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马汽车,似乎总是那么有一层淡淡的迷雾笼罩在它身上。不只是因为它地理上偏居一隅,远隔在天涯海角,更是因为它甚少抛头露面,低调含蓄的企业作风远离公众视线。就连不少跑汽车的记者都坦言对它不算熟悉。
然而,进入农历虎年后的海马,正在快速刷新外界对它的认识,似乎是有意消除以往消极的形象,海马在产品推新、企业战略、新能源规划上都高调出击,带给人们一种二次创业的激情。特别是3月中旬,海马在北京举行2010款全系新车上市发布会,推出了涵盖3个平台的7个产品系列。一次性推出如此多的新品在国内车企并不多见。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海马已经走出了前两年的战略转型期,完成了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金量向更高层次竞争的转换。更具意义的是,在经过去年一年调整的阵痛后,海马2010年正在迎来品牌、产品的收获期。
亏损背后
让人不甚理解的是,早在2008年,海马汽车销量达到13.6万辆,但是到了2009年,当国内不少车企受益于政策优惠,在小排量轿车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时,海马全年销售数字又跌回到8万辆左右。销量下滑的同时,海马的盈利收支表也不容乐观。根据2009财报,海马汽车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比上年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净利润亏损金额达2.4亿元。
根据海马汽车的解释,业绩下滑的原因是新产品延迟推出,海南基地汽车产品销量、销售价格同比下降,导致全年亏损;同时,郑州基地处于投资建设期,产能及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而汽车产品结构也正处于调整期,新老产品替换频繁,需要一定时间重新打开市场。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海马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吴刚提醒记者注意的是,海马汽车的自主之路和其他的自主厂商不太一样。“其他厂商大致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从无到有,它没有背负什么压力,认准一个方向发展;第二是引进了技术和生产平台,在日后的发展中,延续了所引进产品的品牌命名、产品命名。而海马的发展都不属于这两类,海马是由国际合作转向自主之路的发展,这种发展道路是独一无二。在从与国际品牌的合作转向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恰逢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再依靠老产品打天下,就行不通了,在2008年以前基本上就面临这么一个局面。”
如果挖掘海马前两年的财报,数字背后的信息更值得回味。吴刚略显兴奋地表示,在过去两年的发展过程中,海马主要解决了3个问题。首先是坚定了品牌策略,即没有向低端发展,打造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其次,实现了产销体系的优化和量化,2009年,海马开始多点出击,从A级平台拓展到包括A00、A0、A、B 级在内的多平台车型。而产品表现,无论是老产品还是新产品,发展越来越稳定,比如丘比特、新普力马,都超出了此前很多专家的预期。特别是丘比特上市第一个月实销超过了4500辆,这在自主A0级车市中并不多见。第三,尽管在2008、2009困难的阶段,海马汽车的网络依然稳定,经销商们依然实现了投资回报。
吴刚表示,所有这些成绩都来之不易。迈过了海马产品青黄不接的痛苦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海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新,在产品提升的基础上实现重新崛起。
产品向上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品组合中,海马刚刚推出的SUV车型骑士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作为本土车企首次推出的B级SUV,骑士身上集中了海马汽车所寄予的提升品牌形象、产品向上突围的期望和重任。当然,这也意味着海马汽车与这个区间的主流跨国品牌将发生正面碰撞。
之所以产品向上延伸,海马汽车市场部部长汤斯向记者坦陈了海马的考虑。据他观察,目前国内市场有两个特点比较明显。原来的城市一元化汽车消费变成二元城乡消费,城市是以合资品牌为主,城乡或者二三线城市以自主品牌为主;另外,合资品牌价格配置也在往下走,“我相信你比我还了解,不少跨国品牌价格已经侵入了自主品牌的同级,在保有原有的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也在继续下探。”
吴刚将此形象地形容为“合资向下”。据他观察,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合资企业准备发布的产品,A级产品,A0级产品,都占了很大比重。有些合资产品上市以后,第一个月就创造了很好的销量,这充分显示出合资品牌下探到A级甚至A0级的决心。至于对策,他提出“自主向上”,他认为在自主品牌中,随着生产制造能力,包括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向B级车领域迈步的不在少数。但是海马汽车的发展跟这种发展模式不完全一样,今年和明年,将是海马塑造品牌价值的关键时期,而不是单纯的产品延伸。
以往不少自主品牌也展示了向上冲的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吴刚表示,从一个较低级别向上跨越,必需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我们的技术要足够成熟,前期的市场调研、定位一定要准确;其次,市场由消费者决定,这就需要我们的消费者认可自主品牌,认可自主品牌的B级车。”
如果将海马汽车近两年的发展曲线做一个统计,或许可以看出一条明晰的趋势,那就是稳定中央,分别向两极延伸。“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稳定A级市场的同时,就开始接连推出A级品牌两厢、三厢,向下延伸到5万多元的丘比特,向上推出了SUV车型。未来我们还会在B级车基础上研发轿车,旅行车等车系。”
