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7 > 2007年第4、5期

中国汽车“好”“快”之辨

作者:
时间:
2007-05-02 11:21:15
 ■文/本刊记者裴达军
2006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720万辆。“2007年产销将突破850万辆。”对这样的预测,专家、业内人士及媒体基本持赞同态度。的确,中国汽车产销高速增长的态势,给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汽车大国”感受。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然而,透过中国车企极力追求的销量的数据,我们真正看到了什么呢?
在这里,绝不是否定中国汽车业所取得的成就,也不是和中国汽车一片“大好”的形势唱反调,而是为中国汽车业目前存在的急于扩军备战、不顾行业整体健康发展、注重销量数据至上的“产销大战”论道。
眼下,经济增长要实现“又好又快”,这是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原则性总要求。和以往不同的是,“好”明显地放在了“快”前面。然而,中国汽车业产销发展之“快”有目共睹,但产业之“好”却实在让人失语。产销数据大战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业如何改善产业结构以提升整体竞争力,自主品牌如何实现质的突破等众多亟待解决的实质问题。
像上汽这样销量突破122万辆、位居中国汽车业产销第一的企业,看看它的销售结构,自主品牌的销量能占到多少?究竟给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给中国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多大的贡献?这样的数据不足以说明上汽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老大”。

警惕销量数据的背后

不管是从产销数据,还是消费需求,中国汽车业目前给予世界的是一个谁都知道的现状:高速增长。
客观地说,消费需求和产销的高速增长,是使中国汽车业迈上高速发展之路的助推器,这对于一个对上下游众多相关产业具有巨大拉动作用,并且带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来讲,绝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万幸。
然而,让人担忧的是,目前中国汽车业弥漫着一股以销量来看成绩的浮躁之风,一切“硬伤”还来不及也没有能力完全医治,就掩盖在令人“欣喜”的销量数据的比拼之下。因此,销量本身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看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看看出口结构、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准及所处的地位,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汽车的整体水平还离世界很遥远。当然,追求销量数据,这也有受地方利益驱使使然,然而,对于某些身负中国汽车业振兴重任的国有大企业来说,起到的作用令人不敢恭维。
目前,合资企业仍旧是带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国家大力支持自主品牌的环境下,包括原来的合资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把自主研发摆上了桌面,可以看到,在国内汽车需求激增的态势下,不管合资还是自主企业,都从急剧膨胀的市场中获益匪浅。然而,不得不看到,这种产销虚假繁荣的背后还有多少令人为之振奋的东西?
2006年以来,中国的汽车供求矛盾已越来越突出,各汽车厂商纷纷制定了扩大能力建设的宏伟目标。产能已经对汽车行业结构构成了巨大挑战。然而,一边是库存激增,一边是盲目扩产,中国汽车工业的实际状况令人担忧。
中国汽车工业眼下的突出问题是,绝大多数中外汽车合资企业基本没有自主开发能力,它们一个接一个引进外国现有车型,昂贵的技术转让费等支出使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中国经济的效益贡献度很有限。另外,自主品牌增长迅速,虽然偶尔的几家从规模上来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技术水平、产品结构、效益等来看,都难以与合资厂商抗衡。

合理规划顺应调整

目前,极力扩张产能、追求销量数据,造成了结构性过剩。中国汽车业消费结构显得很不合理:高油耗车型产销比例过大,先进、节能、环保车型比例相对较小,中档车份额不断扩大,相比发达国家,微型车份额仍旧不高,能源危机对汽车业的挑战,中国同样无法避免。
所以说,产业结构不合理,无效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出口秩序混乱等问题,依然是困扰着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外,各个车企不顾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在政策的空隙下,急于扩大产能,过度投资,追求销量数据,造成无效产能闲置,有效产能不足,行业整体散乱的局面没有更大改观。
好在政府已经认识到了中国汽车业销量数据背后的隐患,积极推行宏观调控。2006年年底,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已经开始大力整顿,从抑制产能过剩来着手行业结构调整。
实际上,政府曾多次发出号召调整产业结构,但都没有看到实质的效果,主要是中国汽车逐渐显现出的高速增长态势,“张力”很大。跨国公司和主流车企的的汽车项目大都是大型重点项目,也是目前产能增长的最主要部分,这部分投资此前受到极少的阻碍,一路放行。但此次发改委的通知明确在支持自主品牌的同时,对合资企业的调控明显加大了力度。
行业调整是大势所趋,车企在追求销量与效益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先做好自身内部的调整规划,以顺应行业整体的调控。

自主品牌更须务实发展

从2006年销量统计来看,自主品牌销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同样的道理,自主品牌在追求销量极大化的同时,隐藏的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这是因为,刚刚起步发展的自主品牌很脆弱,经不起折腾。
眼下,虽说一些企业已经看到了自主品牌囿于低端发展的失势,已经向中高端车型发展,例如荣威和名爵,但是这个比例是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很少有能和合资企业竞争的绝对优势。
实际上,自主品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跟不上,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很难上升到合资企业的高度。尤其是众多自主企业在开拓国外市场时,急功近利,为了销量,根本不顾售后,盲目出口,很不利于以后走出国门。
另外,由于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需求巨大的经济型车给了自主品牌企业长足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一优势正在被跨国公司们所注目。据了解,克莱斯勒、通用、大发等已经准备将触角伸向中国经济型车市场。
技术没有优势,品牌不强大,研发能力差,占有绝对份额的市场空间面临巨头吞食。那么,自主品牌就更应该着眼长远,不能跟在人家后面,去单纯地比拼销量。要务实发展,提升研发实力,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求得生存壮大。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