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07 > 2007年第4、5期

知识产权:中国车企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
时间:
2007-05-02 11:26:49
■文/本刊记者 郝亚洲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话题也越来越热。在去年的北京车展中,比比皆是的“相似车”让人们再次对汽车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高度关注。在刚刚开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有专家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汽车业在寻求迅速崛起的“大跃进”中,既不愿像巴西一样最终受制于人,沦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工厂,又无法走韩国式的完全自主道路,于是在合作中寻求自主发展战略成为了惟一的选择。
在与外资的合作中,中方更愿意把跨国公司称为“列强”,因为它们在掠夺中国市场份额的同时,频频让中国车企陷入“知识产权”困境,进而成为围剿其自主品牌的屡试不爽的利器。
从当初引人瞩目的丰田诉吉利案,到去年的曼客车事件,中国汽车业的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我们频繁抱怨跨国公司树起“专利壁垒”阻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该不该回过头来审视自身,找出能够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顽症呢?

受制于人

站在北京赛特大厦的楼上望着长安街的车流,有一种立足于世外的清幽之感。但是谢峰却无暇顾及这些,他每天要和中国80%以上的汽车企业打交道。他的工作就是要代理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申请。
他对记者说,这些年以来,车企之间的产权纠纷案在他代理的案件中占到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一方面说明中国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了,另一方面暴露出了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短板——产权之痛很有可能会遏制中国汽车业的健康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动力源泉,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之一,汽车企业也不例外。在当前国内汽车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利用专利制度促进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提升汽车制造业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汽车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是要明显高于国内其他行业的。”谢峰对记者说,“因为目前汽车业是开放型行业,中国企业要向国外学习,参与竞争。”
谢峰认为,丰田、本田和欧洲的汽车厂商在早些年间就已经发现了中国车企的侵权问题,但是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汽车企业还没有形成气候,他们没有追究。最近几年,中国汽车业发展迅猛,已经对国际汽车业形成了较大冲击,所以会看到中国的汽车企业经常遭遇到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
事实上,知识产权纠纷案大都发生在那些打出民族品牌大旗的企业身上。谢峰对此解释道:“类似于上海通用这些合资企业做的要好得多。原因是它们在和外资的合作当中,要被迫接受外方的企业文化。中国大的客车企业,比如宇通汽车,它们在和欧洲企业的合作当中,都签有明细的知识产权协议,对知识产权的使用过程也做了详细的说明。”
在专利技术研发上,中国车企的核心技术无法突破,它们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商标保护上。因为商标专利的申请要容易得多,费用也不高,加之大部分车企不愿意接受相关代理机构的建议,对技术专利问题关注度自然很低。

病在自身

谢峰对记者介绍说,目前汽车业发展规模排名第二的日本就很值得中国学习。日本汽车业的崛起是从模仿欧洲和美国汽车开始的。但是他们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采用了“模仿+改造”的模式。
“当他们在核心技术无法进入的时候,便从外围入手,通过对外形的改进,促进汽车的销售。再用赚来的钱投入到核心技术的研发当中。反观中国,现在尚处于一味模仿的阶段。”谢峰说。
中国自主汽车给消费者的感觉总是外观和国外某一畅销车型相似,但是操纵感却差之千里。谢峰说,国内几家大规模的汽车厂其实是有能力去搞自主研发的,但它们却没有那么做。究其原因,首先是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它们无法拿到核心技术资料。此外,一个主观性的原因是,企业领导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一位长期观察中国汽车业自主研发进展的观察家对记者说:“知识产权问题完全是企业的单方面原因。许多企业喊的多,做的少,才导致了中国企业屡遭起诉。”他认为,“首先是企业的推动力不足。在中国的企业内部要想自下而上地推广实行一套东西是很难的。凡事要等到上级的指示才能去做,而上级领导往往是在遇到问题之后才想到知识产权的事情,那个时候再去做就晚了。其次,企业内部的人才严重稀缺。据我所知,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内部根本没有专门的法律人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兼职人员去做,或者是办公室的人来处理,很不专业。”
此外,4S店、零配件生产商和汽车制造商三者之间的知识产权框架经常被随意破坏,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知识产权意识不足的表现。
至于政府该在中国汽车业知识产权问题中担任怎样的角色,这位观察家说:“知识产权问题完全是企业的单方面行为原因。政府方面不过是起到引导和保护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研发之痛

