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6期

奔驰多元转变发力中国

作者:
郭博
时间:
2014-12-22 16:54:04

    喧嚣的2008年北京车展上,在奔驰公司展台背后,一间小小的会客室内,戴姆勒公司营销部门副总裁、SMART品牌负责人Anders Jensen的心情应该不错,It’s the right time.笑容满面的他这样告诉《汽车人》。虽然他是在解释SMART品牌进入中国的时机问题,但这似乎也传达着一个信息, 即2008年将同样是奔驰公司在中国转变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

  如果以在中国的销量而论,奔驰还不能与老对手宝马、奥迪相比,但这丝毫不能阻挡奔驰与车展上恰巧面对面的宝马展台一争高下;而SMART展台上熙熙攘攘的年轻人,以及那个象征着奔驰历史、缓缓而上的坡形展台,都让亲临现场的奔驰公司CEO迪特·蔡澈(Dieter Zetsche)备感欣慰。

  那些欢呼雀跃坐进SMART车中的年轻女孩,明确告诉这位老者,他和奔驰公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年轻、更多样化的奔驰,正好切合了中国市场的需求。

  因此,麦尔斯(Klaus Maier),这个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驰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履新一年后,开始更多为自己的品牌立言,发出不同于以往的声音。

  2007年,奔驰在中国市场以26000余辆的销量,比上年增长50%,这样的数据总是挂在麦尔斯的嘴边。当然他也清楚,相比竞争对手,这样的成绩还只是个开始,这也促使新的一年中,奔驰将在中国进行更多的变化,正如麦尔斯所言:我们希望把全新的产品都能够拿到中国市场,从而给公众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完整的梅赛德斯-奔驰形象。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为中国消费者所青睐的大奔,已经不足以解释麦尔斯心中奔驰品牌形象的内涵,尽管这个本地化的词语为奔驰品牌在中国建立了毋庸置疑的地位,但要想赶上奥迪、宝马两个竞争对手在中国的势头,奔驰需要的显然不止是S级的大奔。

  更小、更时尚、更运动,这些不同的关键词,正在奔驰公司以及它的领导者口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与克莱斯勒分家后,力求更上一个台阶的奔驰,还需要更加仰仗中国市场,而如何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认识一个全面的奔驰品牌,将成为今后奔驰公司所要面临的最大课题。

  麦尔斯明确表示,新C级的国产,以及更多车型的引入,正是为了改变奔驰一贯以来固化的品牌形象,打破目前以S级车为主的销售结构,去年的销量和前一年相比,增长率最高的是我们的跑车和SUV。可以看到,市场对奔驰品牌的认识和接受,其实已经在往多元化发展了。

  增长目标40%

  事实上,让麦尔斯骄傲的还不止是去年的销售数字,根据戴姆勒-奔驰的数据,2008年一季度,奔驰品牌在东北亚地区的销量为12461辆,增长了32%,在包括大陆和港澳地区的销量为9626辆,增长了40%。

  其中,S级轿车第一季度销售3151辆,同期增长14%,保持了中国作为S级轿车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地位;国产E级轿车的销售增长幅度达到了28%,而新投产的C级车,在2007年11月的上市活动后,7周之内收到了2000多个定单。麦尔斯表示,对2008年销量增长的预期,与一季度的增幅吻合,同样定在40%左右。

  相比去年,这样的数字也许显得有些保守,但麦尔斯认为,因为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2008年的销售中将产生一些影响,从全球现在的经济现象来看,今年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比如说,美国市场的经济,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一个趋弱的迹象,中国的出口业务也会有可能受到影响。

  尽管出言谨慎,但麦尔斯对中国市场的预期,显然还要更高:我们希望全年都能保持40%的增速,此外,国产的C级车刚刚上市,在这其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随着C级车的推广,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增加。C级车这个细分市场是增长最快的,日本的一些厂商,也在不断地提高配置,引入新的车型,跻身于C级车这样的一个细分市场。

  作为奔驰第一款同时有两种外观的新车型,奔驰对C级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它也成为奔驰今年在中国市场取得销量突破的期望所在。

  在奥迪A4、宝马3系的风头之下,奔驰国产C级车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首先补齐产品线,与S级、E级形成大中小合围局面,其次用C级车来打开更大的市场,吸引更年轻的消费群体选择奔驰。

