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看点】发展智能汽车绕不过去的两个问题

汽车人传媒 2015-10-18 06:26:10 作者:张恒

引言:在即墨召开的2015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期间,困扰着同仁们的问题,一是汽车会不会成为互联网的附庸品?二是智能汽车的标准在哪里?本文就是对其探讨。

◎汽车人传媒记者  张恒  

自充电桩龙头股反弹超过了100%后,笔者止盈出清了相关头寸,转而把目光投在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最终选取了一只做车联网4G网络优化的上市公司,虽然已经建立了头寸,但笔者的心理却还闹不准,毕竟是技术小白。

这次有机会来即墨参加2015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和数百位汽车专家笔一起交流学习,希望可以找出在智能汽车领域中最有希望走强的个股。毕竟,电动车中的锂电池和充电桩概念股的涨幅已经不低了,智能汽车这个概念更远期,还未充分被挖掘。

如果单说智能化,那最终一定是人工智能,专业人士称其为无机生命,即没有机体的生命,类似慢威动漫当中斯塔克的贾维斯。可与会者很少谈到无机生命的原因有二,汽车是否需要人工智能,汽车需要什么程度的人工智能,无机生命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

可以预估的是,无机生命最终不会以单一的硬件作为载体,他会和贾维斯一样,可以随时联系到个人。也就是说,智能汽车使用较低程度的人工智能足以,它只需要是贾维斯和用户通讯的一个接入口,智能汽车本身并不需要去做太多与出行无关的事情。

大家在一起谈论的时候,很多传统汽车界同仁都担心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汽车会成为互联网的附属品,有人说:“汽车最后就是一个互联网的终端。”笔者则会回应说:“你这是被洗脑了,咱可不能失去舆论的最高点。”上一段关于无机生命的假说意味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一样,对汽车而言只需要一个满足一个基础服务,和出行、交通相关的性能和技术才是汽车的核心,现在的互联网和将来的人工智能才是汽车附属品。或者这样说更合适,大家是相互独立的,汽车要做的只是让它们走进来。

如果看价值链,交通方式端因涉及公共资源和对其规划上的变革,最终的掌控者还会是政府。另一个重点是生产方式端的变化,这恰恰是当前互联网企业没能力涉及到的,这部分才是制造业应该占领的高地,否则最终还是会由外资品牌所主导,压低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定价权。

智能汽车的相关技术纷繁复杂,在此其中有很多企业已经有了显著突破,来自大学、研究机构、车企、零部件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与会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已经取得的成绩。但没有统一的标准才是令同僚们最为困惑的。

对此,很多人建议成立一个行业内各家企业广泛入股和参与的研究机构,通过该机构的研究成果定制标准最终来影响相关部门和行业,以此达到统一。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方案。在晚宴中,同桌的一位老总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什么制定标准,谁先成功了谁就是标准!”对此,我表示赞同,同时抛出了理论:这个世界的发展是多数人预料不到也无法干预的,实际上能够影响的就是少数几个科学家,是小概率事件。

比如原子弹,谁想要这玩意?但是它还是被发明出来了,还多到足够炸掉地球好几次。对此,这位老总不完全赞同,他认为需要相关的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才有机会出现这样的质变。好比iPhone是手机质变,但它所用的主要技术成果早就有了,没一个是苹果自己发明的。

这说明了智能汽车的技术发展和积淀,需要每一家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甚至是其他团体的努力,而谁能成为最终第一个成功的企业,就要看他的整合起来的创造力了。(作者/张恒)【版权声明】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