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4期

新轿车补贴何时能来——北京城郊农村市场调查

作者:
时间:
2010-04-10 17:35:06

北京向北,60多公里,是昌平南邵乡,紧邻十三陵水库。
偏安于门头沟区一隅的阳坡元村,由于背靠大山,更清晰地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走访南邵乡所属的三个村庄——小北邵村、营坊村和北邵洼村,还有门头沟区的阳坡元村,北京城郊的农村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里的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了,尽管还保留一些庄稼、果园等农业耕作,但这属于50岁以上留守老人的活,年轻人要么在附近城里上班,要么出远门打工,生活方式城镇化,汽车下乡产品已经提不起他们很大兴趣。
 
 
农民要“卧车”
 “你们建议建议,改改政策,要是汽车下乡能补贴10万元左右的轿车,我们就好了。”南邵镇营坊村村委书记魏春生将《汽车人》记者引进他不算宽敞但很整洁的办公室,还没等记者向他解释完来该村采访的理由,就冒出这么一句。
“一到晚上,我们村里外出的车都就回来了,路面上很多,我们村委会门口这儿,晚上都要排队停车。”魏书记这样说。
营坊村是北京郊县农村,外来人口也很多,全村有1340多人口,有570户。
魏书记强调,自己也受益于汽车下乡政策,在乡财政得到10%的补贴总共2830元,于2009年4月份买了一辆在哈飞松花江中意,换了原来很破的松花江。尽管如此,他并不觉得这是多么大的转变,因为营坊村全村500多户人家中,大概只有10多户主动享受汽车下乡买了面的(微客)。
为什么村里人不去积极享受汽车下乡补贴政策?他回答,农村最需要的汽车是实用,营坊村的村民最需要的是10万元以下,也就是5~8万元的卧车,魏书记将轿车直接叫做“卧车”,“因为如果不做买卖的话,面的是没什么用处的。”
在小北邵村和北邵洼村,两个村子之间,相隔一条刚刚建成的通往昌平区政府所在的公路,不时隆隆驶过的大自卸车运送着土、沙子一类的东西,在刚建成的公路上留下了一道道土痕和碎石。五六个清洁工身着黄色工作服在清扫,路边的黄土沟壑被大风卷起,黄土弥漫在宽敞的公路上,看不到远处。让人感觉到,这里农村的现代和传统,仅差一毫。
进入小北邵村,更印证了这样的看法。尽管村户房子大多数是老旧的红砖房,保持着过去以耕作时代为主留下的痕迹,但村里随处可见停着私家轿车夏利、老奥托、比亚迪、老千里马、捷达,还有金杯轻客……显得很有生机。这很符合营坊村魏书记的说法——“大家买的就是5万元以上10万以下的卧车。”
村民黄小小在自家门口一听记者是来采访汽车下乡的,大感意外:“面的现在大家都不开了,太土了,人家都买轿车了,你们还问这个干吗?”别看他只有20出头的年纪,说话却是一脸老成。
记者寻思,难道这里的村民真的很有钱,或者他们干脆就不爱开微面了?
一位在昌平城里上班的马姓村民显然非常理解记者的意思。他说,小北邵村几乎一半的家里都有自己的车,他所指的“车”,当然也包括三轮车和拖拉机,而这是村民所拥有的最差级别,一般是村里那些收入较少,靠帮人拉活赚钱的家用车,但大多数家用的,还是较为便宜的4到8万元左右的轿车。
至于汽车下乡产品微客,“就是少数在村里外做点小生意的人买,这样的人不多了”,马姓老乡笑着说,“村里多数年轻人都出去上班、打工,他们回来开车和城里人没有两样,如果不是拉货,他们一般给家人买的也是夏利、捷达、奇瑞的QQ和吉利,这些便宜又实用的轿车。”
在门头沟区阳坡元村村头,记者碰巧看到村里年轻的小张和小赵洗车,两人最近分别买了车,一辆是新车悦翔,一辆是二手奥拓。
“我选择悦翔这款车几乎没怎么考虑,就在网上看了一点资料,买车前后考虑了不到24小时。”小张一边小心翼翼地擦着车一边笑着说。由于在丰台区工作,路途比较远,没有车实在是不方便。没想过要在北京城区买房子,小张在经济上没有太大的压力。“当然,也买不起多么贵的车,所以就选择了悦翔。”
而对于在门头沟区上班的小赵来说,买一辆二手奥拓完全是代步之用。“我也知道汽车下乡,但好像是针对面包车那种类型的车吧。其实像我们村,真正买面包车或者是微型卡车的人很少很少。”小赵介绍,在他们村,大多数人都是在北京各个区上班,做小本生意的人很少,所以基本都会买轿车。
门头沟是北京经济较不发达的一个区,即便是这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都希望拥有自己的轿车,通过走访附近的几个村庄,记者发现,他们选择的大都是口碑较好的自主品牌车型,这说明,他们的购买力也相对有限,就像小张购买的悦翔7万多元,而小赵的二手奥拓1.6万元,如果汽车下乡能够惠及他们,那么几千元的补贴还是相当有诱惑力的。他们也表达了自己的向往:“要是汽车下乡能够扩大到轿车,那可就太好了,我想我们周围会有很多人选择购买汽车。”
 
