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制造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整车与零部件海外生产扩建方兴未艾,这个趋向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如今,一个相反的趋势正在逐步显现: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业显现出了回归的势头。
“全球汽车制造业一向朝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也出现了向发达国家回归的现象,预计未来这种情况会更多。而两个方向交叉发展,是由对高水平汽车制造的需求及发达国家本身对制造业需要等复杂因素决定的。”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汽车业资深专家陈光祖告诉《汽车人》。
他还认为,发达国家汽车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潮流已经持续了近20年,但由于本国更具生产高科技产品的效率,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出现回归现象,这在汽车产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看到,日本、美国已经开始放慢海外建厂步伐,把部分海外汽车生产移至国内。
作为后起的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巴西、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如何在这两个相反的转移潮流中,实现汽车产业尤其是回归化趋势很明显的高技术制造发展目标?如何实现从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向“制造强国”转化?
持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热闹的中国市场是发达国家理想的汽车生产地。跨国巨头悉数进入中国,各个城市投资建厂热潮不断,外资们擦亮眼睛紧盯着可能的市场切入点,以便随时抛资投产汽车。自上世纪末期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仍旧是跨国巨头们热衷的投资地。
即使中国政府对外方技术支撑中方的要求日益提高,跨国巨头丝毫没有减小投资的力度。实现“海外制造”、“中国制造”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不断通过海外建厂,推出新车型,弥补其他市场的短板,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其全球战略。
事实上,除了加大投资建厂、扩大生产、不断带来新车型外,跨国公司为应对环境的需要,还在新兴市场国家高调布局新能源车战略,以谋取先机,新能源汽车的比拼很可能将是未来巨头们在发展中国家新的投资项目。
10月29日,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在北京宣布,将在中国建立全球性的汽车前瞻技术科研中心,新建两个研发中心;丰田、本田、福特、宝马等都把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作为夺取未来市场的一个新起点。虽然目前在中国对新能源的投入还只限于建立研发机构,但一到时机成熟,这些巨头们就会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建厂投产,这也必将是未来汽车制造业新的转移项目。
“一是市场,二是成本,这两点永远是全球汽车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最主要因素。”陈光祖说。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和本地化生产成本也在上涨,但和发达国家本身相比,本土化研发和本土化生产,仍旧能节省巨大的开支;同时他们看好中国等经济高速增长国家的消费潜力,在这些新兴市场投资建厂,既降低了成本又占有市场,跨国公司自然纷至沓来。
本地化回归趋势显现
国际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未来》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制造业正缓慢地将海外生产移植到国内”。
据统计,日本1.9万家公司上一会计年度调查,日本海外新建工厂为182座,低于4年前的434座,尤其是汽车产业表现明显。据悉,丰田和本田都争相将汽车工厂回归本国,丰田公司近3年,对本土的投资是北美投资金额的3倍,本田则在兴建30年后,在本土建设了第一座最新的工厂。
与此同时,日本一些商社表示,日本要更加重视发展物流产业,以解决制造业本地化回归问题。
“发达国家不会完全放弃制造业,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未来很可能出现‘产业空洞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对于制造业本身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陈光祖告诉《汽车人》。除了上述原因外,汽车制造业发达国家本身可能不会把最高精尖的生产制造技术完全放手国外,而是把高新技术产品放在本国生产,因为这样收获的效率和效益都会更好。
彼得·德鲁克认为,高度应用自动化、全球信息化进入第二个创业时期,有可能出现经济泡沫,所以发达国家不应该放弃制造业;同时低工资也不再是成本竞争的法宝。
“以前可能没人会关注这种现象,但这种趋势确实已经存在了,这也说明了汽车发达国家生产外包的倾囊而出,可能自身存在一定问题,这是对制造业广泛转移的一种反思,或许也是一种纠错。”一汽车资深专家这么认为。
“加工厂”须向“制造强国”转化
作为“被转移”的后起发展中国家,无不从全球汽车制造业转移中受益巨大,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跨国汽车公司悉数到华,对于促进中国经济、汽车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制造业交叉双向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又如何从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实现到“制造强国”的转化?如何在合资、合作中壮大自己?
尽管不同国家汽车产业的定位、目标不一样,但像中国这样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国家,还有不少,比如巴西、俄罗斯、中东或东南亚地区,在全球汽车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都在寻找自身的位置,寻找在与汽车发达国家合作过程中壮大自己的机会和条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升本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
实际上,中国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比如中国政府在对外方与中国汽车合作中,对自主研发、技术支持有了更多的具体要求。合资中股比的要求、对中方自主开发的支持力度等,也是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
但是国际汽车巨头并非慈善家,高精科技产品本地化回归制造,对本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更为不利,这本身就更增加了从跨国巨头得到真正技术的难度。
相信在未来汽车制造业全球转移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为争取技术和话语权,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取舍博弈,还会持续下去。
(作者/裴达军)【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