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9期

1000万辆:2008年最后一程

作者:
陈瑶
时间:
2008-09-17 13:29:56

8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3%,连续3个月回落。而前日公布的7月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却同比上涨10%,涨幅首次达到两位数,创下12年以来的最高值。CPI与PPI一上一下的“背道而驰”,给人们对未来物价走势和通胀压力的判断增加了难度。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从年初的“双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微调到当前的“一保一防”(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这就意味着下半年的政策走向将不会出现太大变化,防止通胀压力依然是国家调控的重点,目前仍处于高位的物价将继续得到平抑,持续走高的PPI向CPI的传导将不会顺畅,企业更多只能通过自身力量来背负成本压力。

处于大环境之中的中国汽车产业,同样无法回避这一严峻现实。只是与其他行业不一样的是,2008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背负着一个重大使命,那就是冲刺1000万辆产销,向全球第一汽车市场迈进。不过,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动荡、一系列突发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汽车市场遭遇到了比预计更为复杂的波动,总体形势虽然稳定但增速却日渐趋缓, 1-7月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2008年的中国车市,究竟还能不能吊起1000万辆产销的高度?是虚无的皇帝新衣,还是执着的凤凰涅?在2008尚未触底之际,消费信心的反弹与成本压力的化解,将在未来的3个月内,决定各大车企的销量走向,至于1000万辆的总目标,现在无法下定论。

据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消费者信心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下滑。消费者信心指数自2007年以来各月呈下滑趋势,由2007年6月的97.5下降至2008年5月的94.3;消费者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也比去年有较大回落,前者在4月降至两年来的最低点90.1后,5月小幅升至90.2;预期指数在2008年5月为97,而2007年6月为100。企业家信心指数降幅更大,第二季度为134.8,分别比第一季度和去年同期下降5.8点和8.3点。

消费需求的疲软,直接决定了上半年车市低迷的局面。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上半年高企的CPI、粮价与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股市的持续低迷、一系列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发生,降低了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面对信贷收缩、融资困难、人民币升值、资金链条脆弱的中小企业濒临破产,使得这部分原本具备消费实力的企业主放弃购车计划;汽车贷款期限和利息有了较大幅度调整,个人消费信贷全面紧缩;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导致车市的关注度急剧下降,而相关的限行政策,又使得几大奥运城市的消费能力暂时封存;持续低迷的销售市场加大了潜在用户持币观望的心理,期待厂家的大幅度降价……

现在,之所以大部分厂家还对2008年充满信心,就是因为看到了第四季度还存在着某些利好消息。

从市场层面讲,随着奥运会结束,车市的关注度开始回升,奥运效应会带动消费指数的上涨;新的汽车消费税9月实施,将对大排量车课以重税,促使这一细分市场的消费潜力在9月份之前提前释放,尽管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群,但在中国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上,也对整个车市的销量有所促进;自10月1日起,车主或可按机动车号牌标准规定自行编排个性车号,这会让在十一前为此推迟购车计划的潜在用户准备出手……

只是,上述有利因素对于第四季度车市的销量增长,能够在1000万辆的总目标中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量级别呢?

再看整个产业经济发展层面。在上半年经济增速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消费价格受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开始回落,居民消费物价走势乐观,而国家宏观调控也从“两防”转变为“一保一控”,这就意味着坚持宏观调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不会改变,但政策面趋紧的可能性降低,国家对于经济下行的担忧已经开始逐渐浮现,并将成为下半年调控的重要基调。央行也提出,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坚持有保有压的政策实施。如果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得到稍微缓解,银根得以一定程度放松,那么股市就有可能得到喘息,出现合理的反弹,股民被套牢的资金将可能会流向消费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早已发出呼吁,由于外需减缓,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变化的能力。

商务部也认为,股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后期居民消费,但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带薪休假、黄金周调整等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逐步发挥效应,下半年核心商业企业零售额可能稳定增长。

不过,相信所有人都知道,宏观经济环境的利好消息不会在短时间内发挥效应,所以只能说这是下半年车市走势转好的迹象,而人民币升值过快对于中小企业的威胁、CPI对于物价的影响、股市过度下跌对企业上市融资渠道的阻碍,短期内都还不会消失……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所处的客观大环境。

对于各大厂家来讲,2008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更多是遭遇到来自上游链条的压力,石油、煤炭、钢铁、水泥、电力等价格的持续上涨,加重了企业在制造环节的投入。面对消费需求走低的市场,多数车企都通过自身内部消化,比如推行比价采购、降低各项费用、调整产品结构、改变营销策略等,而未直接将成本的增加转接到产品的终端价格上。

尽管市场销量有所回落,但上半年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的盈利水平却超过上年同期,利润、利税总额均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在25.42%~43.75%和17.78%~37.75%之间。可以判断,上半年成本压力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利润侵蚀程度并不是特别明显,各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自我消化。

PPI的加速增长导致企业成本上升是市场最为担心的因素。虽然当前增幅指数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很难继续猛涨,但专家预测,下半年PPI仍将不可避免地维持在高位。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认为,目前农产品价格趋于稳定,对物价的影响退居其次,下半年促使物价上涨的因素将主要是能源和资源价格,使用能源、资源较多的行业面临压力很大。而且,灾区重建方案的启动也将增加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拉动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PPI处于高位,并不仅是原材料、能源等生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结果,而是中国的要素价格已经进入全面上涨时期。比如,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增加了劳动力成本;企业环保节能的要求增加了环保成本;还有土地成本的提高,同样会把其成本分摊到产品价格上去……国内各要素价格上涨,再加上国际市场许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必然影响其生产品价格的上升。

有研究表明,PPI到CPI的转移一般需要4~6个月,也就是说这样的传导是有一定滞后性的,届时企业成本的增加将表现为物价上涨。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上半年所未能消化的一些成本压力将会逐渐体现,而下半年承担的成本之累也会更加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王晓明就认为,成本上涨和需求增速减缓,已经使车企能够应对的手段所剩不多,而转嫁成本的这种潜力也挖掘殆尽。

若真如其所言,那么中国车企在第四季度就可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以自身利润的出让单纯完成销量目标,一是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减少产销计划。当然,厂家为此承担的压力大小将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强弱。

2008年,受国内、国际环境的双重影响,和所有制造业一样,中国汽车产业过早地迎来了自己的冬天,而在千万产销计划的刺激下,这种“寒冷”的意味似乎更多了一点人为的因素。1000万辆,其实不过是一个预期的目标数字,并不是在现有客观条件限制下非得去抢占的“制高点”。对于企业来说,现在应该把握市场走势将有所好转的这个大方向,以此为第四季度制定并开展合理的营销计划,而不是参照原有的销量目标去走完2008年的最后一程。否则,“销量的魔咒”将制约企业的下一步可持续发展。

正如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所说:“汽车企业不能被动‘过冬’,而是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胆识去进行‘冬泳’运动,要善于在大冬天里找到大商机、创造大希望、形成大优势。”

(作者/陈瑶)【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