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12期

5宗最:最难断定成败的尝试——腾中买“马”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4-12-22 16:38:04

 

也许,腾中收购悍马案最终还是会以失败告终。

  这不让人意外,毕竟,从2009年6月通用汽车确认悍马品牌将被出售给腾中以来,猜疑、反对、嘲讽的声音充斥着几乎所有中文媒体的页面。对于四川腾中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人们的不信任可以理解。首先,腾中和它背后的李炎,到底有着怎样神秘的背景?另外,一个从未涉及汽车企业的圈外人,此时跳出来收购国际品牌,它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枪打出头鸟,更何况在国内汽车人眼里,腾中还是一只远谈不上羽翼丰满的雏鸟。

  其实,种种非议过后,腾中买“马”的结果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也无论是买“马”的腾中也好,还是随后买沃尔沃和萨博的吉利、北汽也罢,实际上都是中国汽车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2009年,中国本土企业集中涌现出的海外并购企业企图,反映出中国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后,中国企业渴望证明自己能力与梦想时的躁动和焦灼。

  不出所料的是,与其他行业一样,凡是有中国元素参与的海外并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障碍。这其中有国家安全、东西方文化冲突等行业外因素作梗。即使收购最后达成,能够成功运作始终的案例也是凤毛麟角。

  如此看来,腾中买“马”,真的是从项目启动开始,就已然是错了吗?

  判断收购成功,首先还是要看这“匹”值多少钱。根据已披露的协议,腾中获得了悍马的品牌、商标以及名称的所有权,同时还将拥有生产悍马所必需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而且在未来两三年时间,悍马原有的工厂还将继续代工,美国工人的工作岗位无忧。

  再来看悍马的产品。数据显示,2009年,悍马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已从高峰时期的8万多辆直线下降到几千辆。而在悍马曾经扬威一时的美国军方,也因为在索马里的糟糕表现,失去了军方的定单。庞大笨拙的悍马,在欧美市场越来越以小为美的市场趋势面前,似乎除了博物馆之外已经无处可去。

  东方不亮西方亮,被美国人抛弃的悍马也并不是全无机会,起码在中国,以“大”为美依然是这个不成熟消费市场的特征之一。

  尽管悍马在国外名声不佳,甚至在欧洲人眼里,它简直就是丑陋和粗鄙的标志,但这不妨碍它在中国被异化为成功的象征。起码在出手阔绰的山西煤老板眼里,悍马值得以团购的方式去抢购。

  熟悉营销理论的人知道,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适合市场的产品。在美国已没有落足之地的悍马,在世界其他地方未必找不到合适的归宿。

  更何况,悍马也并不都是一无是处,除了应用于乘用车市场外,悍马的坚固、耐用、高通过性,在特种车和改装车上都能有用武之地,而中国广袤待开发的青藏地区,正是此类车辆的大市场。

  对于悍马的收购方来说,也同样存在创造奇迹的机会。掌握海外品牌是一种胜利,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也是一种成功,对于买马的腾中来说,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契合,也不存在百分之百的不契合,就像小马过河,深浅自知。

  当部分国内媒体对腾中买“马”还纠缠于背景调查与冷嘲热讽时,不少海外媒体指出,中国汽车商有理由成为接手陷入困境的欧美汽车品牌的理想买家。这不是具体指哪个企业,而是在国际汽车工业格局发生强弱变化时的必然趋势。

  首先,全球经济危机对传统汽车市场的冲击给国内车企提供了低价购入资产的大好机会。在全球汽车行业下滑的情况下,中国车企有着更好看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因此就有可能通过买卖或者许可的方式间接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理论上可以更快地提升车企的技术水平。

  其次,正如腾中、吉利和北汽所表现出的,中国汽车企业一直渴望获取先进技术以提升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从之前的上汽、南汽争购英国罗孚开始,中国汽车企业一直渴望凭借在国内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将那些美人迟暮的海外品牌移植到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进行这种种扭亏为盈的尝试。

  然而从上汽折戟双龙的案例来看,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多么雄伟的野心,在海外收购后,总是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尽管国内企业能够提供急需的现金,但资金并不是保证扭转海外业绩的万灵药;其次,上汽双龙案中强势的韩国工会让中国并购者“低生产成本+先进研发”的美好设想极难实现;第三,如果海外业务迟迟不能扭亏,成为烧钱的无底洞,则很有可能拖累国内主体业务,将多年积蓄消耗殆尽。此前家电行业已经出现这样的先例。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不少厂家甚至类似腾中这样的非汽车圈内人,已经具有强烈的海外意愿和一定的收购实力,但考虑到国内汽车企业在品牌运营和管理、零部件制造和研发这些基础层面上依然薄弱,即使收购了现成的品牌和技术,也难以形成孵化机,构建起长期竞争力。

  实际上,从我们近邻日韩汽车行业发展来看,无论是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日本丰田,还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韩国现代,都不是采用海外并购、重组方式成就如今的规模。现代汽车一位韩国籍高管就告诉《汽车人》:“东西方文化差异大,整合难度也大,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

  通过收购国外品牌和技术以实现高起点的自主,显然是一条发展壮大自己的捷径,但捷径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准它。

(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