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0 > 2010年第4期

绕不开的贫穷——重庆渝北区沙坪村调查

作者:
时间:
2010-04-13 14:57:09
 
对于生长在平原地区的人来说,重庆是个很奇怪的地方,高楼大厦竟建在山上或崖边。哪怕是市中心,道路也不是平坦的,上坡与下坡构成了重庆的交通。路不好走,用车的地方更多了。
解放碑、洪崖洞,在重庆的中心地带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车水马龙、在这里人们能够享受到重庆的各种美食小吃,购买到各种商品甚至是免税店里的爱马仕。与城市的胜景相较,几十里外的渝北农村,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贫穷充斥着他们,这里别说交通拥堵,车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遥远。
 
遥不可及的梦
由市中心向机场方向便进入了重庆的渝北区,一路上高楼林立,司机介绍说这些是新开发的地区,早在前两年还是一片大地和农村,而现在已是最低5000多一平的城市居民区了。凭着比邻城市的地理优势,这里的村民得到了很多占地补贴,一户补贴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没什么问题,用司机的话说,“已经比城里人还城里人了”。
城市化进程使得重庆市区外扩,不过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却还十分贫穷。转过郊外公路,再爬上几个大角度的上坡路,到达了目的地渝北沙坪村。这里更能代表大多数的农村生活。
下午3点多,正是小学放学的时间,高年级的孩子三五成群的结伴而行,小一点的则有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候。等着接孩子的家长无一例外是老人,一般是老头,帮孩子拿着书包,祖孙俩往村子里走。从学校顺着土路走大概走500才米算是进了村子,有了人家。
村里的房子很旧,木门黑漆漆的,偶尔的几间二层新式小楼多是做生意家的,一楼用来开门市。
村里的车很少,与500米外主路上的车流相比反差很大,只是在村委会门口比较热闹的地方停着两辆微客。惟一与外面相同的是,村里的路同样起起伏伏,除了一家工厂的几辆货车疾驰而去,路两旁走着三三两两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农民,他们有的背后背着竹篓,里面装的油麦菜或是夹杂着几个从工厂附近捡来的可以攒起来卖钱的饮料瓶。
由于吃饭还早,在一家水泥门市店的门口,七八个妇女坐在一起边择菜边聊天。当记者上前询问村子里的用车环境时,他们的第一反应竟是:“你是记者吗?给报道一下我们的事吧,村里面不知道什么时候给我们改了户口,应该给的钱也没见到。”还有一位大姐竟要让记者记下他们的名字和少给他们的钱数。记者被弄得一头雾水,再详细问才知道,村里有居民的土地被占用,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这让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而村委会也没给他们一个可以信服的说法。显然这个村子有些不太透明的制度,而村民对土地的依赖也非常明显,也或说是对那土地补偿金重视的程度非常明显。
“村子里有车的人有多少?这两年的汽车下乡政策有没有使咱们村汽车增多啊?”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刚刚几人惟恐自己的话被忽略的场景瞬间消失了,大家一下失去了兴趣,只有挨着记者坐的两位大姐还在答应:“那么贵,谁买得起啊。”然后他们指着就在其中坐着的水泥店的老板娘说,连他家都没买呢。
从村委会处了解到,这个村子大约有5000名村民,可汽车只有30多辆,村民们反应,一般买得起车的都是家里有生意的,普通家庭是买不起的。一位姓王的大姐说,他家的男人在市里打工,一年也就能拿回家1万多块钱,儿子在读高中,用钱的地方也多,再加上老人的花销,能够维持生活就不错了,根本没想过买车的事。
随后,提到去年开始的汽车下乡政策,他们还是知道的,但是表示去年政府的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只有家电下乡这项他们用到的比较多,很多家庭换了新的彩电和洗衣机,但对汽车下乡政策,王大姐说:“家里有生意的,也不在乎便宜那几千块钱,普通老百姓,少了两三千也还是买不起车呀。”王大姐的话让气氛又活跃了起来,其他人也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即使享受汽车下乡的优惠政策,便宜的10%对他们也毫无用处,没钱依然不会去买车。
王主任,该村的村委主任,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除了王大姐说的原因以外,还有两点打消了村民的买车热情。一是这个村子算是个留守村,男人们都在外面打工,用王主任的话说,留在村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这些人平时出行的次数少,活动范围就在村里,用不着买车,各家的地也少,连农用车都用不着买。二是,这几年几乎家家都买了摩托,去镇里买东西骑摩托就可以了,没必要买车。
这话也是实际情况。走在村子里,能够见到的也就是老人和妇女,其次就是每家车棚里显眼的摩托车。而对于一村的父母官,王主任连自己都买不起车,更用不起车。年前去镇上买年货,因为班车总是满载,他硬是花了一个多小时走到镇上的。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经济允许,在城里打工的男人能够天天回家,王主任的两点不需要也显然不是理由了。
 
补贴还能延长吗
离沙坪村不远的三塘村,情况要比沙坪村好些,由于离机场较近,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在机场或是附近的工厂工作,收入要多一些。在2009年,因为有汽车下乡补助,村里很多年轻人开始买了车。
“去单位没有公交车,这车主要是上下班代步,家里人多,还有亲戚,小车坐不下。”一位开微车的刘师傅说道。刘师傅不到30岁,自己和妻子都在机场工作,每天开着车上班,刘师傅说话时都透着开心。“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和朋友到市里耍耍,有车很方便。”刘师傅的想法也感染着他周围的人,他说经常搭他车上下班的一个邻居也想买这车,不过今年钱还没攒够,要等明年。当记者告诉他汽车下乡的政策市到今年年底时,刘师傅表现得很诧异,他立马说道:“那他就不会买了。”只是差几千块钱,有那么大的作用?刘师傅点点头:“我们收入也不高,对价钱很在乎的,要是明年没有补贴,他(指邻居)应该不会买了。”
跟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一对姓贾的夫妻,正巧记者来这村子就是搭他们的车。两人很朴实,一直给记者拉到村口。他们的车是在两年前买的一辆二手长安之星,由于女方脚有残疾,不能干农活,去打工也没有地方愿意要,两人索性买辆车,自己做些小买卖,偶尔拉些零活。虽说赚的不多,但是一年两三万的收入还是有的。两人没孩子,对车如同自己的孩子般照顾,里外都刷得干干净净。
不过,因为车子时间长了,最近总出毛病,花了他们不少钱,夫妻俩寻思着应该再换一辆新车。记者问如果没有汽车下乡政策的话,还会买吗?两人摇摇头:“如果没有就再考虑考虑,或者再买辆二手的吧。”毕竟车子对于他们来说是赚钱的工具,而买车的钱就是成本,成本得多少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敏感的。“你说的取消是真的吗?要是真的,翻盖房子就先停停,今年就先把车子买了。”对于他们的问题,记者不知该如何回答,毕竟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也不知他家的房子是否已急需翻盖。
走出村子,抬眼就能看到江北机场飞入飞出的飞机,而对于这些村里的老百姓,他们对汽车的梦想何时能够真正起飞呢?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