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利弊争论已成为过去时,政府积极推进的意愿非常明显。5年来好像进展不大,实则不然,政府谨慎地一步一观望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众多,实现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地位的道路注定不平坦。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在内地五城市试运行数月之后,效果差强人意。境外企业在业务开办初期进行过人民币结算后,就不打算对下一笔生意这样做了,而口碑效应导致其余想尝鲜的企业却步。结算业务门可罗雀的原因有两点:
一、人民币购买力不强,企业获得人民币后很难购买金融产品,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贸易也不能保证人民币花得出去;
二、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外国投资者在危机中需要弥补亏空、偿还到期债务,回流效应阻碍人民币对外流动。
对我国汽车企业而言,参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途径也无外乎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目前尽管实现了境外结算试点,但人民币仍未实现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通俗点说,就是汽车企业手中的人民币无法直接对外投资和购买外国配件、整车,还要走汇兑、结汇的老路。境外企业也面临类似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无法享受到握有强势货币的好处。而眼下,政府对于开放两个“自由兑换”小心翼翼,主要担心无法应付境外大量人民币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对冲效应,也忧虑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造成的逆差(如同现在的美国),这几乎无法避免。
按理说,实现人民币境外结算后,除了扩大范围和规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放国内金融、证券市场,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投资人民币金融证券产品;同时设计境外发行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如各种债券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不妨缓行)。目前的QDII和QFII属于过渡措施,上限逐步提高,明显向无限制的目标靠拢。
我国合资汽车企业缺乏市场化融资手段,单纯依靠银行贷款输血。开放资本和金融市场可以同时使境外、境内的各种企业获得融资、投资手段。但国内A股向来投机性过强,国际资本的强势参与下,如何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允许境外优质汽车企业在内地上市,它的中方合作伙伴是作为子公司曲线上市,还是置身于外?
打通人民币FDI渠道(境外投资者用其积累的人民币资产对境内进行直接投资),是人民币逐渐为外界广泛接受的区域国际化货币的必要手段,说白了就是提升一种货币的魅力指数,促使大家渴望拥有,人民币境外市场自然形成。我国汽车企业利用自身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帐户开立、验资、收支申报等方面拥有优势,促使自己的外方合作伙伴加大在内地的投资采购力度,使上游的产业环节尽量留在国内,加大中方的话语权,这也是产业升级的一部分,总比甘心做外商的CKD、SKD打工仔好。
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长为头号贸易大国,但境内金融资产不足美国的1%,也缺乏合适的金融投资产品。如此不平衡的发展注定了短期内人民币无法成长为全球中心货币,只能通过依次放开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成为区域国际货币,取得类似日元的地位。
有人说,日元迟早成为人民币区域国际化的阻碍。这种好像“一山不容二虎”的山大王想法有点搞笑,但我们很可能面临两种货币争夺区域主导权的斗争。货币战争没有硝烟,通过所有贸易买方的货币选择,投票决定战争胜负。而弱势的国际化货币照样可以生存,就像新元、韩元和泰铢之于日元一样。
人民币目前出现的国际化趋势并不是货币主权国家自主推动的结果,多半是以实际经济交易为基础的自然发展过程,它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政府的货币、投资政策趋向于开放和放松监管,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汽车企业将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现金流丰富、融资渠道畅通的企业会更热衷于对外投资。换言之,企业国际化活动促使本币国际化,而本币国际化也将对企业的国际化产生正反馈效应。
在此过程中,资本流动更自由,汇兑风险减少,而市场风险传导性则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避险手段决定投资的命运。也可利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缓慢的升值趋势,对冲车企主业的长期投资风险。明智的产业投资者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作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