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9 > 2009年第1期

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美国万里横断自驾事情(六)

作者:
初嘉仁
时间:
2015-10-15 17:42:41

一日跨五州  

2008年6月7日星期六,告别芝加哥。那天我和威尔睡到将近中午才起床,待吃完午饭上路,已经快到12点半了。但当天里程并没少跑,565英里按公里换算也总超过900公里了。虽然算不上此行最长的单日行走距离,不过在“跨界”的意义上,却是跨州最多的一天。一日跨五州:伊利诺伊州(Illinois—IL)、印第安纳州 (Indiana-IN)、俄亥俄州(Ohio-OH)、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PA)和纽约州(State of New York-NY)。  

其实也没谁非让我们这么往前赶路不可,无非在芝加哥多滞留了两天,昨夜又大玩儿一通,方觉得有些愧疚,以为赶路才是正事而已。也许这是我们平日的“训练有素”,放松几天之后,要是不加把劲儿干活儿把自个儿再累一下就觉得对不住谁似的。赶路,赶路。于是C230的车轮就又飞转了起来。它可倒是一点脾气都没有。    

不会去航行的航船  

出了芝加哥市东郊就又看到了那艘“船”。昨夜威尔和他在芝加哥的朋友们带我到过那里“开眼”。  

那“船”其实不是船,而是一家度假酒店,造在密歇根湖里,有舷窗、舷梯、桅杆和船舷,看着就是一艘白花花的大船,却是任凭风吹浪打,永远也开不走的船。开不走的“船”何以要建,而且一定建在在水里?答曰当地法律规定使然。法律禁赌,白底黑字,确凿无疑:不准在本州的土地上开设赌场!于是就有好事之辈偏钻这一条的空子,“土地上”不行,“水上”总是可以吧,硬是打造了一艘浮在水上却不会航行的“航船”。  

“船”内是赌场,各种博弈之具之器之玩法一应俱全,轰然响然,稀里哗啦,再伴随着各种吆喝声,谁知道瞬间有多少美元在当中吞吐,只剩下我这么个局外人傻乎乎地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继赌城雷诺之后第二次“上场”也还是不行。自认绝非博弈之材料。为了不让威尔和他的战友因为照顾我而分神,我跑到“甲板”上去透气,望着夕阳,吹着湖风,听着鸥鸟的夜鸣,直到威尔和他的朋友来叫我。那天,威尔和朋友手气不佳,首开此行以来博弈不赚的战例。我很担心是不是因为自己不知把自己放在哪里好导致他们无法集中,他们都说哪里哪里,都是小菜一碟常有的事,再说也没输掉几个。我倒是因此而多少有些释然,加上一个人喝掉的6瓶啤酒,以为也可以计算到“战果”里去的。  

此时再次看到那“航船”,我耳畔仍回响着昨夜的轰鸣,眼前又暴跳起昨夜的闪光来。不过,对我来说,芝加哥的另一面,到更是在它的东郊所看到的风景:旧式的锯齿型厂房、笨重的列车、生锈的铁桥、密集的高压线铁塔和不再冒烟的烟囱……那些完整的近代工业文明昔日的面影,仍能唤起记忆中儿时的憧憬,只是那时它们都过于遥远,只存在于宣传画和黑板报或是某张图片里。历时几十年,绕过半个地球,来和一个童年的梦中景观相会,恐怕也不失为“行走”之美谈,只是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多少感到怅然——然而,将来恐怕连这怅然也不会再有了吧,因为我们还拥有憧憬吗?倘若承认憧憬不再,那么它是何时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再见,芝加哥!你为我的心灵承载如此之多。    

逆行车与被捕者  

很快就进入印第安纳州。道路仍是一条直线,路边的风景与此前区别不大,还是田园地带,平坦而少有起伏,惟一的变化是树木开始多了起来,不仅切割田畴,也颇有“积木成林”之势。  

我和威尔在谈论着美国的印第安人,曾经的部落以及现在的印第安保护区。正说着就觉得前面那辆车不对。是样子不对……但还没来得及细想,眨眼工夫那车已到了跟前,我们都惊呆了:竟是辆迎面开过来的车,驾车的是个花白胡子的老爷子,“嗖”地一下从我们傍边一闪而过!这怎么可能?!此事令人非常后怕,没撞在一起也全是老天保佑,因为完全没有任何反应时间。我们从后视镜望去,远远地看见刚才的那个“杀手”正在路上挑头,心想那老爷子大概注意到自己把车开反了?  

