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4期

山至高处人为峰

作者:
时间:
2015-04-28 11:34:09

虽然从行业属性上划分,汽车业还归类于传统制造业,但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数字化、人机协作正逐渐成为德国现代化制造的标志。位于英格施塔特的奥迪制造厂内,数字化与智能化设备正打破人们对“工厂”的传统想像。通过对人与机器互联互通,德国已率先将“工业4.0”的精髓注入了制造业内核。
推开一扇白色的大门,门后就是生产的世界,操作台后的工程师一挥手,大门向一侧滑开,一台奥迪A7的白车身在眼前移动,一个自动行驶的平台承托着车身,准确地驶向一名装配工人。工人的身边有一台小型机器人,帮助他装配换挡手柄,而这个手柄根据客户的手型进行过适配,刚刚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
让人感到不适的是,在这里你找不到所谓的流水线。常规的生产节拍是由生产周期来决定,而按照工坊原理,所有的车型均在同一车间内生产。工具和材料通过传感器和芯片不断传输数据,绝大部分的工作由它们自己组排。如果数据显示异常,智能界面上就会出现一条消息,然后由工人来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再次滑动面前的屏幕,智能界面关闭后,虚拟世界也随之一同消失。这虽然还是一个未来的生产方式,但已不再遥不可及,因为很多创新现在已经在汽车制造厂得到实施,从而串起了通往工业4.0之路上的必要环节。
实际上,增强现实、智能模具等技术在类似于奥迪和奔驰的工厂已属司空见惯。据介绍,在工业4.0的概念诞生之前,奥迪就已经开始行动,奥迪主管生产的董事瓦特表示:“我们在今天的生产中就在研究未来的技术,这也是我们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
关于工业4.0,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简称。蒸汽和水力是早期机械生产的动力来源,它们是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现在将其称之为工业1.0;辛辛那提屠宰场利用电能并开始分工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亨利·福特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流水线生产;20世纪70年代,电子和IT技术进一步扩大了自动化规模,跨入工业3.0时代。设备和组件彼此联网并随时发送数据,这就是工业4.0。
通常意义上来看,“机器人”是这一工业科技时代的标志性硬件,它使人工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如果说现在的自动化生产是人与机器对话,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实现机器与机器间对话。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数字科技与工业产品,以及物流共通。在这个信息物理系统中,数字科技和工业产品必须并驾齐驱才可能得胜。
机器人Robot概念最早源于捷克作家卡雷尔·查培克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那里,Robot是一个具有人的特征和功能的机器。随后的机器人泛指拥有人类“智能”,能够靠自身动完成各种任务。如今,从科幻小说中跳出来的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化制造场景中。
在德国,平均每1万名工人就拥有273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正被整合投入大规模生产线,这让制造厂的员工们切实感受到了新工业革命的好处。但严格来说,工业4.0所涉及的不仅限于机器和技术,同样也致力于研究人在未来生产中承担的任务,例如增加工作条件的灵活性,以及人机配合等问题。归根到底,先进科学技术及其所迸发出的生产力中,最核心的要素仍然是人。
在传统制造观念中,人是机械的服务者,工作范围被局限在某一区域,只能在流水下的机械节拍下进行高强度重复劳动。如今人转换成了机械的操作者,通过可控性的数据来协调生产;在不久的将来,人作为决策和优化过程中的执行者,表面看来他的参与程度在降低,但能够在一体化的生产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工业4.0”下,人所发挥的影响只会是有增无减。
相对比在国内被炒得火热的工业4.0概念,说实话,在德国工业界并没有引发起太多的涟漪。宝马汽车生产专家克里斯蒂安·帕顿对此解释:“在宝马,不断改进生产系统早已成为日常工作。工业4.0是符合宝马逻辑的下一步,但绝不是‘革命性改变’。”
甚至,对于工业4.0的定义,各家德国企业并没有成型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已经在执行。“对汽车工业而言,供给体系至关重要。我们在过去几十年最大的尝试,就是如何相互联通以减少库存。十分巧合,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这一概念,然后就从此叫开了。”德国马勒董事会主席沃尔夫·施耐德表示。
而在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罗兰·贝格看来,“工业4.0的核心在于提供创造力,通过技术革新来获取竞争力。机器对话机器,机器对话生产部件,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己完成生产全部过程,以此提升产品质量,解放人力。”。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汽车生产中,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机器、材料,甚至整座工厂都将联成网络,人力将更专注于创造性劳动,人和机器会越走越近。即使如此,在所有关于工业4.0的探索中,“人”依然处于最高权重等级,只有具有情感的“人”才能从消费者的视角去判断生产,保证产品的高品质,而不是机器。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