上汽荣威的推出让关注中国汽车工业的人们眼前一亮,除了看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硕果,人们更是欣喜中国的汽车企业探寻出了一条可行的自主之路——通过海外并购,用资本直接将技术专利买过来。然而,并不是每个厂都有这样的资本实力。
这几年中国汽车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优于其他行业。但是,由于受到跨国公司的限制,无法做得更好。“既然在技术上无从下手,就只能在价格上做文章。价格降低,利润也会降低。这样就没有更多的资金做研发了,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
在谈到零部件专利保护的时候,谢峰说这个方面是和国际接轨的。在中国,整车专利的保护要好于配件生产。比如宇通客车就完全是自己的专利技术。虽然它的零部件采购来自于多个配件厂,但是在做整车生产的时候,会在每一个零部件上打上宇通的标志。
“比如波音公司,每年要从全球采购2万多个零部件,也会在零部件上打上波音公司的标识。作为上游的零部件生产业,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们最终是要受制于整车生产厂。”谢峰说。

概念误区

目前中国的汽车企业存在着自主品牌和自主产权概念混淆的思维误区。大部分车企认为自主品牌就是专利,有专家认为不能这样笼统地看待。因为商标专利的申请要相对容易很多,大部分车企花钱把国外的机器买来后打上自己的标识就认为是自己的专利了。
完整意义上的自主产权应该包括核心技术的自主。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突破的话,根本就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自主产权品牌。商标的价值要远远逊于技术专利的价值。国内企业尚处于商标知识产权的阶段。
不自信是中国汽车企业目前面对知识产权问题的不良心态。“不善于和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沟通,丧失了很多技术专利注册的机会。”谢峰很遗憾地对记者说,“专利是挖掘出来的,不去自己挖掘,即使有了专利也发现不了。”
事实上,许多汽车企业也明白要投入大量资金搞研发,“但是我们要保证最基本的企业运营呀!”一位汽车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了无奈。
谢峰说,其实企业在做经营和研发之间是可以保持平衡的,两者并不矛盾。
“举个例子,某国内电信终端设备生产商有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来领导一支几百人的研发队伍。他们的职能就是关注国际产权专利动态,给研发队伍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和代理机构一起来申报产权专利。但是这种既可行又有效的模式在中国车企中根本不存在。”谢峰说。
抄袭之伤

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进行了严密的专利保护,关于整车外形的纠纷案开始陆续曝光,结果也往往是中方胜出。
对此现象,一位长期从事中国汽车业的知识产权案件代理的律师对记者说:“因为目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心理和汽车业发达国家相比尚不成熟,人们认为外观是购买汽车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出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一些企业就直接采取了抄袭国外成熟车型外观的做法。”
这位律师认为,知识产权对外形的保护是最弱的,仅对局部做一点点微改就不是抄袭了。“但是当消费者成熟之后,会发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汽车中最关键的还是内部,是发动机,是传动装置。”
另外一个左右案件结果的因素是,政府方面对民族工业的保护。最典型的莫过于本田诉双环案件。
这位律师说:“从法律角度讲,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但是结果却是双环险胜。难道政府会让一个地市的大国企因为诉讼案的败诉而倒闭关门吗?那样的话,大量工人失业会更加重政府的负担。”
也有许多专家从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呼吁,抄袭不是一件坏事情。一个新生事物的起步往往要先从成熟事物中吸取营养,但是千万不要为了抄袭而抄袭。
这位律师提醒记者,目前国内汽车业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的走向有两种。一种是中国企业明显地侵权,一旦遇上官司必输无疑。所以,它们会选择和跨国公司和解。这样的案件占到大多数;一少部分,也是被媒体曝光的案件,大都是一方出于炒作的目的。比如一些小的汽车厂商将某一案件作为聚焦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如果不想让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自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谢峰说。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