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但技术、市场似乎难以与如今的产业相匹配。
◎ 《汽车人》记者 邢秋鸿
四年之前,国家刚开始明确以纯电驱动为主流的时候,电动汽车的竞争力非常薄弱。短短四年时间,在政策的催化之下,电动车迅速发展到如今月销突破10万辆,新能源牌照也开始供不应求。
今年年初,本以为受到退补的影响,新能源市场1月出现断崖式下滑。下滑没有持续多久,从2月份开始,新能源市场开始回升。最新数据显示,11月月销量突破了10万辆,达到了11.9万辆的历史高点,同比增长83%。
漂亮的销售数字是用补贴支撑起来的。目前中国政府在生产、购买、使用、充电等环节,全面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其中,“双积分”政策直接倒逼传统燃油车企提早进入新能源时代,同时也在倒逼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等途径发力。
今年的广州车展上,车企们也都纷纷亮相自己的新能源产品,此前没有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抓紧推出自己的新能源车型,已经走上新能源道路的企业则迅速谋划自己的下一款。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现在,很多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还是采取观望态度。要不是因为有很大的补贴,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牌照,他们才不会购买新能源汽车。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今年发布的一项数据就证实了这一事实。以上海为例,如果取消号牌优惠,将有75%的消费者不选择新能源车,其中59%仍将选择汽油车。在二线城市,如果取消限行,35%的消费者不选择新能源汽车,但如果取消补贴,59%不会选择新能源汽车。
在销量不断突破新高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痛点仍然存在,而且越发明显。
第一个痛点就是续航。虽然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续航里程在不断突破新高,300公里续航里程的纯电动车在市场上并不少见。但这只是理论数据,与实际行驶的里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现在,气温进入零下,电池组电量的衰减会更加迅速,这一点,任何电动车都不能幸免。并且空调这种抢占能量资源的设备不能随便开。在没有解决方案的今天,只能通过能量密度提升和缩短充电时间来弥补这些缺陷。
第二个痛点就是充电。这不仅涉及到充电时间,还涉及到充电桩的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方式有两种,家用慢充和充电桩快充。如此,充电除了时间稍微长一点,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理论跟实践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差距。
假设你想去充电,找到了充电桩之后第一步需要看它能否与自己的车型适配,一个充电站的充电桩无法满足所有车型。假设适配成功,充电桩是否能用是第二个问题。许多公共充电桩建在学校、社区、写字楼、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桩的是电力企业、电桩企业,而充电桩所在的场地的管辖权却在物业、学校等方面,对于充电桩的管理较难达成统一。有的是因为电压无法给充电桩供电,像社区、学校等有着严格要求的地点,社会车辆是进入充电。这就造成了有的充电桩不是随时都能用,有的还是坏的,充电上的尴尬真的是比比皆是。
第三个痛点直击消费者内心,就是置换的问题。与新车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捧不同,二手车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十分冷漠。目前,第一批电动车用户已经步入了置换期,即使有收购的,保值率也很低。
这一方面受制于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质量。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新车在使用一年内出现问题的投诉占比高达72%。此外,车辆使用一个月内出现问题的投诉竟占到21%,仅比车辆使用1-3年间出现问题的投诉占比低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中部分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
另一方面受制于新能源二手车市场评估标准不健全、流通体系不完善。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提出了置换政策,但仅针对本品牌,难以推动整个新能源二手车市场的流通。也有部分二手车企业已经注意到新能源市场,但仍处于观望状态。
新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毋庸置疑,但当我们在看高增长的时候,应该感到压力而不是喜悦,因为成绩并不是由市场给出的,而是在政策扶持下获得的。
我们要承认的是,一定的补贴是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动力之一,否则,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资源投入仅仅依赖销量并不是很大的新能源汽车难以维持。但至今仍然无法断奶的新能源市场,证明了在技术和质量等方面无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汽车人》记者/邢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