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马恒达集团董事长阿南德·马恒达宣布在奥本山建立3.72万平方米的总装厂,生产线将排产SUV、皮卡,还有马恒达的拳头产品——拖拉机。在吃瓜群众看来,这又是一则“天佑美利坚”的鸡血新闻。而马恒达的发布会本身就暗示,他们这回是玩真的。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始于1945年的印度跨国公司马恒达竟要卷土重来了!
马恒达集团董事长阿南德·马恒达(Anand Mahindra)在2006年就发誓进入中国和美国市场,生产“高端”电动车。这一颇具前瞻性的理想,一度付诸实施,那就是从数目不详的经销商手中收取了950万美元“加盟费”。
2010年,计划宣布流产后,马恒达遭到连环诉讼,经销商们还诉称马恒达窃取价值一亿美元的经销商“商业秘密”。此案纠缠多年,有经销商去年修改了诉状继续上诉,迄今为止并未了结。
日前,阿南德宣布在奥本山建立3.72万平方米的总装厂,生产线将排产SUV、皮卡,还有马恒达的拳头产品——拖拉机。11月20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为此,奥克兰县的报纸激动地称,这是底特律地区25年来第一家新建的汽车总装厂,底特律复苏有望。在吃瓜群众看来,这又是一则“天佑美利坚”的鸡血新闻。而马恒达的发布会本身就暗示,他们这回是玩真的。
和拥有汽车城名号的底特律相比,奥本山(Auburn Hills)籍籍无名。其实两者相距不足50公里,后者就在底特律的北郊。马恒达选择与被菲亚特并购的克莱斯勒作邻居,并非单纯出于好胜心——毕竟这是发展中国家车企第一个在美国进行本地化生产(虽然生产线还没影儿),他们的确为此布局多年。
除了2010年先铺渠道遭到挫折,马恒达在2013年在密歇根州特洛伊城建起北美总部,但只有42名员工,此时的总部更像一个办事处。
同年,马恒达在总部附近扩建技术中心,招募了上百名工程师,但称目标是为印度市场设计底盘和外观。
相比而言,在美国成立更早、拖拉机业务更红火的“马恒达美国”(Mahindra USA)、马恒达Tech(信息服务)并未对整车业务有直接帮助。如果硬要说有的话,马恒达因此在美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在中国,虽然它也在中国开展了汽车零部件业务。
实施美国整车业务落地的关键一步是收购双龙。虽然后者经营状况糟糕,但它拥有的SUV全系开发能力,为马恒达所看重。
作为最具国际视野的印度企业家,阿南德·马恒达明白,在美国卖车和生产车难度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只有打造出高端品牌,才能在美国站稳脚跟,单靠廉价车是没有前途的。他打算从电动车着手,因为这一领域只有特斯拉一个看得见的对手,阿南德对其他车企在美国电动车市场上的努力不以为然。
可惜的是,双龙在电动车上的技术积累呈疑,并不像它在SUV研发实力那样有目共睹。马恒达虽然还声称打算探索氢燃料,但大家都理解印式大嗓门,因为马恒达不可能有丰田的决心和技术、资金投入。
双龙已经为电动车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不用说,这笔钱大多数来自马恒达输血。
多年来,马恒达的整车计划一直在密歇根州打转,从未远离,显示了该公司具备长远的战略规划能力。现在落户底特律郊区,并非为了拯救该城破产的城市财政,而是冲着密歇根州和奥克兰县的税收优惠。再说,凭借3万多平米的小号车间,马恒达只相当于伸出两根手指试试水温,从未打算来个“冰桶挑战”。
阿南德将10年前的理想做了小幅修改,悄悄去掉了电动车和新能源等字眼。因为奥巴马政府实施的“新一代汽车伙伴计划”、“自由汽车计划”、“高技术汽车制造激励计划”陆续到期,特朗普政府已经明显转向支持传统能源,对新能源补贴续期不感兴趣。各州对补贴态度不一,缺乏客户积累的新能源新项目,前途可能不大美妙。
马恒达思路转弯很快,预计新组装厂将率先上马紧凑型SUV。在时间如此仓促的情况下,“拿来主义”是必须的,双龙蒂维拉将摇身一变成为美版马恒达SUV。如果销售情况良好,中型的柯兰多等车型也可能引进。而7座SUV雷斯特,暂时可能不予考虑。雷斯特在与雷克萨斯和讴歌的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而在美国,日本的两个高端品牌产品知名度远远超过雷斯特,何况雷斯特是双龙产品家族扛把子,贴牌马恒达,可能引发双方不睦。
虽然阿南德口口声声走高端路线,实际操作还是要先押小注。印式雄心可能仅在宣传上夸张一点,不妨碍他采取明智的现实主义策略,否则他在美国多年的商业成功就无法解释。(《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