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美国和欧盟联手利用环境和气候问题打压中国发展的意图很明显。现在这个联盟因为特朗普的单方面退出而解散,《巴黎协定》并不能打压中国,但中国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不要被溢美之词冲昏头脑,更不要被发达国家绑架利用。
◎ 《汽车人》记者 邢秋鸿
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消息传出后,中国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作为最大碳排放国,原本中国在《巴黎协定》中并不具备优势,也称不上是受益国。而美国退出后,“中国必将成为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领导者”、“联合国和欧盟对中国充满期待”等等赞美之词多次出现。而事实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带给中国的并非只有利好;欧盟给予的溢美之词,中国更要谨慎对待。
美国退出是必然
美国放弃了《巴黎协定》。在短期内,这一举动有利于美国传统行业的复兴。对于中美贸易来讲,未来不受《巴黎协定》约束的美国,或许会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众所周知,《巴黎协定》既是一个保护环境和控制气候的协定,也是一个涉及广泛经济利益的协定。发达国家每年需支付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这一点使得《巴黎协定》看起来有一定的“公益性”。
但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不是慈善家。《巴黎协定》还包括出口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美国的新能源技术比不上欧盟和日本,每年支付的1000亿美元无法带来相应的产业红利。作为第二大排放国,未来美国很有可能因为碳排放指标不够,而花费巨额资金向其它国家购买。
商界出身的美国总统当然不想吃这个亏,退出协定是势在必行之举。
新能源产业将洗牌
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做空”新能源。在今年3月份,特朗普就签署行政命令,废除奥巴马时期的气候政策。但市场却丝毫未受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继续维持高增速,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步提升。
美国是个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在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但其干预程度远不及中国。也就是说,新能源的发展更多是受市场导向,而非政策。在废除奥巴马的气候政策之后,新能源汽车的表现足以说明这一点。
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目的很明显,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的复兴。但他从来没有说,要阻碍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在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公布的“美国优先能源计划”中,这一点已有明确表达。该计划宣布废弃奥巴马的气候政策,为传统能源工业松绑,但不排斥发展清洁能源。
目前的情况来看,退出《巴黎协定》并不等同于完全封锁美国新能源的发展,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看好新能源行业的背景下,这一决定不足以改变美国新能源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成“救命稻草”
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正在德国访问的李克强总理做出了这样的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的呼声与共识。中方将继续履行承诺,努力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与各国携手向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扎实迈进。”
这一表态,可以说是《巴黎协定》主导者的救命稻草。欧盟国家对于中国的溢美之词没有间断,甚至有种想要中国站出来“领导”各国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感觉。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追究《巴黎协定》的本质就会知道,欧盟和日本努力拉拢中国的原因。
《巴黎协定》的主导者有两个——联合国、欧盟&日本,前者要政绩,后者要受益。美国的退出动摇了很多协议国的决心。若是中国跟着退出,《巴黎协定》将如同当年的《京都议定书》成为一纸空文。欧洲和日本意欲通过碳排放交易,“掠夺”别国的目的自然就无法达到。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美国和欧盟联手利用环境和气候问题打压中国发展的意图很明显。《巴黎协定》的联盟因为特朗普的单方面退出而解散,但“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消失。中国不能被溢美之词冲昏头脑,而被发达国家绑架利用。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之后,无论在企业间还是国家间,中国与欧盟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似乎更加紧密。一方面是中国的现实情况要求必须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欧盟也需要中国来维持《巴黎协定》的稳定和持续。
莫要忘,溢美之词不能当饭吃,“负责任大国”的帽子也不能让车跑起来。须牢记,暖风熏得游人醉,莫把“Paris”作Petrol。(《汽车人》记者/邢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63.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