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2期

中国汽车:等待美国时机

作者:
裴达军
时间:
2008-02-16 18:50:54

环保节能型和混合型汽车的宣传铺天盖地,喧嚣在整个COBO会展中心,600余辆参展,40余款全球首发车型,10余款为概念车,2008北美车展作为国际汽车行业的又一场盛宴,日前在底特律拉开了帷幕。 

无缘进入主展厅的5家中国参展商,被安置在COBO中心的地下展厅,在巨头们的脚底下,在巨头们演绎华丽篇章的地面之下,它们做着“奋力的抗争”。“China is still coming”对于第三次参加北美车展,数量已经从1家增加到5家的中国参展商来说,许多美国媒体用诸如此类的词句来报道。当然,期间的意味除了惊异之外,或多或少还夹杂着些许不屑。这是因为在近几年内,北美市场并没有出现更多中国汽车的影子,出口美国的豪言壮语,偶尔会成为美国汽车业内人士的笑柄。“你们又来干什么?”“你们有什么优势?”“你们什么时候能够进入美国市场?”面对美国媒体咄咄逼人的质问,中国参展商更多地采取低调的态度。然而,这仅仅是表面。从2006年中国汽车企业吉利第一次参加北美车展以来,每次中国参展商就在这种褒贬不一的报道中,提高了在全球的知名度。对中国企业“不畏强暴”的做法,一些美国媒体也大加赞誉。事实上,从2006年参展以来,中国车企从来不缺关注的眼球,有美国媒体甚至用“中国风”来形容此次5家中国车企和多款车型北美登陆之势。一边批评中国汽车的质量技术,一边又在啧啧称赞中国汽车的进步,这种两面的态度,正反映了中国汽车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但对于想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参展商来说,仍旧是一样的艰难,中国车企正在试图变着法地橇开北美市场,只是比以往理性和务实。透过北美车展全球业界对中国汽车的评价来看,事实上,全球关注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趋势下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竞争力,而这正是中国企业未来进军北美乃至国际市场的希望之所在。

壮大的“中国军团”

2008底特律国际车展,成为中国自主品牌出现在国际顶级车展中最多的一次。中国企业一共有5家参展,吉利汽车去年缺席后今年又重返北美车展,长丰也是第二次参加,除此之外,比亚迪、中兴和李氏光明公司这3家企业则是首次亮相,长丰骐菱轿车、吉利的6款车、李氏光明汽车设计公司的3款锂电池车吸引了不少国际汽车人士的注意,比亚迪携最新的F6、F8等产品参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继续处于被挤兑的境地,展厅地上一层仍然被美、日、欧这些世界巨头所占据,5家企业全部被安置在地下展厅,据说吉利的抗争得到的仍旧是被拒绝而无缘进入主展厅。《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说,“就像家庭聚餐时被安排在儿童桌旁”。当然,中国汽车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了被主办方安置的冷落境地。然而,身处“地下”的中国企业,并没有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冷落,相反,中国车的未来,中国企业如何打开北美市场,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像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和比亚迪汽车董事长王传福几乎难以一一接待众多外国媒体的采访。

《洛杉矶时报》的Ken Bensinger针对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参加北美车展,用“中国车有性价比,它们伺机进入美国市场”为标题,撰文报道中国车企,他甚至断言:“最快在今年年底,中国汽车将以性价比进军美国本土。”“一辆设施齐备、有真皮内饰的多用途运动型车(SUV)只需1万4千美元,这对汽车革命意味着什么?” 令Ken Bensinger惊奇的是, “这是由中国制造”。《底特律新闻》一篇报道标题更夸张:“中国汽车进军底特律,兵临城下的哈尼伯?” 哈尼伯是北非一古国的一位名将,曾率军队以弱胜强,重创罗马军队。这种暗语意在告诫美国汽车界,中国汽车的进取态势需要引起警惕。除了对中国汽车未来的发展看好外,一些国际媒体认为,中国汽车已经迈开了大步,走向国际市场,更懂得与美国的合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更会以“迂回”的方式考虑进军美国市场,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而有的美国媒体说得更直白,称中国汽车进军美国市场,将对美国汽车业构成新的冲击。 当然,这样的评价,来源于中国汽车业近年来取得的进步,这是因为,此前中国汽车还排不上作为底特律的谈资,更不用说挤占美国“3大”或日系厂商的北美市场。

