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4 > 2014年第1期

站在决战之巅的“兄弟”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4-12-22 15:50:26

这是一段尚未结束的历史。  

大众汽车集团与保时捷彼此接近已有些年头,当然不是出于纯商业原因。至少在一段时间,至少有一方情非得已。  

表面上看,经过7年漫长的合并周期,大众汽车集团已经与保时捷融为一体,后者成为前者旗下公司。而实际上,和以往一样,保时捷仍然看起来是一家拥有独立董事会、独立总部、独立管理层、独立品牌的汽车公司。双方的协同与合作,并未比合并之前增进多少。股权交割完毕,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  

现在的局面,与双方合并期间极富戏剧性的争斗、两家公司的历史、家族内部数代纠葛有关。回首往事,商人看到学院派的经典收购案,汽车界看到德国量产车企业扩张,投资者看到资本的魔力,八卦小报看到豪门恩怨。  

它更像是经典小说。铺垫了100多页,才有一个精彩的高潮,紧锣密鼓、精彩纷呈之后,又留下余韵不绝、余音袅袅的尾声。实际上,谁都吃不准,这到底是不是另一次戏剧性转折的前奏。   

恩怨的宿命

    

保时捷和大众系出同源,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是两家公司共同的缔造者。1951年,他在临终前将保时捷的股份平分给自己的一双儿女:费里和姐姐路易斯。而此时路易斯已经嫁给安东·皮耶希,后者所属的皮耶希家族,在斯图加特同样拥有规模很大的汽车厂(后来被大众公司收购)。路易斯的婚姻,是两大汽车豪门的联姻。  

和所有小说家设置必要的情节冲突一样,费迪南德在遗产中平分股权的决定,就此埋下了保时捷和皮耶希家族争斗的伏笔。不过,费迪南德不相信他的继承人于萧墙内相阋。  

感情不错的姐弟俩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费里·保时捷经过思考,并未选择父亲的方式,将股权平分给3个儿子,而是将整个公司交给小儿子沃尔夫冈·保时捷。1998年,费里弥留之际,交代给小儿子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与皮耶希为敌”。姐弟二人担心的事情指向同一个内容,路易斯第二年辞世之前,对儿子费迪南德·皮耶希说了类似的内容:“不要与保时捷家族为敌”。  

老费迪南德指望亲情维系家族内部稳定,并非目光远大之举,与他对汽车设计潮流的把握比较,相形见拙。随着联姻的两大家族成员世代交替,血缘的纽带逐渐松弛,商业利益和权力就成为第三代掌门人的首要考量。  

不过,把双方后来的合并当做大团圆剧情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妨将双方远非完美的结合,用张爱玲的一部小说名字来概括——“小团圆”。  

其实,从第二代开始,两大家族之间,甚至家族内部的倾轧已经开始变得明显。费迪南德·皮耶希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进入保时捷工作。拥有保时捷大部分股份的,是自己的母亲路易斯和舅舅费里。  

此时的皮耶希雄心勃勃。他当时手里并未持有公司股份,从保时捷发动机调试处的一名职员干起,迅速升职为该处技术主管,然后是发动机厂厂长,进入公司管理层。用了不到10年,皮耶希担任公司最高行政主管的呼声日渐高涨。显然,其升迁和裙带扯不上关系。他富有才华和执行力,身边笼络了一批人。  

费里看到了皮耶希对自己家族的威胁。而此时保时捷的股权已经趋于分散。如果小股东都站在皮耶希那一边,姐姐的立场自不待言,那么保时捷家族将失去对保时捷公司的控制。  

费里当机立断,迅速解除了皮耶希的副总职务,连“贬为庶民”都省了,直接一脚踢出,而且没有遣散费。理由是是后者“擅权跋扈”。而公司的最高决定权显然属于费里的情况下,这种说法无疑是可笑的。重要的当然不是理由,而是费里的决定本身。  

皮耶希后来拿到了母亲转移的10%的保时捷股份,即便提早到1972年,也无济于事。因为费里拥有更多的股份。他只好选择去奥迪公司,由此曲线进入大众。老皮的能力大家都看得到,当然他的政治手腕也日益精进。他于1993年成为大众公司CEO,2002年起出任大众集团监事会主席至今。老皮通过一系列清洗,确立了自己对大众的绝对掌控。  

时间已经进入新世纪,费里已经去世。费里的幼子沃尔夫冈·保时捷在父亲去世之前出任了公司发言人,排除了3个哥哥的竞争后,他于2007年出任保时捷监事会主席,反而比皮耶希晚了5年。家族内部争斗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两大家族之间的。此时的沃尔夫冈正像半决赛消耗太多的决赛选手。  

两大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已经崛起,都实现了对两大企业的掌控。西门吹雪和叶孤城站在紫禁之巅,他们可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熟悉自己父亲和比自己大6岁的表哥之间恩怨的沃尔夫冈,会如何揣度老皮怎么想?  

