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新能源战略地位提升

作者:
张敏
时间:
2024-03-06 16:18:13

 

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 /《汽车人》张敏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汽车产业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体现了其重要性。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更是国家战略路线。从上届政府起,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占据的篇幅一直在扩张。今年在《报告》中的位置又大为提升,甚至不能以字数多寡来论。

 

 

《报告》中提到,经济的背景总体回升向好,GDP增速5.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而2024年预期经济增长率为5%左右。如果5%以上意味着扩张性财政政策,5%以下意味着紧缩,那么“5%左右”不仅意味着平衡性政策,还暗示政府不会大规模推出刺激计划。

 

不过,鉴于2023年CPI只有0.3%,2024年增加到1.3%,要么判断外源性通胀输入(这个可能性较小),要么基本物资(食物、基础能源)会有轻微的上涨。

 

李强总理明确表示,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要从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言外之意,如果一个战略级别产业自身发展动力较强,政府乐于提供助力,但将发展的希望全部系于政府,是不切实际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行业自身的发展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战略地位提升

 

看国民经济中行业的重要性,不仅要看产值,更要看牵引能力。汽车是以供应链漫长著称,牵引和带动上游产业的能力首屈一指,围绕在供应链上的就业、税收,都有明显的扩增效用。因为以上特质,汽车产业在工业部门中的地位一直是特殊的。

 

 

不过,这一次在《报告》中,汽车产业又上了一个台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汽车产业一直是战略产业,其中一部分最具投资和消费活力的部分(就是新能源),可以称得上“新兴”,而将两个特质结合,成为整个行业的定义,可能是第一次。

 

上届政府将新能源汽车放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是作为一个目标来看的,这一次显然是站在收获成果的角度来看的。

 

对于政府工作来说,同为“战略性新兴行业”,民航大飞机、邮轮,都是解决有无问题,相比国外仍是追赶的状态。而新能源汽车产业销量占据全球比重超过60%,中国以一己之力形成了对全球其他区域的整体优势,而且正在试图带动周边及“一带一路”国家,协同发展。

 

因此,在所有被点名的产业当中,新能源汽车也是首屈一指,这是整个汽车行业中的企业、从业人员、供应商、市场的共同殊荣。

 

 

虽然比国外略晚开局,但新能源以国家政策和资源调配为后盾,发展迅速,规模举世无匹,整体技术含量也实现领先。很多时候,先进和规模是一致的。新能源的发展,从一开始需要呵护和扶持,到现在已经成了行业发展的主流,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王牌,不过10年时间。这证明产业发展方向是对头的,政府支持的时机和力度把握,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各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就像皮划艇比赛,我们一边要自己努力划,还要看别人的情况。现在已经领先一个身位,其他无望追及的对手国家和企业,已经放慢节奏。冠军在握之后,缺乏参照系,但赛道还有很长,这个时候如何行进,就非常考验战略定力。

 

强化产业支持力度

 

李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扩大内需”,之所以没有用“提振内需”这类词汇,在《汽车人》看来,是要在做大蛋糕的轨道上,一方面防范、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固本培元、精准施策,打出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

 

李强总理提到,2023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并降低基准利率,引导银行和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产业。

 

这是中国政府第二次提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汽车、家居、电子、旅游等消费政策。这里面汽车再次站到第一,不仅因为产业链,还因为它是本届政府明确支持态度的几大产业中唯一具备大宗消费特征的产业。

 

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起码在消费信心这一部分,超越了其产业链所能带动的相关金融和消费体系。

 

 

这样看起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抓了两头:产业支持和消费引导。

 

采取减免税费等刺激政策促进消费,已经多次使用,起到的作用正在钝化。一方面,要改善居民收入,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其解决方案超越了汽车产业范围;另一方面,要提升汽车消费的体验和价值获得感。

 

《报告》中提到:“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落实到汽车产业上,其实就是强化产品力,进而强化产品价值。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建议,进一步打通汽车行业消费环节,优化汽车行业政策,鼓励市场创新,强化消费体验,提升新质生产力。

