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聚焦两会】稳经济、促开放,总理记者会传递信心

汽车人传媒 2019-03-16 12:25:52 作者:张敏

对内,提振实体经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增长;对外,扩大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这为宏观经济视野下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让利于企业,培育消费环境,持续地改善民生,某种程度上,也让消费者和车企对今年汽车业发展重拾信心。

文/《汽车人》张敏

直面问题,传递信心。这是此次总理答记者会带给笔者的最大感受。

3月15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国务院李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减税降费、养老托幼、营商环境、就业、深化开放……围绕这些关键词,李总理回答了17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归结为两大类,对内,提振实体经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增长;对外,扩大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李总理没有否认中国经济存在下行的压力,但他更愿意表达信心: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手。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新情况,我们都会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保持中国经济稳定,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这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经济会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面对中外记者,李总理开诚布公,言之凿凿。

这为宏观经济视野下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他带来的还有实打实的利好政策,某种程度上,也让消费者和车企对今年汽车业发展重拾信心。

传递信心,提振消费

从宏观经济看,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外部挑战变数明显增多,国内结构调整阵痛继续显现,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引擎,这种挑战在汽车行业中体现较为明显。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出现了2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19年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7.6万辆和385.2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4.1%和14.9%。其中,乘用车下滑趋势更严重,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13.7万辆和324.3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16.8%和17.5%。

整车企业的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已经感受到市场的寒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表示:“如果市场继续下滑下去,对上下游,包括原材料、钢铁、装备制造和经销商等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如何刺激汽车消费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多处直接或间接提及汽车产业,内容涉及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税费、稳定汽车消费、国企改革等多个方面。此次记者会,李总理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汽车,但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预计增长6%-6.5%,不会让经济运行滑出合理的区间,向市场发出了稳定的信号。

同时,他还宣布两个重要时间点,4月1日减增值税,5月1日降社保费率,下决心把制造业增值税降低3个点。这意味着将制造业现行的16%的税率降低至13%,将会进一步减轻汽车制造企业的压力。

一方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推进减税降费、简政、培育新动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的措施,调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进一步让利于企业,培育消费环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要持续地改善民生,解决关于民生的重点、难点问题。

确保就业人数1100万以上只是基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为给实体经济、企业让利,让他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中的比例更大。这样才能更多带动就业,让就业人群增加收入,从而带动消费。

事实上,面对汽车消费下滑局面,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共同提出了六条促进汽车消费的措施,涉及汽车下乡、二手车销售等多个层面,效果尚未真正显现。未来或将还有一系列推动消费稳定增长的政策出台,这些举措都会对汽车产业下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改变的竞争尺度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备受关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外商投资法》,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的决心。

此次总理记者会,更加明确地传递出这一信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还将继续全面推进。

从表现方式看,一是扩大开放领域,继续缩减负面清单,放宽外资股比等市场准入,允许更多领域独资经营;二是加大引资力度,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中,扩大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已经拉开。这包括放宽汽车行业等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大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等。2019年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工,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开外资股比后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引进汽车行业外商独资企业。

在中美贸易摩擦激烈的背景下,也有人对中国汽车行业开放的话题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汽车人》看来,改革开放一方面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并为全球车业提供宝贵的市场和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表达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新的一年,中国将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动能。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努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为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汽车业的全面开放,汽车业竞争的尺度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已经成长为最具竞争力、充分市场化的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随着中国汽车资本和中国汽车品牌走向海外,中国汽车产品的关税水平和对汽车产业投资的限制,势必将开放到与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无论中国汽车产业是否完全具备了与外资车企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的实力,全面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

日前的大众年会上,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众正在考虑调整在华合资企业的股比,最晚将在今年下半年做出决定,这一重磅消息为大众在中国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想像空间。

放宽股比限制将会减弱合资企业对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输血功能,引进汽车行业外商独资企业或将导致汽车市场面临重新洗牌,但硬币的另一面,淘汰一些不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及车企,也能促使企业突出品质的力量,形成产品品牌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汽车业开始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当下,不断致力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中国车业,正在创造出新业态与新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与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不仅带动汽车产业的升级刺激,也使得整个市场的竞争意识觉醒。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车企重要的转型方向,也是实现销量和利润双增长的新突破点。

随时代进化的技术与市场的实力,决定着谁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胜出。无论如何,国内外车企的较量才真正开始。(文/《汽车人》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