沃尔夫冈的进攻

    

历史证明,沃尔夫冈思考的结论就是老皮迟早动手。在两大家族共同基金之内,保时捷家族占据62%,而皮耶希家族占据38%。两大家族通过该共同基金掌控保时捷公司。  

路易斯的股权已经在皮耶希家族内分散。费迪南德·皮耶希手中此时只拥有祖传的10%保时捷股份,而他的外甥约瑟夫·阿荷内尔则担任保时捷监事会成员。虽属皮耶希家族,但外界盛传阿荷内尔是骑墙派,因为他掌握的股权放在沃尔夫冈的哥哥们——费迪南德·亚历山大·保时捷和格哈德·保时捷管理的私人基金公司下面。所以阿荷内尔的真实立场一直是个谜。  

但大众不同,它是一家“公众”公司,也就是任何法人可以从公开市场上收购其普通股。保时捷原来持有10.26%大众股份,仅次于下萨克森州州政府持股,为第二大股东,而沃尔夫冈尚未就任保时捷监事会主席的时候,家族就在他的策划下,由时任CEO魏德金操作,突然发难,从市场上收购了8.27%大众股份,一跃成为大众的第一大股东。魏德金声称还将购进更多的大众股份。  

不用说,保时捷家族的收购行为,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上,都被定义为“恶意收购”。不管怎样,双方的股权大战已经打响。沃尔夫冈的目的,毫无疑问指向彻底掌控大众。如果任由表弟施为,表哥40年前被驱逐的命运将重演。后者无论多想韬晦下去,都必须应战了。  

而当时几乎所有的舆论,都把保时捷发起的收购战看做是蛇吞象、小鱼吃大鱼。媒体的各种插图反映了这一认识。这无疑是外行们常犯的可爱错误。  

乍看起来,大众当时的汽车产销量500多万辆,而保时捷只有10万辆。双方甚至不算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但2006年,大众利润27.5亿欧元,保时捷居然也有13.9亿欧元。双方赚钱本领差距远比产量差距小。  

而且,收购战中最要紧的是现金实力,而非制造规模。它反映的是现金筹措能力,而非单纯的自有现金流。皮耶希当然不是傻子,他不会像大多数媒体那么天真,认为表弟是挑战风车的唐·吉坷德。事实上,沃尔夫冈已经得到阿联酋某个酋长国的资金保证。条件是前者转让数目不详的股份给后者,并允许其进入公司监事会,也许还有在狼堡的庆功宴会请柬。  

为此,保时捷大规模举债100亿欧元,沃尔夫冈的底气很大程度在于借到这笔钱,它相当于保时捷8年的利润。沃尔夫冈押上了重注。  

不仅如此,沃尔夫冈还做了两件事。其一,剥掉了大众的“金钟罩”。德国战后政府对大众呵护有加。特别量身定制《大众法》,目的是防止大众汽车在财政紧张时被国外财团恶意收购。  

而欧盟委员会认定《大众法》违反了欧盟自由竞争的原则,要求德国废除《大众法》。当时的德国施罗德政府知道,早晚顶不住欧盟的压力。保时捷趁着这个机会,以“大宗”价格再度增持,这样保时捷公司和下萨克森州政府所持有的大众股份加起来已经超过了50%,从而杜绝了大众被外国公司收购的可能。果然,欧洲法院终裁结果出来,终结了《大众法》。  

其二,为了规避德国对收购大众汽车的限制,保时捷重新设计公司架构,成立了一家新的控股公司——欧洲保时捷汽车控股公司。新公司的股东结构维持原保时捷公司的结构不变,最重要的变化是公司性质由德国国内股份公司转变为欧洲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来,一些德国法规可能产生的障碍就此被消除。  

沃尔夫冈用一种特殊的期权,逐步地、坚定地增持大众股份。2006年11月,保时捷出资40亿欧元,所持股份达到27.3%,2007年3月24日,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3.6%的股份,所持股份达到30.9%。  