下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印第安纳州度过。出了芝加哥,80号高速公路与90号合一,同路异名,也开始出现一些收费站,好在都很便宜,大多只收1.25美元。80=90号线几乎紧贴着印第安纳北部州界,直到进入俄亥俄州,也还是州界北部的一条“边陲道路”。  

两点30分,一队警车呼天抢地地从我们傍边高速超过,时速都在100英里以上;同时也有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我们意识到“出事了”,不是在拍警匪片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警匪片中的故事。十几分钟后,这一侧主行线开始出现交通管制,大家的车速都慢了下来。到处都是警车的闪光,而真正的舞台却是在对面一侧的车线上,一辆深灰色的轿车被3辆警车逼停在路边,从车辆间的缝隙里可分明看到几个被铐上手铐的人坐在地上。他们怎么啦?这一幕牢牢地定格在我的关于印第安纳的记忆里。  

3点25五分由中部时间切换到东部时间,时针拨快一小时。这是此行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调整时差。  

5点10分进入俄亥俄州,40分钟后通过位于伊利湖(Lake Erie)西岸的托莱多市(Toledo)。我们知道只要从托莱多市北行越境进入密西根州(Michigan-MC)30英里,就是美国的汽车圣地底特律了。但这次却因“时间关系”而割爱。    

6月7日当天的其他事情  

为使“行驶”不至于中断,亦把当天其他事情附记于次。  

从线路上看,我们一直穿行在“五大湖区”的南部,至少总是沿着湖边走,从密歇根湖到伊利湖,但从车窗里却始终没看到湖水,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于是我们决定一定要“扎”到湖边一次以看个究竟。我们在GPS上寻找距湖边最近的地点,随时准备从那下路。托莱多市不行,再走,桑达斯基市(Sandusky)也不行,就再走,一直开到到80号线和90号线分道扬镳的145出口,才终于有了接近湖滨的最佳地点。80号线自此向东直奔纽约市(New York City),90号线则向东北经过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折往麻州的波士顿(Boston),我们走90号,从此告别一路相伴的80号线。  

这是个位于伊利湖南岸的城市,叫克里夫兰(Cleveland)。我们一下路就开进了一个典雅的住宅区里,马路宽阔,绿树成荫,家家屋舍气派,花园讲究,宅地从容,很显然是个富人区。不过以往的经验也让人有些却步。我们能接近湖吗?然而,竟有曲径通幽的所在,让C230载着我们一下就来到了一个湖滨公园,名字叫Lakewood Park。这公园和辽阔的湖面让人多生联想和感想,它们将记录在下一个小节。  

此后在克里夫兰市内找中餐馆未果,就找日餐,遇到一家叫“樱”(Sakura)的,老板却是个中国人,大厨、服务员虽身着“萨姆爱”(Samue)即和式短衣帮,但对客人讲普通话,他们之间说广东话。  

“Big 茂丽阿哇塞’one,还有两个‘咪嗖稀露’,OK?”  

服务员女孩儿是那种久违了的表情:无表情且说话时眼睛不看人。她无表情地重复着我们点好的菜单,英语日语汉语混在一起说,要不是此情此景,亲临现场,当做宇宙语来听也是不妨的。因此“语境”很重要。还是趁着没有忘记当时的语境把它们还原回来的好,也不失为一个纪念。“你们点的是一份鱼生大拼盘和两份酱汤,对吗?”女孩儿过去了,在那边隔着曲尺型巴台冲着里边喊话——当然用的是广东话——来传递我们的菜单。偌大个店,还是在饭点儿上,就我和威尔两个人在吃,那边远远地撑着一把红漆伞,栅栏后面还露出一片竹叶来。店内装饰倒是很日本的。  

