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个媒体都能有机会与邵奇惠这样的部级高官深度畅谈,尽管已经在多个公开场合见到过邵老,但真正与他坐下来听他讲述自己与汽车之间的故事还是头一次。作为记者的我,也是第一次不想问任何的问题,不是不尽责,而是他的故事太吸引人,并且他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并非我们所能企及。再看自己所做的功课准备的问题,都已经没有了再问的意义。
在被他的理性与专业所折服的同时,邵奇惠的幽默和魅力让我们的采访经常被一阵阵的笑声打断,从进门开始他就关心着作为晚辈的我们是不是有水喝,“你们每个人拿一瓶水,要不然我看着不安心。”在谈话的间隙,他还提醒同去的摄影师不拍摄的话要坐下来休息。
谈完一个严肃的问题之后,他拿出一盒巧克力开心地请大家吃,“男同志可以吃两颗!”当他捏着一块巧克力谈完一个问题之后,又笑着说:“我得赶紧吃了,要不时间长了就化了。”
作为一个身患重病的八旬老人,邵奇惠自始至终没有流露出一丝疲态,他始终挺直着后背,侃侃而谈,尽管有时也蹦出“XXX就是胡说八道”这样带有他明显性格色彩的语句,但大部分的时候,他是非常平和冷静的。
这或许与他多年来的“传奇”经历有关。
对于一个在最春风得意之时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而入狱的年轻人来说,邵奇惠不仅没有因此而颓唐,相反,他只向父亲要了一套机械方面的书籍,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自学,并且掌握了“超八级”的车工技艺;在哈尔滨林机场做工人期间,坚持抽出时间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夜校,并且参与编写了多本机床方面的教材;在每一个领导岗位上最注重的就是调查研究,他为了平抑物价开展的“383”工程被誉为系统论的实战典范,而邵奇惠说,我根本没学过什么是系统论......
在他的一生中,有太多华彩的章节可以书写,汽车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正是这种从微观到全局、从全局到微观的经历,让他对这个行业有更多的思考和观察。
一位长期跟踪报道邵奇惠的新华社前辈曾经撰文《邵奇惠的“传奇”和必然》,这一标题可谓画龙点睛,在任何的传奇背后一定有其必然性。
但现在的邵奇惠并不愿意去谈自己经历过的苦难,他更喜欢呈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状态,最近他说自己新学了一个词儿“大咖”:“大咖和土豪不一样,土豪是只有钱没文化,大咖是有文化有地位。”他向比自己年轻10多岁的付于武解释这个词儿的含义,并且告诉他,“这个咖是咖啡的咖”。
相比那些喜欢用诸如龙头老大等“黑社会”用语来标榜的车企老板们来说,用这个亲切又透着一丝幽默的词来形容邵奇惠再合适不过。
真的,在我的心里,这才是真正的“大咖”。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