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奥迪的8位顶尖工程师轻松地从专属他们的商务喷射机中走出来,并坐上早已等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上的VIP Service专车时,奥迪董事会成员、负责财务的史博科才开始动身。
从Ingolstadt总部前往拥挤的慕尼黑机场2号航站楼,搭乘汉莎航空前往北京的班机。他要熬过近10个小时的旅程,之后在北京继续搭乘国航班机,目的地与已经先期到达的技术专家一样——桂林。
技术灵魂
在那里,奥迪一年一度的科技日Audi TechDay将隆重举行,除了全新亮相的奥迪A3和e-Tron电动概念车之外,中国市场对于奥迪的重要地位,让他们第一次将包括发动机、电子、轻量化车身和电动车等方面的8个“国宝级”技术专家,同时派往中国。
很显然,这群衣着随意、带有典型德国工程师气质的专家享受了比奥迪董事更高的待遇。除了专机以外,还有一个团队专门服务于他们。“如果非要加一个价签,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价值数千万乃至数亿欧元”,罗德公关现场工作人员明显感觉到了客户对这“八大金刚”的百般呵护,“他们的一切要求都得到满足,在他们面前,所有人都靠后站”。
这是一家靠技术取胜的公司对待工程师的态度。没错,在大众汽车和奥迪的传统中,技术专家永远都是享有最大特权的,他们是公司的灵魂,绝对的灵魂。这8个人,哦,不,是8个“神”,是企业上上下下崇拜的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拥有绝对的发言权,但同时他们又在一个成熟和有效地框架下,精诚协作,将奥迪的产品推向顶峰。
在桂林和阳朔之间的一片艺术园林中,一切都按照奥迪的标准和品牌辨识系统进行精心布置,8位技术专家将在这里为中国媒体介绍奥迪最新科技和解答关于未来的任何问题。
他们需要极大地耐心和耐力面对连续3天、每天重复4场的Wordshop,而且还要在某些时候从原理开始,对不怎么懂行的中国汽车记者解释某些技术。他们表现得很专业,至少在记者参与的第二天活动中,他们保持微笑、幽默、耐心和坦诚。
奥迪轻量化结构中心领军人物Heinrich Timm,被称为是奥迪“轻量化之父”,这个名字的分量相当重,因为在业界,奥迪一直都是公认的轻量化先驱,而作为先驱“之父”,Timm必然有着他的过人之处。
他将铝、镁和钢材的综合应用做到了极致,在全新A8应用了ASF(Audi Space Frame)空间框架结构的铝制结构前。他用对比的方式告诉听众,什么轻和更轻。为了实现这一领先目标,他的团队用了20年。这位老人以坦诚和高度的专业精神打动了每一个人,甚至在听众的心中,树立了一个技术专家的至高形象。
全系统造就领先
但奥迪的领先显然不是靠一个Timm,他的轻量化车身每降低100公斤,百公里油耗也只不过减少0.3-0.5L,二氧化碳排放值降低8-11g,0-100km/h加速距离缩短6km……而这对于计划202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值再降低40%的目标来说,还差得远。奥迪的解决方案是将很多个像Timm一样的专家和实验室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模块”研发机构,目的是在大幅度降低排放、提高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同时,保证驾驶乐趣、舒适性和豪华品牌价值。
动力总成是这其中在节能减排和保证驾驶乐趣方面最为核心的技术模块。目前奥迪在市面上提供的解决方案是TFSI涡轮增压汽油直喷发动机和TDI涡轮增压柴油共轨直喷发动机。
奥迪变速箱电子装置及车载排放诊断系统部门主管Steffen Vieser是动力总成的权威专家,在他看来,近些年将混合动力技术吹上天的对手们,一定不愿意看到奥迪的这台发动机——1.6TDI。在三门版A3上,它的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3.8L,二氧化碳排放缩减到99g/km,远远低于2012年欧盟即将实施的120g/km的法规标准。最重要的是,它是现实的,而且不仅在欧洲市场,今年在中国市场也将买得到这样一款节能的TDI柴油版A3。
奥迪安排了这款车的试驾,它根本不会在任何方面改变你的驾驶习惯,甚至由于低速扭矩出色,它的驾驶乐趣十足,而表面之下的技术会从各个方面压榨二氧化碳排放的“配额”。比如,更优化的发动机热管理系统,通过在冷启动后切断冷却水循环路径,从而让发动机、变速箱迅速达到工作温度,降低摩擦,这就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能量回收系统,将刹车和怠速时的发动机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供车载电器和发动机使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5%;比如,只能启动-停止系统,通过全新控制技术,它不仅可以在手动变速箱车型上采用,还首次在自动变速箱上实现。在红灯前,它能快速熄火,而在启动之前,又可以通过能量蓄积装置快速、平稳地启动发动机。
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中,仅有31%左右被真正转化为动能,而其他部分则被用于克服空气、轮胎等外部阻力和在机械自身运转过程中被消耗掉。再次证明,单个模块降低能耗是不可行的,需要多个模块进行配合。
这就涵盖了车身外形管理、底盘布局、空气动力学、仿生学、轮胎阻力、电器系统,甚至还包括像更智能化的GPS导航系统等这样的附件的优化,工程之庞大足以涵盖奥迪所有技术研发部门,而这一次奥迪科技日上,观众显然得到了非常专业和全面的解读。
当奥迪模拟模块及不稳定温度控制团队主管沃尔夫冈•普提加姆博士(Dr. Wolfgang Puntigam)、国际市场需求管理及本土化和测试主管卡尔•霍夫(Karl Hofer)和电气、电子设备研发部门主管艾理希•帕什(Erich Pasch),向听众介绍这些常常不被关注到的技术的时候,那种追求技术极致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看起来真的是奥迪灵魂。
未来属于电
世界汽车工业不断降低排放、降低能耗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完全零排放的驱动方式,而对于奥迪来说,解决路径已经非常明确,就是电动e-Tron。对奥迪来说,在谈论电动车的时候,绝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和现实,2012年,还有两年时间,e-Tron R8就将量产,全世界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买得到的纯电动车!