吃过晚饭,天已大黑,外边也再看不到什么,连克里夫兰市中心也都一闪而过。据说那里是全美最佳的会议场所。  

当天的预设目的地是布法罗市(Buffalo),该市位于纽约州西部,伊利湖东岸,就是说我们要沿着伊利湖岸开出俄亥俄州,经过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北角再入纽约州后才可到达。当初心里没底,最后终于驶抵,只是时间已近深夜1点。再次证明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的正确。但也有一次小波折出现在经过宾夕法尼亚州短暂的路途里:我们被警察“叫停”过一次,吃了一个“警告”,说我们超出65英里限速5英里。其实跑70英里,一路都是“正常”的,因此觉得“宾警”管得过于严厉。但也因此把速度慢下来,这回搬动调速杆,把巡航速度定在69英里,让奔驰自奔,而乘者亦相安无事。不过对“宾警”和那警车的印象很深,大檐帽不是通常的那种,而是牛仔式的大毡帽;探照灯很亮,非常刺眼。  旅馆叫Comfort Inn,舒适之意,亦与“被窝儿”语同。钻进“被窝儿”便睡。是夜梦见伊利湖。    

永远的“切诺基”  

从见到伊利湖的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该为它写点什么。其实跟伊利湖也没什么大关系,那湖水那夕阳照样都是静静的,千百万年来恐怕就是如此,谁多一嘴少一嘴都无所谓,何况还是一个过客。湖水会为一阵清风所动,报之以一片涟漪。人之感兴言语不及那阵清风。  

那望不见的对岸是底特律(Detroit),美国的汽车之都,集中着现代美国的三大汽车厂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底特律打造了美国的汽车,也把美国的“汽车文化”推向了世界。吴老太爷乘坐雪铁龙驶过外白渡桥,或许是茅盾《子夜》里最精彩的一笔。当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汽车在“魔都上海”还是中国上层资本家的奢侈品的时候,汽车在美国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管千篇一律的福特T型轿车是否美观,却象征了一个时代。  

1929年美国登记在册的轿车已达到2700万辆,10后更飙升到3200万辆,平均不到4人就拥有一部轿车,连越境过来打工的墨西哥人,在南方备受歧视而到北方寻找出路的黑人都驾驶着轿车。清一色的黑色车身带来了一个乌鸦般的黑乎乎的行走世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汽车成了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为人们载来关于自由、速度和性爱的想像。今天的国人在拥有或即将拥有一辆轿车时或许仍会复制“汽车”这一符号的美国意义,但中国人的首次大批量见到美国车却绝不是伴随着浪漫与文化,而是在一个非常暴力的时期。  

二战期间有多少美国车进入中国不得而知,但内战却让国人大开眼界。哇,这么多的车!“国军美式装备”里的汽车,恐怕是中国人有史以来遭遇的第一次“汽车博览会”。美式重卡、中卡、小吉普,送走了前不久的“骑洋马,挎洋刀,呱唧呱唧就是蹽(liāo,奔跑之意)”的东洋占领时代。最领风骚的还是那“小吉普”。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记得它们那时的满大街跑,电影里的“首长”和“干部”们也都乘坐那小车;而就在它们已经消失的时候,改革开放又带来“内部影片”《巴顿将军》,使得“小吉普”情节不仅继续而且加剧,“甲方乙方”地齐钱拍电影找乐不说,也有发烧友竟真的在仿制,哭着喊着还申请正式生产的许可。“小吉普”的正式名称叫“威利斯”(Willys),二战期间及其以后不止威利斯一家公司生产,福特公司也生产,总共出厂约68万辆;另据美国的资料,二战期间甚至还在中国组装过两千辆,只是不大为后人所知罢了。  

1984年“京吉普”迎来“美吉普”,在北京重新生产“吉普”,这回吉普的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彪悍的名字——“切诺基”。和从前相比,这切诺基以形体大见长,所以在有“大切诺基”以前就已经很“大”了,三千宠爱在一身,不仅汇集了过去“美”、“苏”、“京”各种吉普积累下的旧梦,也圆了一代又一代“吉普党”的新梦,一生产就是20多年。  

