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混动市场:竞争升级

作者:
齐策
时间:
2023-06-03 10:50:13

 

混动市场正在进一步细分,不会始终一家独大。能开发多种技术路线、应对多种潜在需求的品牌,也会有相应更多的市场潜力。

 

文 /《汽车人》齐策

 

今年的整车市场上,如果能有什么产品比纯电增长还要快,那必须是混动。

 

本文所指的混动范围,包含PHEV(插电式混动)和REEV(增程),但不含HEV。因为前两者现在是市场消费和舆论关注的热点。

 

技术融合与创新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4月,混动销量60.8万辆,纯电销量168.2万辆,前者是后者的36%,而相对增速则是后者的2.74倍。显然,按照这个趋势,双方差距会更趋接近。

 

而2022年全年统算下来,混动相当于纯电销量的28.9%。既然混动增速持续高于纯电,其市场竞争力呈现出中期增强势头,是无可置疑的。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1-4月,中国品牌PHEV销量54.8万辆,纯电销量96.1万辆,前者是后者的57%;而同期主流合资PHEV销量2.23万辆,纯电销量7.75万辆,前者是后者的28.8%。即便不考虑绝对量,就算按照相对比例,合资的PHEV发展也落后于中国品牌。

 

 

不过,在4月与5月(特别是车展季前后),合资的混动车型接连推出。这些产品大都是在两三年前规划,说明最晚在2021年,合资就已经开始重视PHEV。但产品现在才开始体现,市场表现落后于中国品牌,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无论中汽协,还是乘联会,对增程都避而不谈。但实际操作层面,中汽协将增程式电动汽车合并统计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中。这就意味着,行业协会公开认可“增程”是新能源车,从来没否认过这一点。

 

以前合资外方高管称增程是“糟糕的解决方案”,一些中国品牌的高管也持类似看法。

 

即便放到今天,从原理上这些说法也没错。原因就在于:相比纯电,增程多了发动机、发电机和相应控制器;相对于PHEV,增程多了发电机,但又不是直驱。市区通勤(有电)效率不如纯电,高速路况(馈电)不如PHEV,且成本比两者都高。这导致了增程缺乏竞争力。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PHEV已经很难用两三年前P2、P3、P4混动来区分,很多主机厂研发出双/三档+双电机串并联混动。不同于典型的PHEV,通过控制器和变速箱,可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包括纯电模式、发动机直驱(燃油车模式)、增程、并联四驱。

 

 

如此,无论是市区蠕行、急加速、高速巡航、轻越野,都可以自动选择合适的工况模式。因此,以往增程和混动之间严格的界限(即是否存在发动机直驱)消失了。凭借车载电脑,就可以让动力系统一直处于高效工况。

 

目前只有在中国市场上,才有这样的技术,国外尚未如此将混动玩出花来。国外做不起来增程,也是因为一些旧有观念束缚,没有打破思维惯性。

 

动力系统的创新性,带来的是市场需求的增长。理解技术的变化,有助于解释混动销量增速抬高,不仅源于PHEV自身,也源于技术的融合。

 

如此一来,REEV(增程)已经进化为EREV(增程式混合动力)。因此,我们考虑的混动市场,实际上已经是多种技术路线的交叉融合,彼此不再泾渭分明。从市场角度,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来看待。

 

 

短时间内,适用技术就发生这么大的漂移,这一轮“技术扩张”主要是中国品牌发力带动的,跨国车企在努力跟上,后者现在有了一些端倪,但从技术落地到销量涨上来,需要时间。后者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无疑是市场教育的结果。

 

SUV成混动主流

 

在当前市场上,如果按照里程来看,纯电续航在50公里内(10度电)的,可以满足基本需求——比HEV续航多一些,但很有限,这部分市场已经缩水。

 

考虑100公里左右纯电续航(20度电),是当前10万-15万元市场的主流需求。这意味着要加大电池,这是中国品牌密集的产品出货区,合资在这一领域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

 

150公里纯电续航(30度电),属于进阶需求,价格起步至少要18万元。而主流价位区间可能延伸到20万元以上区域,是中国与合资品牌都盯着的细分市场。

 

而200公里纯电续航(40度电),则是为了满足一线城市客户需求,主流价位都卡在30万元以上。这个价位,要么是豪华品牌的PHEV,要么是新崛起的EREV。

 

 

电池增容,空间并不要很大(单层平铺),但双电动机、发电机、控制器一类的零件需要空间,而SUV有利于空间优化和油耗控制。因此,150公里以上续航的车型,基本都是SUV或者MPV车型。

 

目前市场上,40度电以上的混动产品占比已经超过14%,这是其相对豪华燃油车增速更高的明证。而30-40度电车型,占比大致为58%;10-20度电车型,占比只有25%;10度电和20-30度电两个区域,产品比较少,只占3%。

 

这简直颠覆了燃油车的经验。燃油车越高端的产品,占比会越小,从上到下是金字塔结构;而混动则大致呈现橄榄型。相比燃油车,并非表明新能源的消费升级——恰恰相反,它表明了混动更依赖“强场景”。

 

市场已经证明了30-40度电,在场景适应性与购车成本上取得了更好的平衡。这也能解释在混动市场,SUV是主流需求。

 

