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是同莫斯科风格截然不同的城市,不仅仅体现在它充满浪漫和艺术气息,满街都是巴洛克式建筑,更重要的是它完全是一个伟大君主的个人意志的体现。从芬兰湾的沼泽中拔地而起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缔造者的烙印。从城市名称到建筑风格就一望而知。这很像北京城的历史。朱棣和彼得一世生活的时代相差300多年,但他们都另起炉灶,建设了新都,帝国的政治重心随之北移。当然,这只是表面的相似。
圣彼得堡的灵魂是冬宫,相比而言,夏园只是城市的一件美丽首饰(如同故宫之于颐和园)。冬宫以其250万件藏品,与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冬宫收藏的背后
同中国故宫类似,冬宫浩如烟海的珍宝起始于沙皇个人收藏。
1763年的春天,涅瓦河刚刚解冻,具有德国血统的叶卡捷妮娜二世在禁卫军的支持下,囚禁了她的丈夫彼得三世,正式继位沙皇。冬宫再度进行扩建,女皇下令在皇宫东端建筑两层楼高的空中花园,并用南北向的两座阁楼将它环绕起来。女皇很有创意地将空中花园北面的阁楼命名为“Эрмитаж”,即埃尔米塔什,意思是隐居之所。女皇的“隐庐”又称“绿宫”,是她接待密友或独处的居所,后来又成了她存放艺术收藏品的宝库。从此,这里就叫做“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并一直沿袭至今。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俄国领土面积急剧扩大。吞并了一系列外高加索汗国和中亚穆斯林国家。与土耳其的战争也屡获胜利,占领克什米尔地区。当然,从懦弱的清政府那里也攫取了额尔齐斯河下游及外兴安岭大片土地。
策马的彼得一世铜像位于冬宫广场西南侧,铜像基座上刻有一行字:“致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这其中的意味不难体会:野心勃勃的女沙皇心中的标杆只有这位身高2米的巨人——彼得大帝。也许,她渴望超过这位帝国的真正缔造者。在她心目中,前任的安娜女皇、伊丽莎白女皇并不足以成为楷模。
从1764年起在俄国驻外使节的帮助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欧洲各地大量收购名画,充实她的私人画廊。据叶卡捷妮娜女皇时代的馆藏目录显示,单是绘画作品就达2658幅,尤以荷兰和法兰德斯地区巴洛克时期的画作居多。
除此之外,尚有大批艺术价值不逊于这些画作的其他艺术作品,而女皇的藏书很多都是狄德罗等文化名人帮助她在西欧购得。女皇在写给闺中密友的信中曾经这样炫耀自己的收藏:“我的埃尔米塔什宫包括38000本藏书,绘画作品装满了4个大房间,还有10000件石雕作品,以及将近10000件素描作品,这些素描作品和有关自然科学的藏品存满两个大厅。当然啦,这其中尚未包括我全部的画作收藏,以及我的拉斐尔走廊!”这位以伏尔泰门生和朋友自居的女皇,在占有艺术和收藏艺术方面,是何等的痴迷狂热、野心勃勃。她认为只有这些顶级的作品,方能配得上她伟大的政绩。
不可否认,一些藏品的来源不那么光彩,掠夺自国外或者被征服的民族。女皇的将军们征战四方,抢回来的战利品竞相邀宠于这个年事日高、雄心不已的日耳曼女人。其中包括她的前面首、得力爱将——波将金。很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品背后都浸透了被奴役民族的血泪。
十月革命后,也有一部分画作是没收那些逃亡外国的资本家和贵族的,没收的作品也归入了冬宫收藏。前不久俄罗斯文化部刚刚叫停了一次艾尔米塔什现代派画作(包含野兽派和后印象派)赴英国的展览。文化部担心流亡英国的白俄后裔发起诉讼,这些艺术品也许会遭到英国法院的扣押。由此联想到大英博物馆赴北京的珍藏展览,掠夺自圆明园的作品不在其中。虽说中国法律在追索这些财产方面尚存空白,但是英国人毕竟有点心虚。