身边有年轻朋友同在日本居住,对“吉普”而又“切诺基”者早已心向往之,2005年夏天攒够了钱,回国就买了一台,还是人家的展示车,非当场开走不可,可见急到了什么程度。新车就是好,漆黑瓦亮的车身,蓝光玻璃,还有五连装的CD……我也有幸坐过两回,一回是朋友驾“爱切”来机场接,出机场刚一上高速,发动机就因过热而死活不走了,改乘出租车回;另一回是在市内夜间行驶,赶上修路有一小土堆,越过去吧,要不怎叫吉普,噗哧一声前轮爆了,土里的一块石头给“硌”的。“爱切”成了“爱妾”,得专人伺候,朋友亦乐此不疲,充满小资的闲情逸致:买辆车是为了修的,偶尔开开……如今厂家“北京吉普”已不知去向,“切诺基”在中国也不再生产,就连当年带着这款车来参加改革开放的美国汽车公司——AMC(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也早已被收并在克莱斯勒麾下,而克莱斯勒又经过几重组合而成为现在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 LLC)。“切诺基”终于没在爱它的中国生根,爱妾无论怎么被宠也没被扶正,留下了一个关于“吉普”的令人怅惘的传奇,告诉人们热望不等于成功,世间亦没有永恒,永恒的只是经久不息的消失。  

“切诺基”(Cherokee)本来的命运也正是如此。它在是吉普的品牌之前,首先是一个印第安部族的名称,作为原住民,切诺基族生息在今俄亥俄州以南的广大地区。该族以骁勇善战和善于学习著称,当其他印第安部落以屡战屡败的战绩武力抗争殖民者的入侵时,切诺基族已经学会效仿联邦的法律和制度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甚至还宣布成立“切诺基国”。  

1812年,联邦军队在底特律附近与印第安部落打了决定性的一仗,从而在老西北地区彻底瓦解了印第安人的武装行动,逼使他们让出土地,大踏步地向西迁移到指定地区。在从北到南所有印第安部族西迁的过程中,切诺基人抵抗到最后,当他们被赶出家园走向密西西比河西岸时,已成孤军之旅,15000人的队伍,有4000多人死于“血泪之路”,但他们还是完成了这次长征,其穿越荒川大漠的坚韧不拔彪炳史册。因此,1983年9月,当AMC公司的一款新型四驱越野吉普以120公里的时速走过加利福尼亚的安萨玻里哥沙漠(Anza-Borrego Desert State Park)时,拿“切诺基”这个部族的名称来命名也就毫不奇怪了。  然而,正像“切诺基”这个部族的消失成就了它的不朽一样,消失了的“威利斯”造就了“吉普”的不朽,如今的“切诺基”这一品牌也会是造就“不朽”的材料吗?我不知道,只记得当时隔着伊利湖向底特律方向眺望,水天一色,茫茫淼淼。  

此时,已近2008年年底,看到美国的报纸电视上每天报道裁人数量和政府是否要拯救或拿多少来拯救“底特律三大家”的争论,觉得“汽车人”做好底特律行将“不朽”的精神准备,也不算杞人忧天了。    

尼亚加拉大瀑布:  

美国?还是加拿大?  

6月8日星期日,晴。昨夜一定要赶到布法罗市钻“被窝儿”,是想离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更近一些,以多争取一些与大瀑布零距离相处的时间。在威尔的计划中,大瀑布也是此行的重头戏。“到美国不看大瀑布怎么行?”在自然景观中,那里是威尔的最爱,不仅自己百看不厌,也一定要家人亲戚朋友来分享。我不知道自己可算是他的第几批客人,但此次只有我一个人,所以也就是专程招待了。  

布法罗市守在尼亚加拉河(Niagara River)的河口,从这里顺流而下就是大瀑布了。坐飞机来的游客也都在布法罗尼亚加拉国际机场(即BUF:Buffalo Niagara International Airport)下飞机然后再乘车去那里。  

