汉”拯救福特的手段就是大甩卖。不少业内专家也分析:路虎和捷豹都是盈利能力尚可的品牌,路虎还是一个成功定位于细分市场的品牌,穆拉利的甩卖确实显得外行。对于大量的负面言论,穆拉利采取的态度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2008年3月,路虎和捷豹以2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印度塔塔汽车。在随后的2010年3月,福特还顺利地将沃尔沃品牌出售给中国的吉利汽车集团。
    此后的市场证明了艾伦的高明:高油耗的SUV和皮卡的销量骤降,使各车企濒临崩溃的边缘。而福特此时却一身轻松地在轿车和新能源车上大展拳脚——外形更酷的金牛座在2009年年初的北美车展上赢得满堂喝彩;小型车嘉年华、福克斯在欧盟各国连连摘得销量冠军;混合动力版的Fusion更是成为北美市场上销量仅次于普锐斯的新能源汽车。
整治内部机制
    穆拉利的家就位于距离福特总部大楼不到3英里的地方,每天早上5点半他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这一习惯他以养成多年。
    穆拉利的办公室位于福特全球总部的12楼,除了办公桌和桌上的电脑几乎没有其他的装饰,但他就是喜欢这个房间,透过宽大的窗户玻璃眺望远处,他可以看到福特历史上著名的荣格中心工厂。
    在梳理品牌之外,穆拉利急待解决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彻底改变福特的内部机制,他必须将福特各自为政的现状改变成一个统一协作、反应灵敏的新平台。达成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每个员工下手,他别出心裁地将公司的目标制成了塑料卡片,分发给每个员工,以便随时提醒他们公司的计划、现状和建立大局观对公司的重要性的观念。他通过频繁的电子邮件,不断向员工们重申 “重新占领北美轿车市场”、“专注于福特、水星和林肯这几个品牌”将是公司未来一贯的战略。为了加强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在穆拉利的督促下,一个全球信息交流平台很快打造成功。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够看到同样的数据、任务或者计划。各个分公司之间都可以互相调动资源,总部则实时监控业绩数据,并安排一些任务或者对这些任务的执行情况提出质疑。
    自穆拉利上任以来,每天早上8点半钟,福特12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将无一例外地聚集在11楼的雷鸟会议室里,参加由其亲自主持的商业计划审查会议。欧洲、亚洲、南美洲和澳洲等分公司则必须通过远程会议视频系统准时列席会议。这项会议除了能让穆拉利洞察公司的营运情况以外,也是他与公司高层联络感情的最佳方式。
    穆拉利还独创了一套用色彩编码进行报告的方法:绿色代表良好,黄色代表警告,红色代表出现问题。当福特北美总裁马克•菲尔德率先呈上了红色的报告时,艾伦带头鼓起了掌,并赞扬道:“马克,我非常欣赏你这种注重细节的态度。”
从此以后,红黄绿3种颜色的报告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是,直到2007年下半年,报告的颜色逐渐由红转绿。
将未来掌握在手中
    在刚上任时,还有一件事在今天回味起来,颇让人惊叹,那就是穆拉利面对危机的果决和眼光的独到。
2006年年末,穆拉利抵押了包括福特蓝色logo在内的福特大部分资产,获得了236亿美元的贷款。这一被底特律人视为“败家”的举动,在当时没能得到任何人的理解,而今天看来如果没有当时的这一招,福特的命运是否还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个未知数了。2009年无疑是底特律的灾难年。但穆拉利在此刻的表现比任何时候都镇定,他的信念坚如磐石:“这是一个最艰难的时刻,但是只要我们坚定地执行我们的计划,绝对能渡过难关!”
    越是在危难的时期里越是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穆拉利的这种气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福特度过了最黑暗的时期。有这样一个小故事:2007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来到福特,参观工厂时对一辆氢燃料电池概念车产生了兴趣。当他试图将一根充电插头插入汽车的氢燃料输入口时,穆拉利煞有介事地连忙阻止,并用搞笑的语气称:这可能会引爆汽车!在场的人包括布什总统,无不被他的幽默逗得哄堂大笑。这就是穆拉利,能让他的员工们在危机中仍然充满了信心与希望。福特全球汽车生产业务副总裁乔•辛瑞奇这样说:“穆拉利身上有一股颇具感染力的能量,让人想要一直追随。”
    如今,在穆拉利带领下的福特汽车,早已走出了当年的困境,而穆拉利的战略也从防守进而转向了进攻,他绝对不会放过在新兴市场中的机遇,目前的进攻炮声已经在巴西等南美国家打响,上百亿的建厂投资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因为他相信,只有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链接 他的那些事儿
    当年有美国记者质问穆拉利:“你对汽车完全是个门外汉,而福特汽车公司的情况又是这么复杂,财务状况更是糟得一塌糊涂,你怎么敢接手这样的一个企业?”
    他的回答简单有力:“汽车有1万个能活动的零部件,你知道飞机有多少个吗?是200万个,而且飞机还得飞在天上!”
    当穆拉利决定将发展节省燃料的小型车作为公司的主要发展战略时,几乎多数高层都反映道:“小车是无利可图的。”穆拉利听后终于有些耐不住性子了:“那你们最好马上给我想出赚钱的办法,因为我们的对手都在这么做了。”
    在面对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时,2008年12月2日穆拉利通过公司对外宣布:“如果福特公司接受了政府的资助贷款,我将只获取1美元的年薪。”当底特律的大佬们搭乘私人飞机赶赴华盛顿听证会的事实被媒体大肆渲染的时候,穆拉利再次出现在媒体眼中时是开着自己公司的混合动力车前往国会,后来他还将公司的所有飞机全部卖掉,只留了一部供紧急情况时使用。
    2009年2月,当他得知一个叫Michael Snapper的普通消费者放弃购买普锐斯而购得一辆福特的Fusion混合动力车时,激动地亲自给他打电话,感谢他对福特的信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