 来自国际的忠告中国汽车虽然得到众多美国和其他国际媒体的肯定,但国际汽车界对中国汽车眼下进军北美市场,真正更多地给予的是批评和忠告。要认可中国汽车进入美国的能力,美国人显然还不愿意,对中国汽车安全、技术与排放能否达到美国法规,他们持以怀疑态度,对中国车制造工艺更是不屑。“乘中国车时请扣紧安全带。”《底特律新闻》专栏作家Neal Rubin以这样的标题发表文章,这样的嘲讽,既是提醒美国消费者,更是警告中国车企。Neal Rubin指出,美国消费者正在促使政府召回中国制造的宠物食品、有毒玩具和其他受污染的产品,中国产品不安全的形象,会使美国消费者收回将要伸出的购买之手。对于许多国际汽车专业人士来讲,中国汽车在北美还没到构建完善的售后体系的时刻,眼下提高整车和配件质量,提高制造工艺水准,才是最重要的事。克莱斯勒公司副总裁理查德·周提出忠告:“虽然中国汽车工业现在拓展北美市场心情很迫切,但必须控制好扩张速度,前提是你必须确保有持续稳定的质量。” 理查德·周说,韩国现代就曾因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到位而一度退出美国,这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中国车想立足美国市场,先把整车和配件的质量提高,这至关重要。”而对于亲临会展现场的专业人士来讲,“承认中国车已经取得进步,但差距很大,要想进入美国市场,还为时过早”,这样的看法是主流。对于看了中国产品后的评价,一些媒体和汽车工程人员的评价是,中国车还须有长远的路要走。底特律当地从事汽车报道的记者塞思·迈尔斯马坦言,中国车与欧美日甚至韩国的汽车相比,在质量、外观和内饰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国内外许多媒体报道了现场一些专业人士看了中国汽车后的评价,基本上全是指责之词,对于中国车前后盖较大的缝隙、喷漆等工艺水准,批评尤为激烈,甚至有人怀疑中国企业是否在做工上下了功夫,不够认真,乃至于最基本的工艺水准也不能让他们满意。另外,北美车展现场有人士指责中国车企的影像资料、宣传手段都很差,英文演示更是业余,不用说产品,从公关到营销上,中国企业都有很大差距。“美国有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费者,我知道,中国车在自己国内销售价格高一点的,都不是卖得很好,中国车要想短期内来美国销售,靠什么摄取美国消费者的心?”一位美国汽车工程师这样反问中国记者。

 进军美国并不着急

“出口到美国”,虽然可能还没成为中国厂商真正“广而喊之”的口号,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底特律的巨头们已经自然而然地把中国看成未来的对手,无需中国车企多言。吉利、中兴们已经认识到攻克美国乃至北美市场的艰难,参展底特律仅仅是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认为,自主品牌有能力在中国整体拉低合资品牌汽车价格,就有能力用这种优势闯进美国,甚至拉低北美市场的汽车价格。但他同时对路透社记者表示,吉利汽车至少要在5年以后才会开始在美国销售汽车,理由是在进入这个全球最大的、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过程中,容不得任何失误。可以看出,最早登陆北美车展的吉利,比以往更多了务实与理性。针对美国人很重视中国车企进军北美市场的传言,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更是报以一笑:“他们多虑了,我们还需要3年左右的准备后才会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先前曾参加底特律车展的奇瑞、华晨、长城这3个中国汽车企业,此次都没露面。中国业内人士分析,先前这些企业的北美市场战略都遭受挫折,它们现在也都意识到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从去年年底起也低调了很多。这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是好事。事实上,不光是在北美,中国汽车近年来在出口欧洲等发达国家时,碰到的质量、碰撞问题,都应该成为这些欲走出国门的企业静下心来考虑并改进的问题。当然,中国企业低调的态度,并不能说明它们进军北美市场意识的淡化,相反,采取迂回办法,绕过一些正面障碍,为最终进军北美市场做好准备,已成一种普遍心态。和中国企业合作的中美汽车合作公司Chamco auto,正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中国车尽早登陆美国市场。Chamco Auto在北美车展前宣布,成立Chamco West公司,作为中国汽车的独家代理分销商,该公司销售的第一批中国汽车为来自中兴汽车公司生产的皮卡和SUV车型,目前样车正在美国进行测试,以期获得安全认证,预期在今年下半年进入北美市场,在包括加利福尼亚在内的9个州销售,未来5年的目标是60万辆。“我们有质量审查员,这些车能够通过最严格的测试。” Chamco auto的CEO威廉·博拉克对中国产品很有信心。另据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Chamco将在2009年将吉利和中兴销往加拿大市场,其计划在加年销15000辆汽车。威廉·博拉克还透露,将以低于同类型车辆20%的价格销售进口的中国产皮卡和SUV,起价在13000美元。 据悉,吉利汽车拟携手合资伙伴,投资5亿美元在墨西哥建厂,并以墨西哥工厂为桥头堡,最终实现进军美国市场的目标。而长丰汽车则明确宣称,打算在美国当地建厂,并已经与美国另一汽车制造商接洽,意在减少汇率损失和适应当地需求。可见,中国企业都在明智地寻找切入美国市场的捷径,而通过在周边国家甚至在美国建厂,然后渗透美国市场,也是当下许多企业的普遍打算。 

(作者/裴达军)【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