也许是星期天的缘故,都9点了街上还没人。布法罗市还沉睡在晨曦里。车在沿河行驶,河对岸是加拿大。40分钟后抵达。我们被一面挥动着的黄色的旗帜导引到一幢大楼前的停车场,停车费10美元,不限时间。楼内有很多旅游用品店和餐厅,然后是公园,然后是导游中心,又是旅游用品店。全世界的旅游景点大抵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人拉着你来叫卖,因此也就不会有拒绝强买或强卖时的那种不愉快。  

10点整,我们站在了大瀑布跟前。  

哇……!瞬间就是那么种感觉。很“震”。让你嘴巴张开,半天闭不上,连快门都忘了。后来回想起来,脑子里总会不三不四地浮现出类似“气吞山河”的字样来。这成语当然是借“山河”形容人的“气”,但我要说的是当时自己只有“吞”气和被“吞”的那种感觉。雷鸣般的巨大响声和铺天盖地的水雾,还有水雾裹在身上的那阵清凉,让所有声音和语言都失效,也比任何画面都更强烈地保留在体感记忆里。  

我相信,在信息发达的e时代,只有体感经验才能确保人们与资讯之间的真实关联。威尔去黄果树玩儿过,其经验也就不为“人间仙境”的言辞所囿,每谈尼亚加拉必以黄果树瀑布为喻:那不就跟小孩儿撒尿似的!我没去过黄果树,但游过长白山,觉得相差不远吧。又比如,在哪边看大瀑布更好?“美国?还是加拿大?”这也是个问题。我就见过几个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打开北美的中文网,你会发现在加拿大那边制作的网页说,从加拿大看最好,而美国这边的网页则会有相反的意见。究竟怎样的选择才对呢?  

我的意见是两边都看。事实上只要有大半天的时间,哪怕是步行也完全走得过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解决办法。美加两国国民以及那些拥有免签互惠待遇的西方国家(包括日本)的国民都可通过彩虹桥(Rainbow Bridge)自由往来于两岸两国,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在哪个方向看都不是问题。就连GPS都没有国界的区别,要吃午饭,用它找一家店吧,连续两次都把我们给“支”到了加拿大境内。河对岸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那个市,也跟这边一样,都叫“尼亚加拉”。对GPS来说它们没有什么不同,但对持中国护照的我来说,过境就要办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要花很长时间。我拒绝这个麻烦,也就等于拒绝了选择加拿大。因此,“美国?还是加拿大”就并不完全是个景观裁判的问题,而是一个现行过境管理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大抵只存在于那些不能自由过往两岸的人群中。  

就“体感”而言,美国的一侧可以站得离瀑布更近,手指几乎可触及。涛涛河水犹如万马奔腾的一群,“轰”地一声从你身边掠过,义无反顾地跳向深渊,然后再化作一股股冲天的水雾袅袅升腾,不断地从你的脚下扯出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来……我不知道这感受在隔岸观“水”的加拿大一侧是否会有。向对岸望去,雾障背后是一片高楼巨塔,若再衬以夕阳,就更有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倘从那些至高至伟之点来观此岸,定是一览天下小的全景鸟瞰无疑,就像我们通常背着手在俯视一个沙盘一样。美国一侧少有高楼,即使花12美元去登展望塔(Prospect Point Tower)也很难尽收全景。若纯做景观选择,这就看你要什么了,是一双覆盖全域的鹰眼?还是充当一个水边的过客?  

