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将中国移出发展中国家名单与中美“脱钩”

汽车人传媒 2020-02-21 16:51:25 作者:黄耀鹏

和移出“发展中国家名单”一样,美国要的是听话的贸易伙伴,而不是失去购买力的伙伴。因此,中美在各种规则框架下的较量,将延续下去,惟独不会一拍两散。

文/《汽车人》黄耀鹏

2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联邦纪事”网站上发布公告,宣布取消25个经济体的WTO“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其中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等。

有点奇怪的是,USTR已经做出了决定,但将其挂在美政府的官方媒体上,则在一周之后。消息传来,国内舆论大哗。不少人认为,这是疫情期间美国趁人之危而采取的不义行动。我国发展中国家地位丧失,将导致遭遇不利于自己的贸易规则。相同的是,几乎没有任何人给出一个像样的解决办法,可能因为这不构成严重后果。

 

三个误区

这里面存在诸多需要澄清的问题,但也有认知精准之处。

澄清点之一: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美国取消的是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而无法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并非由美国认定,自然也不能由美国取消。

WTO没有对什么是“发展中国家”有明确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认定是依靠自行宣布,但需要别国认同,即后者可以决定是否给予优惠。

“优惠”林林总总,大致可分为关税、“双反”政策、非关税壁垒、海关估价、知识产权、磋商程序等方面。代价是受惠方开放市场、国企私有化和政府采购不得采取歧视政策。因此,这是一种政策交易,而非单方面的让利。

澄清点之二:这是美国作为WTO成员国的合法权利。

美国可以质疑任何国家自称发展中国家,从而自行决定是否给予优惠,这是WTO赋予成员国的权利。中国拥有同样的权利。

USTR本次调整依据标准有三条:人均GNI(人均国民总收入)12375美元、世界贸易份额0.5%、其他因素(OECD、EU、G20成员国等)。一个WTO成员国,符合上述任何一条标准,就可能被移出名单。印度就因是G20成员国,以区区1750美元的GNI(2018年度数据)被剔除。

澄清点之三:中国的贸易没有因此事直接受损。

最大的原因,是USTR已经22年没有修改过名单了,而上一次1998年公布名单的时候,中国尚未成为WTO成员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名单并未修改,而中国一直戴着“非市场经济国家”标签,所以在“双反”调查中,从未享受过名单内的优惠待遇。这一次受到影响较大的国家实际上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而韩国、新加坡,此前已自我放弃“发展中国家”标签。

在中美签订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之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美国确实正在发起若干次针对中国的贸易限制行动。譬如酝酿中的通用电气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禁售一案(中国商飞919型客机惟一拟用发动机),甚至可能包含霍尼韦尔生产的航电设备;暂缓对华为第4次禁运(在申请名单之内)的同时,试图限制台积电代工华为芯片;试图限制荷兰阿斯麦(ASML)向中国出售光刻机。

至于舆论和法律层面上采取的行动,不胜枚举。美国正在谋求延缓中国贸易发展、限制中国产业升级,乃至采取了除战争以外的所有手段,牵制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敌人”和“战略竞争对手”之间的分野。

但是不包括这一次。

 

美国正在动摇WTO基础

自从2018年9月特朗普在北达科他州一次筹款集会上宣布“美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这个词汇就被玩坏了。虽然它从没有被严格定义,但“美国也是”这种话,明显违背人们的基本认知,也喻示着美国要对WTO框架的共识再次动刀。

美国正在违背建立WTO时的精神,即不同发展程度的成员国之间、承担义务和适用规则之间,必须有所区别。美国试图代之以“公平互惠”概念,这反映了过去20年间,美国的贸易和投资优势已经大幅滑落。当初能占到便宜的规则,如今达不到同样目的。符合WTO规则的限制手段即将出尽的时候,美国很可能将亲手毁了WTO。事实上,美国正在这么做。

 

中美无法脱钩

美国一再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限制对中国的科技产品出口,产生的后果是,逐步沦为对方的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供应国,这是美国一直首鼠两端的原因。

而美国同样踌躇的,正是所谓的“中美脱钩”。至少对于美国汽车企业来说,尚未找到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赚钱的钥匙。

通用汽车最近宣布了退出中美以外的市场,这并不令人意外,而是玛丽·芭拉2014年就任CEO之后的既定战略实施。

之所以现在就必须走这一步,原因很简单:通用在别的国家的销量已经很难抵得上其当地运营支出。2019年Q3财季,通用在北美销售86.3万辆,中国销售68.9万辆,南美13国销售17.5万辆,全球其他地区销售13.8万辆,其中欧洲卖了1492辆。可以认为,欧洲市场已将通用逐出。

2015年起,通用陆续放弃俄罗斯、印度、南非、韩国、澳洲、东南亚市场,但保留了在韩国的研发机构,而不必要的车型研发也被统统砍掉。

在全球经济动荡期,虽然美系汽车品牌在中国表现得比市场整体更弱一些,但中美市场是“惟二”的稳定器,没有别的选择。

通用已经事实上变成区域品牌,而非全球品牌。通用当然保留了重新扩张的希望,那就是电动化和Cruise的自动驾驶技术。这两者都需要大量投资,通用收缩可以理解,但是这两者的未来,仍首先在于中美市场。

不光是车企,所有美国高科技公司、消费品牌公司,即便最大的客户不是中国市场,“最具成长性”的桂冠也往往属于后者,更不要提美国资本的目标。中国之所以对美国资本投向来说排名靠后,系中美贸易投资谈判中,中国对美资直接进入一直没有松口,而非因为美资对中国不感兴趣。

这也是华为一再获得某种程度禁运豁免的原因。在这种形势下,奢谈“脱钩”,不啻于作法自毙。和移出“发展中国家名单”一样,美国要的是听话的贸易小伙伴,而不是失去购买力的伙伴。只是中国的体量和能量,特别不容易就范罢了。因此,中美在各种规则框架下的较量,将延续下去,惟独不会一拍两散。(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