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数据共享的网络,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面对共享端口的病毒攻击,是非常脆弱的。建立在脆弱基础设施上的现代生活,同样脆弱。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周末这两天,中石油的网络部门在煎熬中度过。
中石油旗下各地加油站,从周六凌晨1时开始的断网,持续到周日中午达36小时。这期间,“中招”的加油站,不能链接外网,不能使用第三方支付和刷银行卡。直到14日中午,中石油宣称,经过“可验证的解决方案”,80%加油站的网络连接已恢复。不过,直到14日夜间,还有加油站称“在努力恢复网络”,建议消费者一周后再来办理业务。
中石油的糟糕防护机制
有网络安全专家指出,全球肆虐的勒索病毒(WannaCry),是中石油度过糟糕两天的元凶。36小时内,中石油加油站业务倒退了20年。花样繁多的99种支付方式,只剩下最原始的两种——充值卡和现金。
中石油拒绝说明,旗下20895座加油站“中招”比例是多少。有说法认为,中石油“几乎所有”连入网络的加油站都遭到攻击。当时局面混乱,尚无破解办法,不少加油站员工在夜间接到“上级通知”,被要求采取断网措施。如果算上这种因素,中招率可能接近100%。
中石化则不无得意地宣称,旗下30603座加油站挺住了这次攻击,没有发生任何影响用户体验的经营混乱。中石化的网络接入技术到底有什么秘诀?中石化网安负责人只称“中石化的加油卡自成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企业用户和大型公共机构的攻击,最迟在周五(12日)就已经造成大面积瘫痪的结果了,但中石油并未加以重视,也未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坐视病毒在夜间大面积爆发。讽刺的是,负责中石油网络安全的北信源股份在周一开盘后直接一字涨停。
病毒真的无所不能吗?会不会导致客户存在加油卡上的金额不翼而飞?
不光是两桶油的支付系统,银行、证券公司都通过公共网络接受客户的支付和资金调动。这些大型服务机构的秘诀,就是同时构建两个网络——内网和外网,两者之间物理隔离。外网任何服务请求都通过“中间池”交换数据,而中间池则只能读取信息,对内网数据没有任何写入权力,由此保证了内网的安全。作为企业核心的用户数据,都是存在内网的。外部攻击无法进入内网,只能破坏外部支付环境。因此,中石油客户们不担心自己加油卡金额“归零”的原因。
而中石油加油站接驳的、杂七杂八的终端、支付端,没有按时“打补丁”(系统升级),或者员工违规将带有病毒的介质插入系统,都可能给病毒带来传播机会。
网安这事,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投了大笔银子好像没什么用,但到了关键时刻,就看出谁在偷懒,谁的网络安全制度建设形同虚设。对于中石油而言,即便用户数据无虞,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形象危机。更别提这两天混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损失。
多年前在加油站,用现金和刮密码的充值卡付账,加油站毫无被病毒攻击的可能。病毒最多能攻击加油站的财务报表,对客户支付构不成任何威胁。现在呢?
在移动互联时代,PC病毒好像某种史前怪兽。这次的教训表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大规模数据共享的网络,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面对共享端口的病毒攻击,是非常脆弱的。建立在脆弱基础设施上的现代生活,同样脆弱。
云安全靠什么?
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尚未商业化,建立在云端服务器的指挥系统安全,可谓人命关天。如果也像中石油这般沦陷,轻则交通瘫痪,重则全城和谐。
在当前构建的早期阶段,据说数据安全措施已有预案。建立在云平台上的服务器,建立物理隔离和数据交换防火墙,可以隔绝各种病毒和木马攻击。而作为终端的汽车ECU,就没那么幸运了。就算在智能云端时代,它们仍将使用老掉牙的LAN总线系统。
当然,目前任何恶意攻击,都难以攻破汽车底层数据,因为厂家对开放ECU数据都持消极态度。但在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普及后,云端服务器将依赖高速网络(5G),将所有重要行车数据上收,才能识别它们的状态,并下达指挥命令。实际上就是网络服务器和车载电脑的数据交换,它就要求厂家向云端开放ECU。
开放的ECU、对病毒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的古老总线协议,听上去不大美妙,不是吗?
如果不对汽车数据安全做出新的安排,云服务器本身与核心数据安全远远不够。对于汽车来说,目前还相当于早期PC单机+拨号上网的阶段。投入商业应用的云系统可能全副武装,但下面这些终端不设防。对于黑客来说,这个漏洞百出的系统简直就是小萌新,可以毫不费力地造成混乱。混乱的规模取决于网络规模本身。
但到目前为止,整车厂还认真考虑过总线和ECU的抗病毒能力。问题就在这里。汽车作为一个终端,是否还需要漫长的进化,才能抵御一次像样的黑客攻击?那时坐在车里的我们,比现在驾驶传统车辆的人们要脆弱的多。
(《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