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12期

2010“退出机制”下的后危机时代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4-12-22 16:38:36

各国货币当局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机制问题,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话题。

退出关键在于“时机”

2009年秋季召开的一系列20国集团会议,从9月6日的伦敦到9月25日的匹兹堡,“退出机制”反复被讨论,甚至达成了“协调退出时机”的协议。但“20国集团”这种论坛性质的声明或协议,其效力堪比居委会文明公约。

从协议本身看,退出“机制”被改为退出 “策略”,形相近,味不同。如果实行退出机制,政府将减少、撤销经济刺激计划,重回正常的货币财政轨道;而“策略”,则表明退出动作谨小慎微,观望的味道非常浓厚。从机制下降到策略,好比国情咨文与财政月报表的落差,前者是国策,全方位地实行;后者仅称得上经济手段,规模力度不可同日而语。两字之差,反映了20国集团内部对此认知存在巨大差异。

澳大利亚一个月内加息两次,宣告了退出战略的实施,新西兰、加拿大、印度等跟进,其货币汇率应声而起。澳、新虽不属20国集团成员,但它们都是大宗农矿商品出口国家,加息意味着这些大宗商品出口形势好转,这也是世界经济向好的风向标。

法、德等国对“美国闯祸,世界买单”很不满,鉴于欧盟经济回升明显,也倾向于采取退出策略。经济规模更大的中、美、日则更强调维持刺激力度,防止经济二次探底。但应该看到,经济危机下的刺激计划,好比猛药治沉疴。对于日渐康复、身体羸弱的人持续用猛药,似乎不智。这些刺激手段财政代价高昂,长期实行将带来严重赤字,也容易导致通胀。事实上,这些计划本身就是要用强烈的扩张政策,来对抗收缩和衰退。 可见,是否退出,并非可争论的问题,退出的时机才是要讨论的内容。

扩张与收缩的悖论

可以想见,政府的骤然退出将在产业界掀起滔天骇浪,继而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所以中国政府对这一敏感问题,一再否认,反而努力安抚市场情绪,声明不会退出。但应正确理解为“不会近期退出”。近期有多近?坊间猜测,2010年8月份是个坎儿,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全面出炉,如果复苏持续明显,CPI、PPI双双走高,退出机制将会“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村”。

一方面因为2008年的全球危机使汽车企业大幅调低了今年的销售预期,另一方面则由于政府有力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汽车下乡、小排量减税、旧车置换??两者一出一进,使今年的销售业绩分外地好看。但试想一下,如果银根缩紧,消费优惠和减税政策取消,2010年年底还会像今年这样赚得盆满钵满吗?在9月份,随着美国对汽车消费补贴政策的到期,一度十分火爆的汽车销售开始转淡,各大汽车公司的销售指标均走了下坡路。

殷鉴不远。如果急剧扩张产能的车企碰上了收缩的市场,如何转弯?2009年伊始的销售火爆让很多车企措手不及,后悔低估了市场。只靠挖潜、增加班次,产能短期扩张能力有限。上新生产线?即使经费有着落,时间不等人,眼睁睁看着很多申购意向因为提车时间太迟而跑单。这毕竟是幸福的烦恼,如果市场形势反过来,恐怕会更让老总们上火。

经验证明,年产80万辆以上的企业下调产能的难度大于年产10万辆企业扩张产能。上游零配件供销合同多半在头年签订,下年执行。柔性生产线可以改变共线车型生产比例,但付了定金甚至全款的大批零配件如何退定?新固定资产投资的银行贷款如何按期偿还?现金流如何在销售不理想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政策红包”外的考量

倘若忽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忽视国家政策变向的征兆,只是依照今年的皇历,胃口张得太大,难免吃亏。稳健地扩张,适可而止。俏钱赚不到也胜过货砸在手里。产业投资应该抛弃所谓“风险厌恶”心理,即一项决定可能会赚10元钱,也可能亏5元钱,由于倾向于资本的绝对安全,而放弃机会。但风险管理不是算命,它连接着市场中短期预测和成本核算。这两者搞准了,风险才会有效得到控制。

今年1.6L以下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让不少厂商在相关车型上赚了一把,生产一度吃紧,某些车型提车日期排到几个月之后。与其他国家实行的政策相比,该政策还相对粗糙。低排量不等于低排放,美、日的购车优惠政策已经细化到燃油效率差额与补贴额挂钩。虽然明年预计还将延续这项政策,但从长远看,1.6L政策退出后,将逐渐转向促进低排放的环保技术应用。普锐斯等混合动力车在华业绩很惨淡,甚至遭到市场嘲笑。但政策的威力有目共睹,如果给予低排放的混合动力或新能源车型足够的补贴政策,伴随油价持续上扬,其竞争力之强大可以参见现在的北美市场。 相比而言,单纯走豪华路线,只专注于大排量的高端车型系列,前途堪忧。2009年的雷克萨斯就品尝到被政策和市场两面夹击的苦果。

企业管理者应该一只眼睛盯着市场,一只眼睛盯着形势和政策。产能扩张或收缩仅仅是决策的一部分。生产什么车型,何时大改款,新产品研发方向,销售竞争策略??这些选择题,企业家们每天都在做。但单元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的重量级显然不同,企业的生死存亡往往只决定于关键时期的关键几步,当前的后危机时代就是关键时期。

2008年的人心惶惶让位于2009年的意外惊喜,这里面政策扶持的因素至关重要。而所有企业试图进一步摆脱危机带来的影响时,千万不要忽略“政策红包”的消失。在外在压力和刺激都逐渐消退的2010年,企业的正确选择,能够决定后危机时代市场洗牌的结果。

(作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