当天我们充当的是后者,在水边足足徜徉了一个白天。晚上入住市内最高的楼——塞内加酒店(Seneca Hotel),晚餐用“塞内加自助”,螃蟹、牛排、水果、饮料、冰激淋之类都随便用,只要20美元。不过也另有让客人出钱的地方:巨大的赌场。那天威尔先是善战,高潮迭起,后来手气不佳,连遭挫折,让我也跟着又丰富了一次人生大起大落的经历。最后,我觉得自己这趟离开雷诺时的观点不正确(参见连载之三),还是威尔太太说得对,赌场嘛,总是输得多,赢得少。一路上的博弈所得全部还给了塞内加赌场,还填进去一些。这是最后一次,以后的途路中不再有赌场。  

【备忘录】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尼亚加拉河,尼亚加拉河由伊利湖流向安大略湖(Lake Ontario),两湖之间存在着100米左右的整体落差。河水在近乎两湖的中间遇到一处近60米高的断壁,突然向下折泻,形成一个巨大的瀑布,这就是尼亚加拉大瀑布。在五大湖区,美国和加拿大几乎以湖和连接各湖之河流的中轴线为界,因此同一个尼亚加拉大瀑布也照例有国界之分。河水在折泻为瀑布时被河中大小二岛分割为三段,二岛大曰“山羊”(Goat Island),小曰“月亮”(Luna Island),皆划归美国,故美国一侧的两段瀑布,一曰“美利坚”(American Falls),一曰“新娘面纱”(Bridal Veil Falls),流面宽度320米;加拿大一侧的瀑布叫“马蹄”(Horseshoe Falls),宽度670米,三瀑合计总流面宽度近千米(也有1160米之说,未核实)。  

17世纪后半一个法国传教士发现了大瀑布,加上妙笔生花,文字传递得美妙,引得法国皇家贵族纷至沓来,连皇家婚礼也操办到大瀑布,就使得尼亚加拉在欧洲名声大振。中国人听说美洲有大瀑布当是通过裨治文的书,最晚不会迟于1860年。《大美联邦志略》记“纽邦”即今纽约州曰:“邦内山岭不一,高者五百余丈。大湖二,曰安迭里阿,曰依里。二湖之间有飞瀑名曰尼亚吉拉,自上倾注,凡十余丈,喧响如雷,声闻数里。”信息相当准确,只恐怕那时是当做海外奇谈的罢。又,“尼亚加拉”为印第安语,有“雷鸣”之意。    

绿色的家园  

6月9日星期一,又是一个晴天。  

一直睡到11点才醒。打开窗帘,吓了一跳,没想到竟住得这么高,连阳光都离得很近,一片灿烂。除了脚下停车场里的一大片五颜六色的小汽车,周围全是绿色。尼亚加拉河在南面静静地流着,水面宽似湖水,很蓝。  

一路风尘仆仆,很少有在旅店里隔窗观景的时间和雅兴。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塞内加酒店的床非常舒服,被子很白。  

11点50分离开饭店出发,当日只有400多英里州的路程,很可以从容。也许该看的地方已经看过,途中又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停留,所以也就不再有期待下一个看点的“观光心态”,而第一次有了打道回府,奔“家”的感觉。  

“……我们现在就出发。好,知道了……你就等着吧,没事儿……今天准到。”威尔带着“耳麦”,一边开车一边跟太太通话。威尔有家在波士顿,他和太太每天一个电话。我虽客居,打电话也只能打给自己,但毕竟在波士顿高地大街上也租了一套不错的公寓,三面环窗,9个门,也算有个“家”。  

回“家”的路从西到东要整整横穿两个州:纽约州和麻省。“麻省”大概因“麻省理工学院”而在中文世界出名,其实是简称,全称为“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MA)。纽约和麻省二州都是1788年美国宪法批准成立的13州成员,在现在美国50个州里都属于“元老”级,因此也可以说是美联邦最早的“家园”。偌大个美利坚合众国,就是从最初的家园“众”起来的。  

当日沿90号线行驶7个多小时,大约5小时穿行纽约州,两小时穿越麻省。事后检点是日所拍摄照片,竟格外少,殊觉不可思议,但细一琢磨,也便释然。也许是一路快门拍累了也未可知,不过最终还是因为回到了常见的景观当中的缘故。既然是家园,便对家园的周围不再好奇,谁会在每天走过的路上拍起没完呢?  

