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8 > 2008年第2期

本土零部件企业借势突破

作者:
裴达军
时间:
2008-02-16 18:42:52

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如何赶上整车步伐,进入整车配套体系,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然而,进口零部件产品对中国本土零部件产品造成的巨大冲击,已经危及到中国零部件产业安全,商务部已经无法容忍这种局面。日前,商务部和中国相关部门达成协议,2008年将建立完善的汽车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其主旨就是指导国内零部件企业发起针对进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我觉得商务部的做法很有必要,这说明进口零部件已经损害着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利益。”汽车资深专家陈光祖告诉本报记者,商务部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反垄断举措,是对在华车企全球采购不合理的壁垒进行反击。“但商务部仅仅是法律层面的做法,中国零部件企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绝大多数企业还仅仅是‘制造商’,而不是‘供应商’。”难以融入国际采购流程,难入合资企业和跨国整车企业配套体系,中国零部件业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反倾销原委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位零部件咨询师道出了商务部反倾销的真正原委:中国零部件产品成本、价格优势,也正面临整车合资、独资企业和其零部件配套体系共同构筑的利润“保护墙”的挑战,这种局面值得警惕。

“外资零部件产品也在压低价格,但是它们的利润并没有减少,这是因为合资或外资整车厂商对其固定的配套零部件商会给予补偿,这个补偿过程,在它们国内就已经完成了。整车利润趋薄,但由于牢牢‘绑在一根绳子上’,这样它们的利润只不过是进行转移,以逃脱贸易制裁,维护其既有的配套体系。”

这位咨询师告诉记者,在跨国和合资企业采购的招标会上,“全球采购”的幌子摆在桌面上,虽说是平等竞争,但外方说了算,过去外资零部件价格高,但它们通过利润转移补偿,这种情况过去很少,但现在趋势明显。这样本土企业就更难进入它们的配套体系。

陈光祖认为,商务部将要实行的反倾销举措,主要在于中国零部件企业能做好、能满足整车采购条件,但人家不接纳的这种情况,这是违反本土采购原则的。

“虽说是全球采购,相比来说,美国车企全球采购较为开放,而日、韩企业在零部件配套上捏得很紧,对本国零部件企业庇护做法更绝,有更严密的配套体系。”上述咨询师告诉记者。事实上,中国零部件企业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掩盖着诸多问题。多年来出口高速增长、零部件企业常年来在自己既定的“势力范围”(既有的二、三级配套关系)下,维持着还算不错的日子。但是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全球零部件企业随整车厂商大举进入中国,中国零部件企业感受到空前的压力;对于仅能让人欣喜的出口来说,量虽大,但仍旧主要停留在低端产品。

难入跨国配套体系

商务部的立场,实际上只是出于国际贸易的立场所采取的法律手段,进行反垄断,维护中国零部件行业利益。

但是,商务部将要实行的反倾销举措真正起到的作用,应该在于警示中国零部件行业及相关负责机构:长久脱离于整车配套体系之外,低端产品只为二、三级配套,中国零部件不改变现状,会被越落越远,也会进一步阻碍整车行业发展。

有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华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商独资或合资的企业达到近1200家。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来,使得本土零部件企业进一步游离于整车配套体系之外。当然,本土零部件企业难以进入整车配套企业,除了合资、独资整车企业更多地要保护本国的配套零部件厂商利益外,最大的原因,是本土零部件企业自身产品质量、品牌处于劣势地位,况且中国整车自主企业也开始进行全球采购,比如奇瑞、吉利也在采购博世、德尔福产品,这样市场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合资企业虽然中外有50:50的股比,但基本上都是外方配套,这里面有历史原因,加之中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起步比较晚,长期形成的配套惯性使得即使本土企业所生产的一流产品,也很难立即进入人家配套体系。”湖南一家活塞环企业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陈光祖分析认为,实际上合资企业对本国零部件厂商的庇护更多于配套惯性。中国零部件企业一些产品这几年在技术、质量上也有长足进步,因为企业标准掌握在人家手里,为了保护本国配套上,即使达到他们的标准,合资企业在采购时,也会用他们的配套的流程、体系为借口,排斥国内零部件企业。

绝地反击要靠自身

“即使日系、德系厂家配套,也是人家出技术,控制原料购进及生产,一切听从人家,自己迷失,长远看也不利。”难入合资企业配套体系,山东一家轮胎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进入台湾市场。除了寻求新的市场外,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想早日大举进入整车配套体系,最主要的还要靠自身的长足发展。OEM生产或仅仅做二、三级甚至四级配套,这不是中国零部件的生存法则,也不利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

从产品、技术层面来说,产品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即使是二、三级配套我们也做得不好,比如电机,日本单一产品会做得很大;喷油嘴压电陶瓷,这样的三级配套产品,我们也做不好。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产品创新能力。“政府到了应该出手的时候了。”

陈光祖认为,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整体协调能力,促使整个零部件业发挥整合效应,形成“创新体系”,这是规模小、分散的中国零部件产业最需要的。“在政策层面,要靠国家组织、行业机构协调,比如跨学科、跨领域地整合零部件企业,形成综合优势,学习韩国做法。”“单靠企业自身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行业协会、政府在政策方面的作用很重要,因为中国零部件企业很散乱、很杂。”上述咨询师告诉记者,起步晚的中国零部件产业,和整车一样,崛起需要一个过程,其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作者/裴达军)【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