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像一位美丽的神秘女郎,我们只能从远处睁大眼睛看她,却不敢走近她,我们不过是一帮农家子弟。”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2009年4月这番表态符合当时很多人的想法,吉利怎么可能收购沃尔沃呢?听起来如同平民迎娶公主般不可思议,可是8个月后,这样的“童话故事”被演绎成了现实版。
2009年12月23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已与中国吉利汽车就出售沃尔沃达成一致。假如收购进展顺利,双方将在2010年第一季度签署协议,并将在2010年第二季度完成所有交易。不过,双方的交易仍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这个消息让随后的圣诞节都变得索然无味,各方面的消息铺天盖地袭来,李书福更是被冠以如“亨利·福特”一样的人。李书福与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样在农村度过童年,并白手起家建立起汽车王国。现在他与那位伟大的工业家之间又多了一层联系——成为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品牌的拥有者。
这场童话般的婚姻会像一般故事的结尾那样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吗?现实毕竟是现实,不会像童话一样简单,往往结婚比恋爱要复杂得多。泰达荷银基金分析师陈桥宁在福特发布与吉利达成协议之前就表示:“李书福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的一些想法已经实现,但这次即便成功收购沃尔沃,结果或仍令人失望,全球的跨国收购汽车案很少有美好姻缘。”
男主角李书福
无论如何,李书福当之无愧成为这场婚礼的男主角。
业内人对李书福已经再熟悉不过,这样一个创造了民营汽车奇迹的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他掌控着的吉利汽车集团,今年销量有望达到25万辆。
能够带领吉利一路过关斩将,李书福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他对这个企业的影响也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或许我们梳理一下李书福的经历,也能看出吉利这个企业的特质。
李书福1963年生于浙江省,高中毕业后,他购买了一个相机,在自己村里开了家照相馆。随后把赚得的钱用来从废弃家电中提取黄金,1984年开始进入电冰箱零配件行业。下一个是摩托车领域,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李书福兼并一家破产的国企,并把它变成中国最知名品牌之一。最后他进军汽车产业,以一种“汽车就是沙发加轮胎”的理念开始了对汽车业的冲击,如鲶鱼搅水一般打乱了中国汽车市场原有的价格体系,对随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期的快速扩张也给吉利埋下了隐患,过于追求价格低廉,不重视产品质量,品牌形象被定位为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李书福迅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不惜血本,下大力气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过程,到2009年,这一策略已经见到成效。2008年,吉利汽车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较2007年增加41.57亿元,同比增长31.56倍;毛利润为6.5亿元,同比增长41.5倍;2009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净利润增长逾一倍。国家刺激政策让吉利汽车受益颇多,该公司上半年销量上升了21%。
尽管吉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便现在李书福是中国最富裕阶层中的一员,他个人的改变却并不多。吉利汽车上市公司执行董事Lawrence Ang介绍称,李书福曾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不屑于参与高尔夫这样的高格调活动,在北京的公寓也很普通。李书福大部分的时间仍然是在吉利位于杭州的总部度过。
如同李书福一样,尽管并非出身豪门,但是吉利从不曾停下向上的步伐,打造高端品牌一直是李书福的梦想,吉利大力气推出的帝豪品牌就是瞄着这样的目标而来,但是一脉相承的企业文化,让消费者接受起来总是特别的困难,沃尔沃给了李书福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
从这个层面或许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李书福如此下“狠心”要收购沃尔沃,正是急于摆脱目前自身发展遇到的身份尴尬。收购沃尔沃带来的改变可能是跨越式的,这个诱惑是李书福所不能拒绝的。
正是李书福太需要这样的改变,可能掩盖了收购这样一个巨无霸所带来的风险,李书福这次“惊人一跃”能否成功?
两个关键角色
无论是谁收购沃尔沃,可能都会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是正因为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将会带来更多的特殊困难。
比如,即使是经济学家杂志把他与福特相提并论,他与福特一样都关注大众市场,吉利自由舰和吉利金刚等车型售价最低至4万元人民币。相比较之下,沃尔沃XC90在中国的售价则达20.5万美元。李书福和吉利能否成功运作沃尔沃?