路上的车流很密,大车小车一辆接一辆地跟在一起,这是自加州以来未曾遇到的繁忙景观;田畴变得小而逐渐稀少,树木在不断增加,而且自5点零2分起进入麻省以后,就更不见田而只是树。树木,树木,树木成林,树林成海,偶遇略高的山岭,便葱茏苍翠树海树原地绵延起伏成一片了。森林中不时有教堂的尖顶闪过,那是某镇某郡或某市,也有豁然开朗、天地明亮的所在,那是湖泊的大片明丽的水面。  

一路走下来,威尔开始修正关于人生未来的选择。他的理想是将来退休后买块地,自己开着拖拉机种种。美国的土地可有的是,这一路我也一直再问他这里怎么样那里怎么样,他的回答都是“不行”,此时他也终于有了结论:还真就麻省最好!我也喜爱麻省,这是一个真正的森林的省份。有土地而不耕种,放在那里让它长树造林子才是真正的富有。人类为什么砍树伐林?曰当材料卖钱,曰开荒种地。然而当无须砍树卖钱而有钱,无须砍伐有食,还用去再伐倒那些树木吗?  

在原住民时代,美国的东海岸当然是一片原始森林,自有了13州后,也曾砍伐殆尽,土地都用于耕种。  

至少在一个半世纪以前裨治文的记录中,当时的“马邦”即“麻省”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地势宽平,无硗瘠之土,颇利稼穑,故邦中多田。”由此可知那时到处都是庄稼,当今所见之森林都是后来人工所为。美国人把大面积的绿色园林退还给了联邦开始以来最初的家园。  

读美国的历史很有趣,先是一路疯狂的杀伐,跟着是一路恭谨的反省,似乎没有哪国的历史能比在美国的历史中更容易找到“疯狂”与“反省”的二重变奏。先是一路砍去,从东砍到西,几乎砍光所有树木,用以开垦土地,用以燃烧,用以铺成铁路的枕木,然后又在本来不长树的地方(比如内布拉斯加州)设植树节,大张旗鼓地种树,还另辟各种各样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先是杀光所有野牛,谋肉谋皮,断绝印第安人的食物链,后又制定严格的禁猎法,并在全国设立星罗棋布的印第安保护区(The Indian Reservations)。  

如今全国地名不仅多用印第安语,就连“印第安”这个名称本身也是不可缺少的观光资源。我后来曾到波士顿旁边的普列茅斯(Plymouth),那里是1620年五月花号(Mayflower)登陆的地方。我参观了原住民烟熏火燎的树皮房子,听了原住民子孙对历史的讲述;他们穿着和祖先一样的兽皮衣服,在讲述,在表演,表演祖先的烧木炭和捕鱼,所不同的是他们都开轿车来上班,穿西装,让后再换上工作服。我无意批评美国,这里所讲也不构成联邦对待原住民“虚伪”的证据,我要说的是有“反省”就好,人类又有哪一个族类不是野兽般地杀掠攻伐过来的呢?反省心可使人类不至于疯狂到底,从而变得较为健全,较为合理。没有对当年砍伐殆尽的反省,也就不会有麻省今天的绿色。森林是一个绿色的轮回,蕴藏着一个关于家园的失而复得的故事。  

下午7点钟驶抵威尔家。威尔太太已经把饭做好,但人却不在,去参加一个社区会议还没回来,留条子让我们先吃。此前我们一直想找一处洗车场洗车——C230毕竟第一次见女主人,不想让它太狼狈——但一直没找到,此时也就索性先洗车。接上水龙头,刷子抹布一起上,不一会就完工,觉得比自己洗澡还舒服。  

夕阳下,C230放着银灰色的光,地上还摊着金灿灿的一大片,把人吓了一大跳,以为是哪儿来黄油漆,俯身定眼细看,方知是这小奔驰在麻省的树丛里一路掠来的六月的花粉。金黄的一层细粉浮在洗车摊开的水渍上还在扩散……  有个能洗车的家,真好。    

尾声  

第二天,6月10日星期二,晴。睁开眼睛,见指针指在3点半,以为睡到了下午,高呼不得了,得回我自个儿家去了,穿上衣服就往楼下跑。威尔和太太先是莫名其妙,继而大笑,说“你睡毛了”!时间才上午10点,是我的表停了,忘记上发条。  饭后开始工作,留下一份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横断美国的行走记录——  