典型的多元消费
邵洼村三面公路环绕,交通很便利,比隔路相望的小北邵村稍小点,村口一位蹬三轮的60多岁老头和其他两位村民站在路边悠闲地闲谈着。虽然在小北邵村没有得到他们买轿车的收入来源,但这里的村民却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这里的村子要拆迁了,每家分个10万几十万的不算啥啊!”
也许,这是村民都买轿车的最直接理由,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毕竟拆迁还没开始,村民也没有拿到拆迁补偿。他们大都买轿车,根据记者的调查,大致有3点原因。
一是这里虽然离城市较近,但生活花费却远远低于城里,村民们可以攒钱买汽车。
二是村民使用汽车的意识很强,甚至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他们对汽车品牌、价格了解很多。魏书记就很喜欢汽车,他给记者谈汽车,甚至能说出影响化油器、刹车、转向工作因素的等许多汽车方面的具体知识,尽管他开的仍是享受汽车下乡政策换了的松花江中意。
三是收入来源多样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像魏书记介绍的那样,村民一家一年收入5~6万元不算啥,因为多数人在外上班或者做生意,而且还有农业收入。营坊村有很大的果园,栽植富士苹果,村里统一管理着这些果园,雇一些人耕种,每年苹果卖出后,村委会要向村户分钱分苹果,所以买辆便宜的轿车对于一般的家庭基本是可以负担的。
 “营坊村每户都有一个存折,村里果园等的收入分红直接打到折子上,汽车下乡补贴报销也一样,手续办全后去乡财政报销直接会打在折子上,很方便。”他说。
多元化的收入也决定了收入的差异性。比如,营坊村有570户,半数的村民都有汽车,但拖拉机、三轮车、大卡车同样占有一定比例,尽管魏书记难以给出具体的数据,但据记者推断,200多户拥有汽车的家中,至少应该有30以上的农户开着这样的车型。
营坊村虽然道路较为窄小,但显然比城里人停车方便很多,门口停小轿车的户数很多。村委会门口,道路宽敞,魏书记说,这是该村汽车“聚居”的地方。白天车不算多,汽车下乡产品微客,还有其他如夏利、起亚千里马、比亚迪F3、江淮同悦等这些5~8万元的车混杂停在那里。
间或,一辆辆很破的拖拉机在村里拉沙子经过这里,村里的农用三轮车喷着黑烟,不断穿过大街……这是一个多层次汽车消费的乡村典型。
村里一个开着很破拖拉机的中年人在拉沙子,被记者“请停”下来,他毫不吃惊还在开拖拉机:“干我这活就只能是它啊!”我问,为什么不享受汽车下乡政策,买个大点的舒适点的卡车,他说,并不是自己没钱买,而是村里的小活需要拖拉机,费用少,也不是每天都用,买卡车划不来。
尽管很多农户拥有轿车,但三轮农用车在这里也有用武之地。营坊村村口,几户是新建的平房,没有围墙,停着乐骋、捷达和江淮同悦。路旁,有两辆没有车门的破旧三轮车在附近来回运送东西。司机告诉记者,现在农村人也能买汽车,他们村里买“卧车”的人很多,多数是30多岁收入较多而且“思想是城里人”的人,像他这样地道的农村人,也有不少,还是开着拖拉机、三轮车赚钱。
由于村里离城市还有几十公里的距离,村也不小,村内移动不用自行车,不出远门的话,人们一般用摩托车,自行车基本被淘汰。而在营坊村,虽然看到过很多私家汽车,但是所见汽车中,价格和档次最高的,却仅仅是伊兰特。正如魏书记所言,在这里,他们需要的私家“卧车”,还是10万以下的车。
 
