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1期

赵福全转型

作者:
杨继伟
时间:
2008-01-15 16:27:14

梦想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中国人造车就是赵福全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应心中的感召,不断奔赴一个个新的环境。这让赵福全的人生充满了精彩和变数。  

赵福全的经历可谓辉煌。1992年3月,在日本广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赵福全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任研究员,继而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任助理研究员,并于1996年4月升任该大学助理教授。  

1997年4月进入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任产品工程师,赵福全从此开始进入汽车技术研发领域。一年后成为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工程专家,从事发动机研发。1999年9月任该公司发动机技术高级专家,负责汽车动力总成开发研究。2003年6月开始任该公司技术中心研究总监(Research Executive)。  

在戴-克工作了7年多后,2004年4月,赵福全回国,加盟沈阳华晨金杯汽车公司,担任副总裁兼研发中心总经理,全面负责华晨公司技术开发工作,同时兼任上海汉风汽车设计公司董事长。  

自跟华晨接触到正式出马上任,赵福全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了解这个企业,最终决定了回到华晨。  

正如赵福全自己所说:“我回来的目的是为了中国人造自己的车,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公司也就那么几个,再因为华晨地处辽宁,我也是辽宁人,选择华晨也就顺理成章了。”   

赵福全坚守的理念是:“自主研发为主,外部资源为辅”,“整合资源,在掌握别人技术的前提下,借助别人技术,为我所用。”  

他认为,现在的汽车研发,已经过了要“证明轮子必须是圆的”这一原始阶段,许多成熟的技术可以为我所用,可以在学习掌握的基础上借鉴使用。  

同许多“海归”不一样,赵福全对于国内的情况有着真实清醒的了解。在他看来,许多“海归”对硬件上要求很高,国外有的设备自己也得有。  

赵福全在华晨的两年,应该是华晨汽车最为艰难的两年,企业管理层先后经历了数次更替;近两年内没有全新产品推出;华晨的业绩曾走入了最低谷。  

在华晨汽车上下混乱、严重亏损的两年内,赵福全负责带领的研发团队却逐渐成长。  

研发团队从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壮大到目前的600多人,赵福全还成功地规划了华晨汽车的产品线,2006年推出的骏捷以及之后已经规划完成的数款车型,基本上把今后几年内华晨汽车轿车产品线全线打通。  纵观赵福全在华晨的经历,可以说这个当年的技术派海归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完成了向一个汽车职业经理人角色的转变。

“只要华晨做自主研发,我的价值就存在。”当初迈入华晨时,赵福全豪情满怀,但在华晨坚定不移地走自主路线的当口,他选择了离开。  2006年10月,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赵福全突然离职。至于原因,赵福全恪守职业经理人的操守,从未进行解释,更没有说过华晨的不是。  短暂沉默后,赵福全宣布加盟吉利。据说李书福早就有意邀请赵福全加盟吉利,但未能如愿。直到赵福全从华晨离开后,李书福才最终如愿以偿。  2006年年11月,赵福全担任副总裁兼吉利控股欧美汽车工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的汽车征程开始,赵福全的职责是,希望借此为这家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厂商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并为出口欧美发达国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继伟)【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