历时天数:10天。5月31日星期六~6月9日星期一。  

穿越州数:12州。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怀俄明、内布拉斯加、爱阿华、伊利诺伊、印第安纳、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州、纽约、马萨诸塞。  

住宿和逗留城市:11市。圣荷西、旧金山、雷诺、盐湖城、夏延、林肯、第蒙、芝加哥、布法罗、尼亚加拉、波士顿。  

总里程数:3685英里,约合5930公里(不含在旧金山周围跑掉的280英里)。  

加油次数:11次,费用合计500美元。另外还有停车费、路费60美元。  

住宿夜数:10夜,费用合计870美元。  

餐馆餐数:16次,费用合计460美元。  

其他费用:400美元。  

费用总计:2290美元。按照事先的君子协议,我和威尔每人各承担一半,即各付1145美元。  

其他数据:  

奔驰C230:奔驰公司2005年8月19日推出的C级豪华版先锋车型。长×宽×高=4535×1730×1410mm,车重1560kg,前驱动方式,2500cc,6气缸24阀门发动机(204ps/6100rpm、25.5kgm/3500~4000rpm)。个人驾驶评价:车体的轻与稳,发动机的功率和整车的大小都平衡得非常好,故有良好的操控性,加速与转向几乎随心所欲,再加上是一副崭新的运动车胎,便会越开越对车产生信赖感。  

摄影设备:尼康D300、D70s各一台,镜头3种:Nikon AF NIKKOR 50/1.4,Nikon AF NIKKOR 75-300,Nikon AF-S NIKKOR 18-200/3.5-5.6。一路拍摄6800张照片,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张照片,按照行驶成本,刚好是每1美元生产3张照片,也算是低成本了。因此两台相机也应记上一功:辛苦了!  

我不知道先前是否有国人和我们一样如此驾车横断过美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看到过这方面的记录,更没看到有人为自己的横断写下行走笔记。做完上述统计,我对威尔说,今后来美国旅游的中国人多了,没准儿谁看了我的这份笔记也会来个“美国自驾游”什么的,要是哪个公司开办这个业务一定会大受欢迎。威尔说,那时候咱们可就是元老级的顾问了,呵呵。  

2008年6月,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旅游开放,连商务部长都打着小旗出来迎接首批中国游客,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馆甚至为专门迎接“首批”而封闭,不准其他游客进,想进的只能在外面看到无数面蓝底黄字的汉字旗帜: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美国人学起中国的一套来也快。  

只是时近年底,再听不到中国游客的动静了。大概是不景气都不肯出来花钱了——如此说来,在美国为中国人开办自驾旅行公司也就会推迟些日子了。不过,我的稿子的截稿却无法推迟,编辑说年底必须交。(全文完)  

【2008年12月21日星期日补记】此时窗外正下着大雪。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是入冬以来在波士顿市内见到的第一场大雪,电视和报纸从几天前就发出了警报,大学当日的活动业已取消。上星期波士顿郊外的一场大雪,曾导致27万户停水停电,其情形就像春天中国南方的那场大雪。地球是圆的,连下雪似乎都在轮回。从3月底初见波士顿之残雪到此时又见波士顿之初雪,仿佛也是一个轮回。再过几个月,我的美国休假生活就结束了,也许那时我会做一个更为全面的总结,但此时可以断定有一件事是非记不可的,那就是承蒙《汽车人》杂志的鼎力相助,使我在美国的“行走”得以通过6期(2008年8、9、10、11、12期和2009年1期)版面和读者见面。一条个人的随意旅程能够成为一种共享资源,没有杂志和读者的关爱是很难想像的,在此谨向《汽车人》以及她的读者,还有无私地支撑我走过这一年的亲人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刚才接到威尔太太的电话,说威尔正在返回波士顿的飞机上。明天我将去威尔家里,听他开讲这半年来他重新开始的Business。 

(作者/初嘉仁)【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