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关注】串通20年,德系车企涉嫌垄断遭调查

汽车人传媒 2017-07-25 10:40:31 作者:邢秋鸿

德国镜报日前发布报道称,德系车企二十年前就联合组建了一个大型卡特尔垄断组织,就技术、成本、供应商等问题达成一致,垄断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 《汽车人》记者  邢秋鸿

大众、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这些品牌中单拎出一个的丑闻都足以吸引眼球,更何况这件丑闻将上述企业全部囊括其中。

德国镜报日前发布报道称,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众集团及其子公司奥迪和保时捷、宝马、戴姆勒等德国汽车生产商以不同工作组的形式举行秘密会议,就技术、成本、供应商,甚至最近深陷丑闻的柴油车尾气处理系统达成一致。一言以蔽之,就是德系车企二十年前就联合组建了一个大型卡特尔垄断组织,垄断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镜报援引了一份写给反垄断组织的信的内容,称总共大概有200名工程师、60余个工作组分别用来讨论柴油发动机、制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反垄断法规。

其实,合法的信息交流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做法是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但是,如果竞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分割市场为目的,涉及价格、产量或研发和经营策略等敏感信息时,这类信息交流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卡特尔行为。然而,大众和戴姆勒都向监管当局坦白可能存在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坐实了这一垄断组织存在的事实。

在德国,卡特尔其实并不是少数,可以说德国的血液中就包含着垄断的基因。早期德国垄断组织的形式以卡特尔为主,1911年达到550~600个。从20世纪初起,在一些主要部门中,相继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巨大托拉斯或康采恩(分属于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起,以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组成的多种企业集团)。纳粹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在统治德国经济期间就曾强制推行卡特尔垄断组织,使得严重的通货膨胀还没来得及爆发就被掩盖。

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垄断与竞争有时只有一线之隔。举个例子,就像市场上出现几个卖猪肉的,开始几个卖肉的互相竞争,越卖价格越低,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大家认为这样互相竞争,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成立个协会,共同限制价格;二是大鱼吃小鱼,被一家吞并或挤垮。无论是以上那种情况,最终都会造成垄断的局面。

分析完必要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垄断组织形成的可行性。虽然这三家集团的年销量超过了1479万,但联合三五家企业比联合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要简单的多。形成一个集大众、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的垄断组织实际上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同时,作为企业,关键的因素是利益,因利驱之,自然也会一拍即合。

无论怎样,欧盟已经开始重视并调查此事,在很多小伙伴都纷纷自首的情况下,坐实这一事实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近段时间,“柴油门”在德系车企间不断发酵,现在还未送走“柴油门”又迎来了“垄断门”。虽然作为拥有悠久制造业历史的德系车来说,即使有“柴油门”和“垄断门”的双重压力和巨额罚单,也不至于走向灭亡。但百年汽车制造的历史会因为这两次事件而蒙尘则是可以预见的。(《汽车人》记者/邢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