 

例如,推行汽车消费零售发票电子化,上牌办理流程线上化,实现便民流程办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统筹完善汽车行业相关政策,优化汽车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推动车企与险企“总对总”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消费者保险购买成本。

 

 

《报告》中还提及到农村充电桩建设。目前新能源公共充电桩建设,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城区、高速公路和国道沿途。因为经济效益的问题,农村补能设施是空白,这挫伤了农村或者小城镇居民购买、使用新能源车的积极性。

 

强制推行是不可行的,这和“村村通”等政府工程不同。充电桩仍然要讲经济效益,在居民需求集中的中小城镇率先推广,逐步扩张地盘。国家提供一点消费补贴,可以有效刺激需求启动。

 

这与农村地区水电路气等广泛基础设施,需要配套实施,目标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对于新能源车市场而言,这么做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即大幅扩张了国内新能源消费市场的纵深,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释放。海外市场很多时候我们做不了主,立足于国内市场挖潜,把市场进一步做大,符合新能源发展战略。

 

出口的战略意义

 

在出口领域,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作为出口“新三样”增长近30%。三者全部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作为战略性产业,其影响必然覆盖出口。而出口的地位,不只看出口额、成交额,更要看带动国内产业升级,降低边际成本,培养研产销服的人才队伍,从科技先进制造力和规模两个要素上,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出口达到一定程度,结合国内市场,让汽车从业者,特别是普通工人、研产销服的基层人员赚到钱,他们的背后是千万级别的家庭,带动家庭消费力提升。

 

日本汽车产业的鼎盛时期,在其本土就提供了700万个500万日元(2003年,约合35万元人民币)岗位;而2022年能提供500万个类似岗位(约合24.5万元人民币)。

 

中国汽车产业动能,能否在5年内提供700万个25万元岗位?如果可以做到的话,会带动周边供应链从业人员收入也随之上涨,而汽车产业的高薪也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和技术工人流入。这有助于解决两个问题: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问题、汽车产业的人才竞争力问题。

 

认知也同样重要。解决国力和海外认知的匹配问题,并非为了赢得“尊重”,这是将自然人的需求和国家需求混淆了。如果先进制造业大国或者综合国力的实际地位,被广泛认知,很多跨国合作与贸投,实际运营成本都有可能降低。

 

央企考核改革,做强做优

 

在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首场“部长通道”中,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对记者特意提及,从国资监管来讲,需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破除一些体制障碍。

 

全世界都是如此,同一个集团在燃油车业务还赚钱的时候,很难有动力去全力投入风险比较大的新能源业务。

 

对于当时国有企业新能源发展不够快的问题,国资委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即淡化盈利考核,突出长远效应,做强做优方向。

 

 

张玉卓还透露,在人工智能领域,也逐步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数据基础设施共享障碍问题。建了这么多计算中心、数据中心,要把这些协同起来,以高水平的协同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能源产品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能化产品力。相信一揽子央企体制改革和激励措施,有助于国企增强活力,更积极投入新技术研发,形成效率更高、先进程度更高的“新质生产力”。

 

“这个信息令我们很振奋,意味着国资委等主管单位,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市场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尽管具体政策性条款还没有推出,但从总体方向来看,让我们很振奋。我们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具信心。”岚图汽车CEO卢放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表示,岚图将更加关注长期发展,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市场占有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本届政府的《报告》中,汽车产业界普遍感知到中央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高度认可、热情支持、寄予厚望。这让产业界备感压力和动力。

 

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准确感知与国外汽车产业界的实力对比变化,又不能妄自尊大,认为胜券在握,只要沿着惯性前进,就能收获现实中跨国企业所拥有的品牌、规模、利润、美誉度认知。

 

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的新能源产业,中国汽车企业只是开了个好头而已,相当于刚从“珠峰大本营”出发,登顶的路还很漫长。而且欧美各国对汽车产业同样看重,已经冠以战略竞争的定义,正在试图用一些盘外招解决。中国汽车成长之路,注定艰辛,也注定伟大。【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