同理,因为电耗与重量、体型的正相关性,全尺寸SUV的能耗是个大问题,而PHEV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大电池PHEV(其实相对纯电的电池还是小了一倍多)实现了最大尺寸(重量降下去了),而小电池PHEV实现了低价格。相比同价位的纯电,PHEV允许定位高一个级别。也可以反推,不按照这个逻辑出牌的PHEV都难以成功。

 

 

从电池角度,混动和纯电的电池应用,已经开始产生了技术分化。当然,也可以直接采用纯电的电芯,兼容多电压需求。但多数情况下,混动需要调整电芯的规格(改变厚度、长度,也就是改变了电芯电压),以期在电芯层面降低混动电池成本。这样做的结果,是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了更多的优势(相比纯电产品)。

 

而弗迪电池,也成了最大的混动电池供应商(因为垂直供应关系),宁德时代变成第二,市场份额不足前者的一半。

 

需要指出,宁德时代供应的混动电池,照样以三元为主(是磷酸铁锂供应量的7倍)。而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更多供应特斯拉。和纯电需求一样,中企占领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全部。

 

 

从电池这个角度,也能解释合资为什么在混动上慢了一拍,除非它们愿意改变电池供应商。而它们在两年前就开始这么做了(选中系电池供应商)。现在看,改弦更张还不算太晚。

 

红舞鞋的宿命

 

目前市场上,所有排名前15位的厂商,都布局了混动,而长安、东风、广汽、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旗下都有一大票混动产品,中国品牌更是全员参与。

 

新势力的范围内,理想、问界、岚图,都有混动的重量级产品,理想更是全系增程。一向只做纯电的小鹏,据说去年也立项了混动项目。

 

合资品牌当中,日系御三家全体出席,BBA、大众汽车、通用汽车也都拥有自己的混动产品线,有的正在大肆推出新产品。

 

据估算,市面上可能有超过200款混动产品。《汽车人》只罗列部分2023年新上市的混动产品,肯定是挂一漏万,只为了感受一下竞争的气氛:长安UNI-K iDD、广本雅阁、传祺M8 双擎版、启辰大V DD-i超混动、魏牌蓝山DHT-PHEV、理想L7……

 

 

如此红火的市场、琳琅满目的产品、消费者的偏好,都表明混动并非像之前舆论预测的“过渡性安排”。整个插电混动市场,在2023年将是规模持续扩大的增量市场。燃油发动机,至少还要陪伴我们10年以上,只不过要以新的技术方式来呈现。如果是这么漫长的过渡,不做相应产品是不行的。

 

有人说,工程技术就像“红舞鞋”,穿上之后就只能一直跳下去。这就告诉我们,如果回避主流技术路线的竞争,那么也就没有机会参与任何市场竞争。这也是所有在中国运营的中外车企,都必须参与混动竞争的道理。事实上,它们也是这么做的。

 

技术创新成为新引擎

 

因为中国的市场宽度,混动市场正在进一步细分,不会始终一家独大。能开发多种技术路线、应对多种潜在需求的品牌,也会有相应更多的市场潜力。

 

现在,混动在政策上的利好,已经释放的,大多已收回(除了购置税)。政策原因排除后,吸引客户的就成了“全生命周期更低成本”(购车、用车、维保、二手车)的综合考量。

 

这和油价有相关性,但正在削弱。因为混动的车载装备,已经和纯电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和老平台的燃油车(燃油车当然也可以上智能化装备,但新的燃油平台项目基本都被砍了)迅速拉开差距。先进的、数字化的智能体验,日益左右人群的购买、换购决策,这是所有主机厂都不怀疑的问题。

 

使用体验上去了,这才是混动市场向好的另一驱动引擎,甚至比成本考虑更重要。否则就无法解释40万元+的混动/增程车也卖得很好,甚至吊打了同级别燃油车。

 

 

如果一辆车做到兼顾安全、性能、好开,使用场景拓宽(不只限于城市通勤),那么就自然形成了对燃油车的全面压制,进而发生大规模替代。

 

《汽车人》在本文开头讲过,混动的技术进步,已经让几乎所有工况都处于高效阶段,这就对燃油车(只在高速度时处于最佳效率)构成了进一步打压。这其实也是成本和体验的双重基础。

 

我们可以预料,燃油车平台停止进一步研发,所有主机厂都针对纯电和混动产品及其平台展开研发。而燃油车的直接替代者,当前是混动,而非纯电。

 

这样一来,就牵扯研发、生产和营销资源,向混动偏移。我们当前看到的市场局面,是进行时、发展中的状态,并非终极格局,因为燃油车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只是在被削弱的过程中而已。

 

现在市场上的热点,集中于三类:第一种是P2+P4混动;第二种是REEV;第三种是EREV。而旧有的P2混动,因为不是全能工况,馈电油耗偏高,在节能层面上缺乏优势,同时又因为平台老旧,无法得到智能技术的增援,所以销售式微。

 

在排行榜上,很难看到纯粹的P2混动了。这意味着,以P2混动为主线产品的一些跨国品牌,将面临迅速更换产品的任务。这取决于两年前的认知,它们的新产品应该在即将到达的路上。

 

 

国内市场混动的爆发,与欧洲市场混动逐渐下滑(相对于纯电),产生了趋势上的分野。原因是前者的技术创新,已经超越后者。有能力让单纯的节能诉求,变成节能+性能+智能兼备的体验,是混动产品发展的主旋律。

 

可以预料,中国市场上的混动产品,迟早将外溢到海外市场,起码在技术上会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力。在燃油车时代,这是中国市场从未获得过的地位。【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