汽车生活的无奈
北京城市一体化建设的扩大,使得较为偏远的农村,外地人和本地人混居在一起,二者并没有多大隔阂,毕竟是农村,农村人质朴的品质,使得他们有很多共同语言。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做生意的大多数是外地人,因此,他们大多买车,而且是微车。
记者在门头沟永定镇南区社区调查时,就遇到了一对开车三轮车卖水果的夫妻。他们并不是本地人,来自河南农村,每天大清早起床赶着在这里的早市上卖水果。
他们有着更加朴素和务实的汽车梦,正在忙着收摊的老张说:“我们正打算换一辆微卡,就是后面有车斗的那种,听说了一辆车可以补贴几千块钱,这个政策确实不错。”
通过与他们聊天,记者得知,他们一起在北京打拼的老乡中,已经有好几个人买了这种车,但是如果要领补贴的话,却需要回河南老家去领,这样就十分不便,老张说:“我们中已经有不少人全家都在北京,苦是苦点,但也都慢慢有了些家底,有时候几年都不回老家了,这样在北京买了车,还要回家领补贴就不值当的了。”
“要是能够在哪买车,在哪补贴就好了,或者在买车时直接扣减掉这部分价格,那该多好啊!”老张希望能够快点实现自己的汽车梦。
对于这些从农用车换成汽车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一种困境,那就是驾照的问题,老张自己颇为自豪地说:“我的驾照问题已经解决了,在老家买了一个,我们周围好多人也都是这样。”其实,还有很多希望换上汽车的农民都面临着这个困难,让他们去学习交规并且参加考试,有很多实际的困难无法逾越。
来自安徽阜阳临泉县庙岔村的韩东学,自称在昌平城郊一带已经混了好多年,如今租住在北邵洼村里,靠着一辆2004年买的一汽佳宝,做房子的防水维修生意。虽然他弟弟去年享受汽车下乡补贴政策,在北京也买了一辆长安之星Ⅱ,补贴了3000多元,自己也想换车,但对补贴的报销,他还是有点疑虑。
“我们买面的是要回老家报销补贴的,手续办全寄回去找乡上的财政局就报销了。”
“那你为什么不换一辆,你的都6年了?”
“我们那里报销有点麻烦,有时请客,有时人家要拿点(回扣),如果没有人(关系),人家就会拖延报销。”
韩东学说,弟弟虽然享受了汽车下乡政策,但跑了很多次才报销,还请人吃饭,感觉很不爽,自己现在换车虽然也可以享受政策,但总觉得不踏实。
韩东学的朋友,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洪卜乡黄港村的周志刚和周的妹妹,都是汽车下乡的受益者。周志刚在北邵洼村里开了一个小超市,算是小有成就,去年下半年在昌平水屯桥附近买了一辆长安之星Ⅱ,妹妹上半年买了一辆五菱之光,都得到补贴3000多元。
在补贴报销上,周志刚遇到了和韩东学一样的问题,就是老家报销颇费周折。
“我们办完手续,把发票、缴税单、保险单和汽车照片寄回去,去乡财政报销,他们竟然说银行缺钱让等,银行难道缺钱吗?”
周志刚说,老家没有认识的人(指报销地点的人),人家老是推脱,只好找人托关系,跑好多趟,才报销了。“我的一个朋友报销等了一两个月,”他不满地说。
尽管有所抱怨,但是从韩东学和周志刚的脸上,还是能看出享受汽车下乡政策的喜悦。他们用辛勤劳动换来了汽车生活,再用汽车创造着好日子。对他们来说,拥有一辆汽车,不仅仅用它做本职生意,在农村,还有很多用处。
马路边上,周志刚的长安之星停放着。挡风玻璃下放着一个牌子写着“出租”。当我要求给他和车照相时,他笑着打开车门将牌子取了出来:“在这里农村,出门很不方便,这不算黑车吧,拉拉要出门的人,方便他们,我们挣点小钱,都好啊!”
对此,记者能说什么?
村口,碰见该村的一个姑爷(女婿),与想买轿车的多数农户相比,就有点“另类”。他在北京正东边通州上班,周末要赶去正北边昌平较为偏远的农村来看在岳母家的儿子,少说也得七八十公里。记者问他,是不是有辆汽车更方便,他向上托托在后背上撒娇的儿子,一脸的轻松:“嗨,我不喜欢玩那东西,怕不安全,现在开车很麻烦啊。”在将我领向村委会的路上,记者通过与他的交谈明白了,他并不是没有收入买不起车,因为他很清楚地表达出对北京拥堵的交通情况的不满,限行几乎起不到很大作用,而且还担心着安全问题。
于是,记者有一个疑问:汽车社会才刚刚开始,农民用车就已经受到影响,这会不会疏淡他们对拥有自己汽车的美好梦想?
 
结语
采访结束时,魏书记哈哈大笑客气地“求”我说,等到营坊村的富士苹果成熟了,让我帮忙找渠道去销售。我知道我无能为力,他也只是调侃之语,但他说等苹果下来了送我时却是一脸的诚意。我只希望,刚刚有了轿车需求的他们的汽车生活,不要过得像大城市般那么累。
走出营坊村,在村口,正好一辆没有车门的早该报废的三轮车停在路边,司机歇脚在一旁,不远处一堆砖块前,停着一辆伊兰特,一辆摩托车正好飞驰而过,而在其后面,一辆很破的拖拉机正慢腾腾地驶出营坊村……
这是一副很生动的北京城郊农村用车写照。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