  无怪乎麦尔斯将超额完成任务的重担交与C级车,正在中国重塑品牌形象的奔驰,显然需要C级这样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车型,而在小型化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则是将SMART引进中国。

  这款长度2.7米的小车,在2008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首次亮相中国,并将在2009年年中正式开始销售。这也是SMART在2008年1月份在美国上市后,再次进入一个同样巨大的汽车市场。

  习惯了大车的美国人,对SMART的热情似乎颇高。根据Jensen提供的数字,SMART在北美上市以来,从1月中旬到4月,已经销售6000余辆,同时销量保持每月递增的趋势。尽管这样的数字在年销量以千万辆计的北美市场微乎其微,但在奔驰公司看来,却是一个趋势良好的开始。

  汽车行业内一个常见的共识,是把北美市场与中国市场归为相似度更高的一类,但当记者问到SMART进入中国是否受北美市场经验的影响,Jensen的回答显得很讨人喜欢,我们并不认为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相似度很高,这次SMART进入中国也不完全是受北美的影响,应该说,还是看到中国市场的增长以及消费者的喜好更加细化。

  言外之意,SMART似乎颇有点专为中国市场而来的味道。事实上,SMART品牌在去年停止了Smart Roadster和Smart Forfour车型的生产后,其主打的Smart Fortwo车型将车型、品牌的优势更加集中,更加针对目标人群。2007年,SMART品牌尽管全球销量下滑了10.3%,为100600辆,但却首次盈利。

  Jensen也表示,随着SMART进入中国,将主要面向思想开放、追求新鲜、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群,但仍在追求大车的中国人,是否能如奔驰所愿,让这个低排放、低油耗、方便停车,更代表了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小车,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生力军,则要等到2009年才可见分晓。

  此外,从奔驰公司整体而言,尽管Jensen一直强调SMART品牌的独立性,但随着对中国市场的倚重,也催促着奔驰更加重视SMART这样多样化车型引入中国,不仅为了40%的销量增长目标,更为了扭转目前不尽合理的产品结构。

重塑金字塔

  对于汽车生产商而言,一个常见的产品销售结构是正金字塔结构,价格越昂贵的高端车型,在总体销量中所占比例越小,并因其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作用,居于金字塔的上端;而价格更便宜、更小的车型则销量更多,属于下方庞大而稳固的金字塔塔基。

  但豪华车品牌在中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这个金字塔被倒了过来,最昂贵的高端车型反而占据了总体销量的大头,而更低端、更小型的车型,却没能如厂家所愿拥有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奔驰的这种倒金字塔结构体现得最为明显,越高级的车型销量最多, 2007年26000余辆的销量中,处于产品序列顶端的S级轿车就占据了1万多辆。其实类似的现象在奥迪身上也同样明显,在奥迪2007年10万辆的总销量中,A6就占据了70%,其着力培养的A4尽管也取得了快速增长,但销量相比A6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从销量来看, S级这样更高端的产品确实更畅销一些,比如S500、S350、S600等等这样的车型。但从我们来讲,还是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更多元化,有更多的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尽管麦尔斯也很骄傲地提到,中国已经是S级的全球第二大市场,高端车型的畅销也可以带来更丰厚的利润,但相比宝马、奥迪等竞争对手,过于集中在S级的销售状况,不仅使得奔驰在总销量上相差甚远,更由此带来缺乏大众车型的品牌之困。

  他还告诉记者,在欧洲、北美市场,奔驰的销售结构都呈现为正金字塔,目前只在中国和香港地区出现这种倒金字塔结构;而他在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塑这个因为倒立而显得有些不稳的结构。

  当然他也不忘强调,首先我们会继续保持S级这样的优势,无论是销量上还是市场地位上,都是无可撼动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保持S级的优势,与此同时,不断地扩大金字塔的塔基。

  麦尔斯告诉记者,他预期在未来4到5年内,C级车和E级车的销量会有非常可观的增长。最终的理想的情况应该是C级车大于E级车,E级车的销量大于S级车。

  而要保证这样的目标,麦尔斯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认识到,奔驰的品牌,除了已有的高端、尊贵之外,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内涵。

  其实现在在欧美国家,奔驰品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品质及豪华,人们还把奔驰看成在赛车上面最为成功的一个品牌。这在中国恐怕知道的人不多,正是这样多种的元素糅合在一起,一个多元化的品牌内涵构成了奔驰的品牌价值。

  因此,进入2008年以来,伴随着新C级车的上市,奔驰开始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与推广,包括请名人代言这样前所未有的动作。