而最初不知情投资者醒悟过来之后,大众的股票在公开市场上变得炙手可热。因为这种期权收购战略,让这家跑车制造商看起来像一家对冲基金。在2008财年,保时捷在大众期权交易上获利68亿欧元(合97亿美元),而汽车销售收入仅为10亿欧元。难怪沃尔夫冈对此推波助澜。不仅如此,保时捷监事会宣布,增持的目标是50%以上,完全控股大众。这相当于对皮耶希下檄文。  

沃氏手法,介于“狗熊式拥抱”和“狙击式购买”之间。   

皮耶希的反击

  

此时皮耶希在做什么?他在寻找保时捷的薄弱环节。他的表弟举债超过公司年利润数倍,一旦自身盈利下滑,15家银行中必有撤火者,随后的连锁反应将葬送沃尔夫冈和魏德金的努力。阿联酋的神秘资金则仍在观望中。  

当时正值2008年,金融风暴已经越过大西洋,似乎又来了一次诺曼底登陆。保时捷的财务状况令人吃惊地变成亏损。预料中的银行撤火虽然没有发生。但中短期借款的高额利息已经让入不敷出的保时捷有点扛不住了。  

截至2008年11月底,公司销售额将比上年同期大幅下滑15%,并出现1993年以来首次年度销售额下滑。  35.14%的大众股份,这是保时捷攻城拔寨得到的巅峰成就,此后再无尺寸之进。沃尔夫冈声称的强有力增援也没有出现,但皮耶希不能等表弟得到“中东朋友”的支持,他必须在此之前终止对方的攻势,并展开反击。  

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的保时捷既然“绝对掌控”了大众,就要求双方开会,讨论“合并事宜”,但在谈判桌前坐了两天的皮耶希,突然终止谈判,公开要求保时捷公布负债情况。这是无疑是“一记攻向软腹部的右勾拳”。  

皮耶希的反击在教科书上有个名词,叫做“帕克曼防御”,听起来像国际象棋术语。意味着大众反过来收购保时捷的股票,迫使袭击者转入防御。  

大众的做法,浸透了皮耶希的性格:犀利地反击是最好的防御。皮耶希公开提出了80亿欧元收购保时捷100%股权的方案。但老皮本人在合并谈判中拒绝露面,导致保时捷要求的谈判什么也谈不下来。  

相关利益方也分别站队。欧盟批准了保时捷的收购计划,但那是在魏德金最初看起来势如破竹时的事了,而下萨克森州政府则出人意料地站在大众一边,呼吁双方“合并”。  

沃尔夫冈愤怒地拒绝了皮耶希的报价,但他的麻烦纷至杳来。没赶上行情的投资者向美国、德国地方法提告保时捷几乎半个高管层,理由是后者涉嫌违反信托、涉嫌操纵市场。旷日持久的刑事和民事诉讼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没有结果。  保时捷的战线拉得太长,沃尔夫冈不得不同意向大众转让多达42%的保时捷股份(2011年增至49.9%)。现在双方都是对方的最大股东了,就像两条蛇互相咬住对方的尾巴,形成连环扣。  

皮耶希拿到保时捷股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5000万欧元的天价遣散费解雇了魏德金。后者被看做沃尔夫冈做出攻击决定的主要参谋。  

而此时对于沃尔夫冈来说,最要紧的事不再是能否吞并大众,而是摆脱慢性致命的法律麻烦。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最佳选择就是让大众收购自己,双方成立一家新公司,从而使美国法院否认自己拥有管辖权,斯图加特的刑事检察官放弃刑事诉讼。  

此时,针锋相对的收购大战变成了双方一致同意合并,大众维持要约,并非反攻倒算,而是拉了陷在泥潭里的保时捷一把。但是其中的法律和税务风险,让预期的收购案句号一再跳票。大众一度要放弃整体收购,目标改为单纯的保时捷“汽车制造业务”,但双方家族主要成员的桌下斡旋,使大众选择承受了时间风险。不同的是,大众使用的大部分资金都是自有现金,债务压力小于保时捷几年前发起攻击的时候。  

在2012年晚些时候,大众终于扫清了大部分障碍,又出资40亿欧元,买下了保时捷剩余50.1%的股份,实现全资收购。后者成为大众第10个旗下品牌。针锋相对的收购战,以戏剧性的和衷共济了结。两大家族关注自身利益的考量压倒了过去的恩怨。当沉重的历史和上一辈人的纠葛不再成为商业上的障碍,新大众才能“继续前进”。但这只是假定的理想状态,家族的影响时刻仍然在拖慢双方融合的进程。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