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2 > 2012年第2期

“车间主任”何时了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7:40

深冬的温州街头,在高声叫卖的江浙小吃摊旁边,摆着一溜儿“招工、待遇从优”的牌子,厂长老周瑟缩在大衣里发呆。冷天亲自出来招工已经够倒霉的,更背的是一周只招到4个人,到厂还跑了俩。这家打火机厂是温州最早的一批,也是上千家厂倒闭后,仅存的60家厂子之一。

显然,到城市打工的移民二代已经看不上这种整天弓着背、挣不了几个子儿、学不到本事的工作。老周的厂正经历痛苦的转型,就像东南沿海千万个没有核心技术的小企业一样。埋怨他们为什么不从事高端行业,非要自找苦吃为这仨瓜倆枣的利润奔波,就好像晋惠帝司马衷问为什么老百姓“饥而不食肉糜”,也就是通常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中国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汽车产业也没办法例外,他们也许只是规模大一些的“打火机厂”。

中国汽车业利润主要来自合资企业,品牌是别人的,核心的发动机技术是别人的,汽车金融服务还是别人的。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生产规模,创造了数量可观的就业,拿到了“手工费”,利润大头儿被技术和品牌拥有者拿走了。

不必气愤难平,不必嫌弃活儿不好。看料做菜,看菜吃饭。我们拥有廉价土地、廉价而缺乏训练的劳动大军、政府的税收优惠、广阔而潜力巨大的市场。不干合资,不干加工,就连今天单纯的制造规模也难以达到。闭门造车发展不了早就成了共识,突然我们抱怨起工钱太少,想干白领。

对国际分工不满的国家不少,摔耙子不干的没有。道理就这么简单,不干这个干什么?但中国心甘情愿地充当汽车产业的制造车间,不表明我们甘于永远如此。与其眼高手低,不如积攒力量,徐图“再”举。

为了拥有渴望拥有的技术和品牌,我们揣着钱满世界收购品牌。困境中的名牌厂商被中国人青睐。即便全资收购之后,对方拥有的专利和技术就会收入囊中?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收购协议中包含一系列复杂法律文件,对被收购企业、原东家、现老板的知识产权拥有、使用范围做出详细界定。这些文件需要熟悉所在国专利法的律师们去讨价还价。

一言以蔽之,这些被收购的专利大户,有可能“卖身不卖艺”。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成为经典案例,还有不那么招摇的零部件企业收购案,对方的专利技术都不是予取予求。

除了收购这条捷径,剩下的取巧之道不多。单独购买的专利技术案例不多,买到了用处也不大。汽车产品的创新是专利群的体现,集企业研发实力之大成。所以,只有组织属于自己的研发队伍,辅以收购手段,才能构建自身的研发能力。这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汽车业巨头不约而同地抛弃垂直生产模式,即从零部件到整车全搞定,而转向扁平化生产,即零部件和组装外包,专心做整车系统集成商。除了保留品牌,就是紧攥在手里的新产品开发能力。留给中国人的,基本上就是车间主任的角色。

我们如果做到这些,水到渠成地向产业链的高端迁移,也能实现品牌的高附加值,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摆脱“力工”的身份。制造业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随之流出,从而实现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城市移民二代不屑从事毫无前途的单纯体力劳动。如何摆脱这种命运?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别无他途。中国在汽车产业链中地位迁移,也赖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