这方面,是奥迪电动和混合动力项目主管马丁•弗洛伊登哈根(Martin Freudenhagen)的管辖范围。目前他的团队已经提供给外界用于想像的线索有3条,分别是被称为“法兰克福e-Tron(或R8 e-Tron或大e-Tron)”的中型纯电动超级跑车、被称为“底特律e-Tron(或R4 e-Tron或小e-Tron)”的纯电动超级跑车和奥迪A1 e-Tron增程型电动车。
大e-Tron的两台电机,拥有230Kw的功率和从已启动就可以达到4500Nm的超大扭矩,0-100km/h加速时间少于4.5秒,试验车续航里程被限定在250km。而小e-Tron量产的可能性很小,它只是一个为了验证不同电机、电池布局以及不同轴距下实现可能性的试验品。
目前,纯电动车量产最大的技术阻力来自锂电池和控制系统。“电动的R8要想实现Quattro四轮驱动,必须解决怎么精确控制4个轮边电机转速的问题”,而这也恰恰是奥迪在电动车系统整合方面的核心优势。关键的一点是,奥迪的模块化理念将很大程度上推进电动车的进程,因为对于电动车来说,模块化是研发过程中最低成本、最灵活的实现方式。在实现了电动模块化之后,不同动力、不同轴距及轮距的车型都可以随意组合,而完全不必受制于平台概念。
A1 e-Tron增程型电动车采用了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技术。它是一部plug-in混合动力,与通用汽车的Volt在原理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锂离子电池加电动机为主要驱动部分,可以实现50公里左右的纯电动驱动。而当锂电池电能不足时,位于后座下方的0.3L涡轮增压汪克尔转子发动机就将启动,给电池充电,实现增程。如果这一技术模块在A1上得到量产,那么未来大众所有采用MQB横置模块化平台的车型都可以使用。
毫无疑问,电动车将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因为基于内燃机而建立起来的汽车社会,运行模式会发上极大的变化。
首先是汽车制造方面,因为电动机的机械布局不需要像内燃机那样受到局限,它可以很紧凑,电机可以被设计成轮边驱动的形式而取消传动系统,电池和其他所有控制装置都可以被安置在某一个平面之下,这样就将打造出一个完全标准化的平台,在这个干净平滑的平面上,可以进行任何形式的布局,汽车会变得更加多彩。其实通用在几年前就提出过这样的设想,这种技术被称为“滑板平台”,但在奥迪,这显然被解读为模块化平台。
其次,汽车商业模式会被彻底颠覆,因为电动机不需要润滑油,也不需要对机械部分进行频繁的保养,所以售后服务将转变为对电池系统的维护;加油站将转变成加电站,通用电动车充电标准将建立起来,用于在同样的设备上给不同车型充电,或者干脆诞生一个新的行业——电池租赁站,这样就彻底解决了充电速度比以往加油速度慢的问题。
当然,除了用电源将太阳能、风能、水能制造的电力输送给锂电池之外,奥迪还将氢燃料电池这种利用液氢自发电的电动车作为发展方向之一。2004年奥迪就推出了A2 HFC(Hybrid Fuel Cell),5年中它一直都在进行可靠性试验,最近推出了最新版本Q5 HFC,它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但问题是过于昂贵。
燃料电池研发主管弗里德里希•威廉博士(Dr. Friedrich Wilhelm),在桂林成了那部价值数百万欧元的Q5 HFC的贴身保镖和技师。他要亲自将从德国空运来的临时加氢装置组装好,同时还要为Q5 HFC加注氢燃料。当然,在干活之外,他也享有特权——驾驶Q5 HFC,因为包括奥迪董事会成员在内的所有其他人都完全没有机会驾驶这台宝贝。
Q5 HFC会发出科幻电影中惯用那种未来感极强的电动机的声音。当然,就算解决了成本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奥迪这样一家汽车企业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整个社会和汽车商业模式转变才行,对于电动汽车其实也一样。
那过渡阶段的解决方案呢?毫无疑问,就是高效内燃机与混合动力技术的结合。比如奥迪A8混合动力搭载了2.0TFSI汽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系统的全混合动力,180kw的功率和450Nm的扭矩足以应付A8这样的D级车。类似的技术模块也会被移植到Q5上,量产时间为2012年。
一切设想,应该都不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