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1 > 2011年第1期

学会“留白”

作者:
宋家婷
时间:
2011-01-15 15:59:38

    

一衣带水的日本,其实深谙中国之“道”。无论是做人,抑或是做事。并且,日本人比中国人自己更加精于学习中国的“道”。其中,有一项重要的“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日本人几乎从来不干没把握的事,于是,了解对手然后制服对手成为他们的撒手锏。  正是遵循这样的“道”,多年来为了追求成本效益,甚至于围绕成本效益展开的设计、研发、生产,虽然日本人对于对手的了解程度有助于他们攻城拔寨,但过于知己知彼,就算能够百战不殆,却未必能够百战百胜。这也可以中国的一个成语言之:过犹不及。  日本人的过犹不及,一则以严苛的成本控制,二则以无尺度的迁就。前者更多地体现于产品品质及安全性能方面,后者则最直接地体现于日本产品的设计。  或许,应当让日本人知道,知己知彼,未必百战百胜。而过犹不及,更加毁伤品牌。  矫枉过正的成本控制论    在围绕着日系车发展的多年历程里,“成本控制”一直是被争议不休的话题。一方面,以丰田为首的日系车在成本控制上,更多地避免了浪费,剔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如库存的浪费,又比如摆放、空间、物流、等待时间等,“高效地生产,避免浪费”是其核心理念。  但是另一方面,过度的控制成本,也导致日系车在产品品质及安全性能等方面让人有着无法释怀的“不放心”。比起德系车厚实的车门,日系车“轻薄”得难以服众。  事实上,对比起来,德系车更加注重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而日系车则追求较低的投入和较高的收获。进一步说,欧美汽车主要走“性能路线”,在汽车用材、制造工艺、科技运用、操控驾驶、汽车安全等方面投入很大气力,围绕着“做好汽车”,更多的是推出高品质、有品位的中高档汽车,只有大众比较重视小型车。而日韩汽车主要走“实用路线”,在质量稳定、节油省能、汽车安全、基本做工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运用了大量的实用技术,特别强调做好实用型小车,并通过打造实用车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与世界更广阔的区域内和更多的人“为实用而选车”的理念相吻合,也迎合了高油价和能源紧缺的大环境。  此外,基于严格的成本控制,日系车在要求报废里程上控制得也相当苛刻,“刚刚好”是他们无法逾越的底线。打个比方,要求报废里程同样是30万公里,日系车很可能开到30万公里就完全报废了。而德国车只要保护得好,到了报废里程后只需更换部分零件,仍旧可以继续使用,性能不亚于新车。  日系车与德系车在安全性的理论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最为人们关注的安全性能方面,德系车用的钢板相对厚实一点,以增加车身刚性,底盘则相对重一些,以增加行驶稳定性。而日系车则更多的是考虑车身的吸能设计,但是以吸能著称的日系车往往在碰撞测试中模拟不出二次碰撞或多次碰撞中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原因是日系车尚未解决在多次碰撞中的吸能问题。  过犹不及的设计缺失    说到设计,实际上就工业发展来说,日本的设计在全球都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无论是享誉全球的电子产品,还是风行海外的日常用品,无不看出日本人的别致用心来。具体来说,日本的设计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精致,包括建筑、车、生活用品等等,这一点和欧美的设计还是有所区别的。并且,因其实用性和美观性兼备而非常受各国人等的欢迎。  但是,日本设计的这种美延展到汽车层面,则展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日系车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设计层面,都几乎是率先走出国门的,这也许跟日系车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关。日系车在设计层面的全球视野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为了迎合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消费者,也导致日系车的设计过于迎合市场,却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无可争议的是,在无论北美市场、中国市场还是新兴的印度市场,日系车在产品设计上的一再迁就,或者说是“投其所好”吧,在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获得了几乎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包括丰田系在美国市场的热销,包括日系三强在中国市场的“跋扈”。但过于投其所好,却未必能够得到长久的利益。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期后,这种疲势就逐渐地暴露出来。在记者走访的部分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日系车设计没有特点,无法“过目不忘”。  相对来说,包括德系车、法系车、意系车在内的欧系车在产品设计上的坚持使它们更为人们称道。比起日系车在实用基础上的竭尽所能降低成本,曲意迎合消费者,欧系车则更注重产品艺术上的完美性和完整性。所以,德系车有了宝马、奔驰,法系车有了标致、雪铁龙,意系车有了法拉利。但是,日本车有什么能让人“耿耿于怀”而“念念不忘”的产品呢?假如在今天,消费者选择日系车还是仅仅基于“节能”二字,作为全球领先的日本工业制造,是不是有些遗憾呢?  在今天,日系车在亚洲市场,特别是在增速最快的中国,或许更应该学会适当地留一点余地,无论是在生产成本上、外观设计上还是人为理念上,这样多一些余韵,似乎更有“留白之美”。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