按照李书福的说法,沃尔沃仅仅是换了一个老板,吉利不会派人加入沃尔沃。这是不可能的,吉利不会相信沃尔沃在挣扎了几年之后自己走出泥潭。而事实上,吉利已经开始谋划沃尔沃国产的事宜,据相关报道,北京市政府目前正与吉利商谈沃尔沃国产项目落地北京的具体事宜,并争取一个月内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此项目。如果成功,此项目将很可能安放在北京亦庄开发区。至少沃尔沃需要搭建一个全新的中国团队。
沃尔沃如何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其品牌形象,并且同时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突破?这将考验李书福,这也不是李书福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他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在2009年12月份,李书福就着手搭建组建这个团队,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原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沈晖和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的加盟。
据了解,按照规划,童志远和沈晖都是沃尔沃在国内生产、销售和产品引进中的关键人物,后者沈晖将远赴瑞典,在一段时间内负责协调在中国投产的后续车型,而童志远将成为新工厂的管理者。
这或许是能够决定沃尔沃未来的一个团队,从目前媒体普遍关注的方面来看,一般都将目光集中在海外收购经验或者是资金问题,当然并不是说吉利不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吉利确实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但是最关键的仍然是并购后的整合能力,这个整合需要人才来完成,中国汽车行业整体缺乏能够掌控大型并购项目的人才,包括项目管理、前期调研、谈判、整合规划及整合实施等。
在加盟吉利之前,沈晖任菲亚特动力科技CEO,于2008年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在到菲亚特动力科技之前,沈晖担任零部件巨头博格华纳的中国负责人,其职业经理人生涯令他在营运及业务发展方面经验十分丰富。
另一位关键角色童志远一直被公认为汽车行业的技术型企业高管。历任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北京吉普董事、执行副总裁,北京奔驰-戴克高级执行副总裁等职。在2008年2月调任北汽控股总工程师负责自主品牌研发的4个月后,童志远于当年6月闪电出任华泰汽车集团总裁。
不可否认,沈晖和童志远都有着与外方打交道的经验,但是面对沃尔沃这样一个大品牌,对于这两人来说多少显得有些艰巨。
沃尔沃迷局
也许,沃尔沃能够为吉利带来李书福如下所盼望的:第一,通过收购沃尔沃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打通了一个通道;第二,对提升一个民族的品牌,让中国汽车立足于世界舞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三,有利于中国的消费者。
但同样带来的还可能有巨大的风险。
咨询公司科尔尼在一篇报告中指出,中国车企海外兼并收购时往往过于关注交易价格,而对被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及并购后的整合挑战缺乏认识。比如对当地政府政策、工会、市场形势等等都需要进行周密的调查。这方面也最有可能给吉利带来威胁。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带来强大的阻力。
吉利正是面临着这样的挑战,瑞典政府工商部二号人物、国务秘书约兰·黑格隆德就曾公开表示反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他称,由于在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收购沃尔沃并不是最佳选择。
工会组织的力量也不可忽视,上汽败走双龙就是一个例证。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工会组织始终对吉利收购沃尔沃持比较消极的态度。工会负责人瑟伦·卡尔松说:“吉利收购的意图仍不清楚,这让我们感到担心。尽管销量现在有所回升,但沃尔沃仍是一个亏损企业,我们不知道吉利打算如何扭转这一局面。”
同时,之前福特已经在其中国的合资公司长安福特实现了沃尔沃S40的国产,“一旦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很难维持由长安福特生产的现状”,分析人士认为这将导致关系过于混乱,产品投放、生产管理以及销售之间的关系都难以协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也是收购沃尔沃的附加难题。
沃尔沃的未来之路不确定因素还很多,这都需要李书福给出答案。这出“蛇吞象”的大戏即将开始的时候,应该有对自主崛起的赞赏,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这份冷静将会让企业的未来发展受益匪浅。
(作者/安丽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