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记者|张敏
从事零件品质管理整10年的张凌云,自豪地把自己的职业形容为整车四大工艺外的“第五大工艺”。
之所以这么说,一则是因为零部件与整车品质息息相关,作为整车品质的第一道关口,零部件品质管理的重要性不亚于整车制造工艺。二则,一辆车数万个零部件,于广汽三菱而言,一年下来就是几十万件,做到对每一个部件质量严格把控,是一个浩大而又繁杂的工程,其中的难度不亚于整车制造。
作为零件品质科管理系f负责人,带领团队对所有供应商来料质量把关,检验并对问题零件进行返修,是张凌云的工作职责之一。
“外部质量决定内部品质。对于零部件品质的改进无止境,顾客满意度是主要检验标准,当前广汽三菱品质标准已经超过三菱管理体系的要求。”张凌云自豪地告诉《汽车人》,目前,零部件PPm值(英文part permillion的缩写,表示百万分之几的不良数)已经由工厂投产之初的上千个下降到30个左右。
42岁的湖南人,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跟汽车打交道。充满专业术语的讲述中,夹杂有着些许地方口音,他不厌其烦地耐心为记者解释,直到看到倾听者恍然大悟的表情才会如释重负地会心微笑。
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后,回到位于家乡长沙的解放军第七三一九工厂工作。一年后,这家军工厂被改制为长丰集团,通过与三菱技术合作生产猎豹汽车,张凌云从事技术消化、吸收改造,不久后,又开始从事零部件质量管理工作。
2011年,伴随着广汽长丰改制与广汽三菱的成立,张凌云顺理成章成为这个年轻合资企业中的一员。伴随着国内SUV的持续升温,这个新生的企业很快绽放蓬勃活力。继投产首年实现盈利后,2014年,广汽三菱累积销量已经突破10万大关。
坚守质量底线,强化产品竞争力,并以此为契机将广汽三菱的体系竞争力推升至新的层次,张凌云和他的零件品质管理系,从整车质量的源头为三菱产品把好了第一道关。
★“这是我的事”
隶属广汽三菱生产部零件品质科下属科室,张凌云负责的管理系有36名员工,按照不同的职能分成若干班组。在不同的班组中,又进行细化,以满足对数以千计的零件品质进行把控的目的。
以检验班为例,根据零部件塑料、树脂、电子件等不同材质进行职位划分。卷尺等工具是他们常见的武器,对于一些外观无法判断的机能性问题,他们通过理化检验,将不良品拒之门外。
作为生产最前端的品质管控先锋,零部件无疑是整车品质的源头。基于零部件质量对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均匀性、稳定性的影响,整车企业对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及保证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这种要求的水涨船高,倒逼广汽三菱整个零部件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及控制要求也更严格。
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同时,审核供应商质量体系,甚至督促供应商推进自工序完结,也是张凌云所在的部门工作内容之一。
“我们会督促专业室强化供应商管理,达到控制质量问题源头的目标。”张凌云介绍。
“今年我们零部件PPm值目标要向15或16进行挑战。”张凌云向《汽车人》透露。这意味着,张凌云和他的同事们要为这个数字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每天早晨7点半到单位,通过数据系统查看零件质量状态,这是他比上班时间提前半个小时的原因。8点钟,他去参加生产部门的早会,花上半个小时时间,从这里收集品质不良的零部件信息,讨论决定应对和整改方案,以确保生产按照节拍进行。随后,他又出现在质量科的早会上,这又将用去他半个小时时间。当时针指向9点钟后,他已经开始在车间中,抽查检验是否标准执行,机能性监测的效果如何……
下午,参加供应商改善会议是张凌云的重要一项工作。对于重点不良的零件质量问题,监督经销商去改进并判断成效。4点钟,是管理系组交接工作的时刻,作为负责的人的张凌云会出现现场,第一时间了解上一班员工发现的质量问题,配合改进。
与生产节奏同步,管理系同事们也会随之调整工作时间。这意味着张凌云的工作不能以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来衡量。“最长的时候,一天的上班时间达到16个小时。”张凌云说,作为零件质量问题的检验与解决者,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是第一要务。
按照常规理论,检验与维修工作要做到至善至美,放缓速度效果会更好。但生产节奏快,零部件配备也必须也要跟得上脚步。“生产部门是我们对内的客户,我们要做到尽可能不因为零件质量问题让生产线停工。”
另外的一个客户是消费者,张凌云笑言:“我们也不能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为了够快,让不良配件流入到生产线。”
如何在内外两个“客户”间平衡?做到坚守零件品质底线之外,他们能做的只有是最大限度地挑战自我。
张凌云清晰地记得,在工厂开始量产前期,产品质量还不太稳定。当时,有数百台车沙发出现脱线现象,为了满足内外两个“顾客”的要求,他们管理系同事整整一个通宵,对质量问题进行返修。“没有别的选择,是我的事情,我就要干好。”他认真地说。
★把好品质第一关
找出质量问题只是第一步,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张凌云用一个专业词汇“真因”来区别于一般所言之“原因”。
在他看来,从原因面去寻求解决降低不良,据此拟订对策,以为解决问题了,但一段时间之后,同样的不良又出现了,这表示不良的真因或源头仍然没有被发觉,而犯了“事倍功半”之忌。
一般而言,不良品的产生,根源在于生产操作的结果,与标准规范的要求有所差异而形成的。这需要他们从头到尾,不放过每个工序环节。很多时候,也许要查十多个工序,才能发现问题。
寻找“真因”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有时候,当天就能找到,有时候,要用上3到5天。因此,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必不可少。以一个小小的表面划伤为例,就需要张凌云和同事们从整车生产入手,检查库存,供应商包装、供应商生产过程。在不良的真因找出来之后,就必须从不良的源头,思考设计出防止不良发生对策。
这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底蕴做基础。“没有技术沉淀,无法找到真因,做事情就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过往不良,要靠经验累积,这样就能把问题反馈给供应商。”张凌云深有感触地说。
寻找真因的过程贯穿了张凌云的一天质检工作的始终,也牵动着他的情绪。“有时候,好几天找不到真因会陷入焦灼的状态,每天都在担心,都在考虑如何抓到‘真正的小偷’。”他形象地对《汽车人》比喻道。只有真因水落石出,他心里一颗大石头才落了地。
就在这样寻找真因的周而复始中,张凌云的白发渐渐多了起来。
品质把控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不但不能有清晰的上下班时间点,而且没有固定的休息日。在零件质量稳定的时候,他按照正常的休息日休息。这个时候,他就会坐上两个小时的高铁从长沙奔赴永州,那儿被称做家的地方,有他的妻儿在等着他回来。当零件质量不稳定的时候,他的休息日也形同虚设,一两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情。
辛苦吗有一些,但一旦问题解决,一切的不快都烟消云散。“那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一个品质人的成就感与高度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