  我们也在这个上面下了很多的功夫,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机会来体现奔驰的核心价值。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安全、品质、豪华,还是动感、激情,只有把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起,才是奔驰的核心价值所在。

  他还特别提到了2007年11月新C级车的上市活动,我们把它认为是我们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品牌形象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的转折点。通过这个活动和我们传递的信息,让市场能够了解C级车,了解我们对于年轻化、对于动感的品牌诉求。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这样的一个形象。

  而在一系列的宣传推广之外,奔驰也更加重视国产轿车的作用,按照麦尔斯的说法,未来两年内,奔驰的国产与进口比例将达到5:5。

  尽管没有透露目前这个比例是多少,但他还是表示,我们每个月都在向这个比例接近,从进口车来讲,我们需要有一个非常强劲的表现,同时我们也非常需要国产的C级车、E级车快速的销售增长。

  言外之意,正表明了一种趋势,即奔驰的进口渠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金字塔的顶端,不仅保持S级的销量,还会继续引进如AMG品牌、R级和越野车等高端车型,并从上而下地履行丰富奔驰品牌内涵的任务;而国产奔驰,将主力生产和销售大众车型E级和C级,构建金字塔庞大的塔基。

  高调的转变者

  一个有趣的类比是,就像人们对大奔稳重、低调、沉默的印象一样,奔驰中国给人的印象也是同样的低调与沉默,甚至显得迟缓。即使新上任的奔驰中国CEO麦尔斯,也是在上任一年后才开始出现在媒体面前。

  这似乎正如奔驰中国的员工对他的评价:一个低调的人,但很关心员工,很人性化。一位奔驰中国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麦尔斯是中国地区的老大,我们也不是天天见到他,但每次跟他谈话都是很轻松的,他也很为我们考虑,她甚至半开玩笑地说,麦尔斯上任后,大家的待遇都提高了。

  尽管仍被评价为低调,但进入2008年以来,无论是奔驰中国还是麦尔斯本人,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这个谈话时略显羞涩的德国人,开始扮演一个布道者的角色,他被赋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奔驰,来加速奔驰品牌在中国相对迟缓的步伐。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2007年11月8日,新的奔驰C级车在杭州上市,当时以进口方式进入中国的新C级车,国产计划已经排定,到2008年3月15日,国产的新C级车正式发布上市。

  这其中相距不过短短4个月,奔驰中国却已显得急不可耐。麦尔斯表示,C级车进入中国市场稍微晚一些,但是从一两个月就销售2000多辆的业绩来看,也能够看到C级车慢慢地在中国市场打下的一个基础,在中国,C级车这个细分市场是增长最快的。

  借C级车这个更大众化的细分市场车型,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改变奔驰中国的销量和结构现状,才是奔驰中国如此急迫的真正原因所在。正如麦尔斯所言,面对这个正在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哪怕是4个月,也是必争的时间。

  在产品之外,麦尔斯带领下的奔驰中国也开始变得更加积极。你可能不知道吧?其实奔驰在几年前就有一个对乡村小学的赞助项目。奔驰一位工作人员对这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过往颇为骄傲。

  但如今的奔驰,不仅要继续做好事,也要留名。其实对大多数豪华车品牌而言,公益、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项目赞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塑造品牌形象必不可少的功课,而奔驰对此的力度显然也在加大。

  从AMG的国家精神造就者奖项,到自然之道、奔驰之道自然遗产保护捐赠项目,奔驰中国在2008年开年,就动作频频。尽管麦尔斯表示,自从2006年奔驰中国的总部搬到北京以来,我们在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的公益捐赠已经达到4000多万元人民币。但如何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一个更加全面的奔驰品牌,成为他目前需要做的另一项工作。

  其实正如麦尔斯本人所言,我曾经跟我的德国同事说,在德国,如果我错过一天甚至一周都不会有太大感觉,但在中国,错过一天都意味着失去很多的机会,中国的发展太快了。

  尽管奔驰中国在2008年以来显示出了一股求新求变的勃勃生机,但这个改变的伏笔早已埋下,那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与消费特色。面对强调中国已经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奔驰,以及正在雄心勃勃扩大产能的宝马,奔驰这个全球豪华车品牌的老大,不仅需要北汽集团这个伙伴的鼎力支持,更需要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而我们正在看到这样的变化。

  (作者/郭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