吴刚诚恳地表示,虽然付出很多努力,但他并不能确信3至5年后自主品牌究竟会发展到怎样的一个高度。“我还无法评价未来三五年的市场状况。但我确信的是,在自主企业中,不光在汽车领域,中国人做了很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从大趋势看,一定会实现。至于怎么去实现,或者什么时间实现,我还没有能力评价。”
两手准备
不做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事情,似乎成为海马的传统,这与某些其他自主企业形成鲜明对比,海马总是在接近成功的基础上再向外界透露自己的近期动向,虽然少了一些炒作爆料的素材,但却多了稳操胜券的信心和实力。
在新能源汽车的实用化研发上,海马实际上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早在2005年,海马就将纯电动车作为新能源战略的研究方向。从2006年起,海马开始承担“纯电动汽车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整车开发”国家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项目,现已进入验收阶段。
汤斯介绍,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海马的Me和Mpe两款电动车已经可以达到量产状态,但是因为政策和市场的原因,目前更多的是积极进行技术储备,暂无上市时间节点。至于瓶颈,汤斯认为首先是消费政策,另外还有技术配套设施,这两方面是整个新能源发展最根本的。从技术准备条件来讲,海马现在已经接近量产,目前真正在路上跑的,在实际运营都是利用原来的车型平台,比如普力马,新一代的普力马就用全新的外观设计制造,老外观的普力马就用做纯电动。而海马M Hybrid混合动力采取锂电池和超级电容两种储能系统,可以组成高、中、低不同配置车型,解决产业化的市场推广瓶颈。基于超级电容方案的成本可以做到万元以下,对整车成本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加上国家可能给予的补贴,这个车将具有相当竞争实力。
“就我们目前的判断,新能源的汽车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它现在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汤斯说道,“从整个资源配套到采购方面,现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一块可能还不能够成为海马担当企业发展主要板块,但是慢慢会有所增长。所以我们去年在蓝色引擎战略上讲海马未来相当长的时候,首先考虑现有发动机的技术提升和环保节能的指标,我们一直在做,包括这次从不带VVT的发动机到1.6VVT的发动机的,再到2.0的双VV发动机,包括节油升功率,到明年还能降到10%左右,现在很多纯电动车综合能耗算下来也不是很低。”
虽然海马的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包括吴刚和汤斯在内都向记者强调,海马并不会把宝全部押在新能源身上,而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研发新能源的同时,不会放弃传统动力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把传统车否定掉了,一定要保持理性,这只是需要突破的技术方向。”
融入主流
表面看来,2009年海马的销量、盈利或许不如人意,但如果从另一个指标衡量,你或许会对海马刮目相看。在关系企业未来远景的产能建设和战略布局上,海马已经取得了令业界同行羡慕的成果。
早在2007年,海马汽车就未雨绸缪落子中原,着手在郑州建设海马的中部基地。经过这几年潜心经营,海马目前拥有海口和郑州两大整车基地和两大发动机生产基地。算上海马郑州第一工厂的5万辆产能,其郑州基地产能已达20万辆。按照其对外公布的中期目标,海口基地将形成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和50家配套厂汽车产业群;郑州基地将形成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和30家配套厂规模。其中,海马海口基地立足A、B级,紧贴中级车市场,产品延伸覆盖1.3L-2.5L乘用车。海马郑州基地则立足“两微”(微客和微轿)。海马15万辆年产能的第三整车工厂、20万台发动机厂和25万套冲压件厂也启动建设。从一个偏安海南的小型冲压件厂起步,海马已经成长为一个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集团公司。
而在关系未来竞争力的研发上,海马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吴刚介绍,在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取得成功后,海马又开始了发动机、变速器和电控系统的整合匹配性技术研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力总成,与合资品牌的差距又缩短了一大步。
吴刚表示,有效弥补技术和设计差距是目前自主品牌的发展重点,不断持续改进产品的细节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是实现核心技术的积累,是做强自己的最佳途径。海马一直倾向要做强做稳的能力,而非做大的风险。
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扩充,海马品牌正在实现由“中级车专家”向“家轿专家”定位的切换。在“家轿进化论”的造车理论指引之下,海马汽车2010款全系车型大大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展现出高于同级别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以及与合资品牌相抗衡的实力,海马汽车也由此向“家轿专家”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2010年,海马汽车也将从渠道发展、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全面提升海马竞争力。吴刚表示,2010年海马汽车将全面拓展和完善销售服务网络,进一步调整品牌服务策略。
业内人士评价,在海马战略调整、产品推新的过程中,它一改往日低调跟随者的策略,开始显露出更加积极的进攻态势。联想到海马如今拥有的实力,这可能也是厚积薄发的效果。虽然在转型提升的过程中仍然不免有挫折,但按照海马已经搭建起的框架前行,海马跻身国内主流车企的梦想或许不再遥远。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