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价跌九成仍未见底,矿企紧张,车企冷静,一场周期轮回正悄然重塑新能源产业链。
文 / 张恒
碳酸锂价格连续五个季度下行,屡次跌破市场预期底部。
5月23日,上海钢联数据,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报6.33万元/吨;期货主力合约(2507)收于6.09万元/吨,当日下跌1.65%。这已是碳酸锂价格连续第八周下跌。值得注意的是,上周三(5月21日)碳酸锂期货价格一度跌至6.03万元/吨,逼近了6万元/吨的行业盈亏线。
锂价从未真正“消停”过。2023年年底,碳酸锂价格跌向10万元/吨的整数关口时,市场就有声音认为已接近底部。然而,此后跌势持续至今,历经了近6个季度。特别是自今年4月以来,呈现加速探底态势,价格几乎每周都在刷新挂牌以来的新低。
近十年,碳酸锂历经了两轮近乎疯狂的行情。第一轮从2015年至2019年,其价格从4.2万元/吨飙升至18万元/吨,又回落至4.8万元/吨。2020年起,第二轮波动开始,2022年价格一度逼近60万元/吨高点,如今却跌至6万元/吨左右,跌幅90%,可谓“脚踝斩”。
成本倒挂,供需失衡
碳酸锂的主要原料包括锂矿和盐湖卤水,其中电池级碳酸锂广泛用于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产业链下游连接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
随着提炼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如今6万-7万元/吨被业内视作锂盐企业的盈亏线。一旦碳酸锂价格跌破6万元/吨,那么全行业将出现大面积亏损。
实际上,碳酸锂价格的跌幅往往比矿物原材料价格的跌幅更大,这导致了成本倒挂现象。根据某锂矿公司的数据,当前的市场报价已跌破外采矿和部分高成本自有矿的提锂成本。
“目前锂盐厂商利润被大幅压缩,尤其中小型企业面临减产或停产压力。”有业内人士公开表示:“如果价格继续维持在底部震荡区间,一部分产能或被迫退出,市场将向成本控制更强的头部企业集中。”
价格走弱,根源仍在供需结构。上海钢联分析师认为,本轮下跌的直接原因在于供应端持续扩张,而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从供给的角度,2025年仍是扩产高峰年。今年一季度,非洲Goulamina、津巴布韦卡玛蒂维、国内大红柳滩和阿根廷盐湖等项目纷纷推进投产。此外,还有一批复产的项目,如枧下窝复产、Finniss重启等项目,整体产能快速释放。
相较之下,下游需求则受到了多重因素的抑制。一方面,前期大量库存积压使得采购节奏放缓;另一方面,中美关税调整等宏观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决策。虽然储能增长迅速,但目前规模仍不足以消化碳酸锂的新增供应。
价格底部尚未探明
随着碳酸锂持续下行,成本支撑亦开始松动。5月20日,6%品位锂辉石精矿CIF均价为655美元/吨,环比下跌50美元。矿端价格松动反向压制了碳酸锂成本线,令整体价格下行压力加剧。
当前,库存仍处高位。截至目前,碳酸锂总库存达12.29万吨,且尚无盐厂检修迹象。在矿价尚未企稳、产能仍在释放、需求恢复无显著迹象的情况下,价格短期内大概率维持低位震荡,甚至可能进一步探底。
价格下行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锂企盈利能力的明显分化。2024年,包括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在内的多家头部锂企出现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而盐湖提锂的相关企业如盐湖股份则相对好一些。
对于后市走势,机构预测,由于2025至2026年供应端仍将保持宽松,除非出现重大矿山关停,碳酸锂价格大概率在5万-8万元区间内波动。
新能源车“红利消失”
从理论上看,锂价的暴跌本应显著降低电池成本,利好新能源车企。但实际上,这种成本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利润空间,反而成为新一轮“价格战”的筹码。
原因在于当前整车厂面临的,不再是成本控制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销量竞争。尤其是自2024年以来,新能源车企普遍陷入价格战泥潭。锂价的下行,被头部车企视为打价格战的新弹药,而非利润释放。头部的车企集团则通过提前锁价、长期订单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对中小车企造成更大压力。
“锂越便宜,越打得凶”,有车企人士坦言,如此一来,只能依靠加快新品包括换代产品的投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价格战带来的影响。这也意味着,锂价下跌不再是车企的“普惠红利”,而成为头部玩家的“竞争杠杆”。
而在市场中游,宁德时代一家独大,控制着上下游话语权。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宁德时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85%,达到139.6亿元。动力电池行业第二的比亚迪同样不俗,同期归母净利润达91.5亿元。这样的业绩让国内其他车企望尘莫及。
然而,上游锂矿企业却在亏损边缘挣扎,凸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利润分配的不平衡。拥有技术优势和定价权的电池巨头攫取了大部分利润,而车企与锂价的关联正逐渐减弱。
监管加速“去锂化”趋势
锂价暴跌背后,还有一个被市场低估的影响:监管倒逼加速“去锂化”路径。
根据工信部新国标,从2026年7月起,动力电池必须满足“不起火、不爆炸”的硬性要求。为此,车企与电池厂商也都在探索解决方案,不少企业开始布局安全性更高的钠离子电池。而固态电池虽然被寄予厚望,但其商业化量产预计要到2030年才能实现。
在新国标实施前,为满足“不起火”要求,行业正转向“少用锂、更加安全”的技术路线。
钠离子电池原本在锂价高涨时被视为“过渡方案”,如今则变成了政策与技术的重点。业内甚至有调侃,“钠电不是因为锂贵才火,而是因为锂太便宜才必须火”——因为只有技术路线足够分化,龙头企业才能重建技术壁垒,避免陷入锂电池同质化低价竞争的泥潭。
长期以来,“续航焦虑”引导产业一味追求能量密度,而这往往以大量锂材料投入为代价。如今,在新国标“电池不起火”的强压下,产业开始从极限性能转向综合安全、成本与适配性权衡的路线,利于磷酸铁锂、钠离子、电池结构创新等多元路线。
产能过剩、需求未起、价格倒挂等多因素使得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仍看不见反弹的希望。这也印证了矿业的一句老话,“锂价涨在情绪,跌在逻辑”。眼下,正是处在由逻辑主导的周期。【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