同样的道理,徜徉在东方民族文化部,看到中国的明代黄花梨家具、带有经络和穴位的青铜像、敦煌手卷、八大山人和董源的名作(据说更名贵的在博物馆的地库中保存),心里不禁隐隐作痛。这些代表中国文化艺术巅峰的作品却成为晚清丧师沦地的证据。看到这些收藏,就像土耳其人看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的战旗被收藏在俄罗斯武装力量博物馆里的心情一样郁郁。
尽管藏品的来源不一而足,冬宫一共经历了罗曼诺夫王朝8位沙皇,藏品增加最快的时候,往往伴随着俄国国力强盛,频频使用武力征服和侵略别国。尼古拉一世在位时期,没有主动发起战争,这一时期的冬宫藏品数量相对稳定。1925年以后,俄国布尔什维克采用激进手段,大量没收富人和贵族私人财产,馆藏藏品也大量增加。艺术品本身反映的是人性的光辉,但在这里,它们象征着所谓的帝国“剑与火的光荣”。
冬宫展出的油画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只是简单挂在那里,每个展厅都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女馆员巡查,仅此而已。大名鼎鼎的费雷罗、伦勃朗、莫奈、德加、雷诺阿、梵高、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群星璀璨的大师作品莫不如是。惟一有特殊待遇的是达·芬奇的作品——画廊的镇宫之宝——《丽塔圣母》、《圣母与圣婴》。这两幅画有玻璃罩保护(传世的达·芬奇正式作品不超过10幅)。
仅藏画一项,冬宫绝对称得上是一座艺术圣殿。据说,上世纪90年代初,中苏(俄)关系刚刚改善,一群中央美院的师生到这里参观,见到冬宫拉斐尔走廊内的珍品,大多数人热泪盈眶。这里悬挂的,代表着学院派(含巡回画展派)和现代派油画的高峰,代表着艺术家追求的至高境界。此中意味,像我们这样看热闹的外行很难理解。这种情绪,不能简单地归因于艺术感染力。
冬宫本身
冬宫就像一个盛有珍宝的盒子,盒子本身也雕琢得美轮美奂。很难说清楚谁更有价值。
正如前文所述,圣彼得堡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17世手里抢过来的时候,只是一片海边的沼泽地。彼得一世决心让这里成为新首都的时候,在当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建筑材料(芬兰湾一带无法开采到石材)。彼得下令,每个去往圣彼得堡的商人车上都必须携带一块指定重量和品质的石头,以充抵税款。
无法想像,浩大的冬宫工程和前后广场所用的所有石料,如何用马车从远方运来的。冬宫广场中间竖立着亚历山大圆柱,它为了纪念俄国战胜拿破仑而建造。这个650吨、47米高的花岗石圆柱底部并未以任何方式固定,底部也无任何支撑。自1832年以来,完全依靠自身重力伫立在那里。这块巨石如何从300公里外的山区运来还不得而知。
冬宫三道拱门上方的青铜雕像表现的是,气势磅礴的胜利女神驾着六马拖曳战车奔驰的英姿。女神高举权杖,头顶光环。纪念石柱和胜利女神虽然在不同时期建造,但是巧妙地遥相呼应。二者传达的信息高度一致:帝国剑峰所指,盖莫能敌。虽然实际上并非如此,但冬宫的历代主人都试图让自己的臣民相信这一点。
冬宫外观是统一的巴洛克式,其完整性与华丽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装潢丰富,窗上饰框及浮雕装饰给人以力量,圆柱有规律地排列,墙表面由白色、绿色相间配合,使长长的外观形形色色。而内部的各宫风格各异。约旦阶梯、彼得宫殿、孔雀厅……哪怕一盏柳斯特拉吊灯,都金碧辉煌,极尽奢华之能事。
看到北京故宫的三大殿、丹陛和漫长的汉白玉甬道,感觉到庄严的政治气氛和沉稳的仪式感。而冬宫的内外风格更加明快,使东西方文化风格铺陈汇聚,谕示着帝国幅员辽阔,拥有着不同种类的文明。夸耀之情,溢于其间。
在冬宫的阳台上遥望远方海军教堂123米高的钟楼,突然明白一件事。冬宫乍看上去充满优雅的艺术气息,却忽略了它实际上和兔儿岛上的保罗要塞一脉相承,充满着对武力和征伐的沉醉。不仅仅是军事指挥的象征,更是军事胜利的象征。最初的建筑设计者也许并没有倾注于此。但神奇的是,冬宫的使用者却使之具有这样的灵魂。
(作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