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汽车业能否搭上“中特估”行情的列车?

作者:
张恒
时间:
2023-05-14 16:37:00

 

头部国有车企上市公司同时具备低估值、高派息以及支持国家战略目标这三大“中特估”行情的特点。随着央企国企改革行情在股市持续发酵,有理由相信,汽车业也会迎来一波市值向上的行情。

 

文 /《汽车人》张恒

 

进入5月,“中特估”概念持续走强,成为A股的热门主题。由于低估值和高股息率的特点,内外资对“中特估”的投资价值逐步形成了共识。

 

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了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一词。这表明监管层将更为重视央企国企的市值表现,尤其是能够支持国家战略目标的企业。

 

机构认为,“中特估”将会是2023年中国股市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今年以来,中石油涨幅近50%,中铁集团涨超40%,中国移动H股涨超30%。此外,国有能源和矿业公司受大宗商品热潮提振,国有建筑类公司受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集中发力上涨。

 

 

实际上,在A股具有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达上千家,而投资者押注的主要逻辑就是估值低而股息率高的公司。这其实也是市场的选择,在国债和理财产品收益率日渐走低的今天, “中特估”这种类似债券的高股息资产就是主要获得了这些资金的青睐。

 

一直以来,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就是努力提高业绩和盈利能力,并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的派息分红回馈股东。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年-2022年)收官后,国企的盈利能力和分红力度有目共睹。

 

2022年报显示,中远海控股息率达13.51%,宇通客车股息率达13.32%,中国神华过去三年(2020年-2022年)股息率分别为10.05%、11.28%、9.23%。据统计,共有120家上市公司近三年的股息率超过3%,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具有国企背景。

 

 

以这个角度来看,之前一直占据舞台中央的高科技领域却是另一番景象。2022年以来,部分高科技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半导体等行业,已经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过剩,但产能利用率向下的现象。通用汽车高管近期表示,中国汽车业总产能利用率在50%左右。

 

换句话说,高科技领域的产能过剩,直接导致行业利润下滑。而传统领域包括制造业上游,如金融、石油、建筑、煤炭、造船等,历经了多年去产能以及市场淘汰,如今的产能利用率与资产投资是同向变动的。

 

无独有偶,在“中特估”热火朝天之时,近日,A股汽车产业全面爆发,产业上下游和各种相关的汽车技术概念全面上涨。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汽车业是否也能搭上“中特估”的列车?

 

 

对此,《汽车人》持乐观的态度。

 

首先,2023年开启的这次“中特估”行情和2014年的国企行情非常像。当时,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为代表,A股市场开启了一轮浩浩荡荡的国有资产上涨行情。其中,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车企,就充分受益于此次国企行情,市值大幅增长。当时,上汽集团市值攀升了约8倍,长安汽车市值上涨约10倍,广汽集团2013年到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超过了10倍。

 

虽然当前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但头部国有车企,尤其是自主品牌仍然增速强劲,这些车企当然有望再次受益。

 

 

其次,数据显示,“中特估”概念股获北向资金增持。今年一季度,阿布达比投资局、科威特政府投资局、美林国际等资管巨头便对“中特估”进行了提前布局。同样,近几周北向资金对汽车板块的提前布局也是实实在在的。自4月份以来,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59只汽车行业个股,总金额超71亿元。

 

作为一如既往的“聪明资金”,北向资金既增持了国企改革概念,也增持了汽车业,如果未来两者发生“共振”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再次,除了低估值和高股息之外,“中特估”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支持国家战略目标。从这一点来看,新能源车没有理由被排除在外。而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的车企也是有的,如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中国重汽等企业。

 

长安汽车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20%,每10股派2.36元;广汽集团2022年中期和年末两次分红,合计每10股派2.4元,派现金额25.16亿元,占净利润比例为31.2%;中国重汽2022年每10股派发0.82元,派现金额9585.76万元,占净利润比例高达44.8%;上汽集团2022年度每10股派3.37元,派现金额38.74亿元,占净利润比例为24.04%,这是该公司上市以来第23次分红。

 

 

由此可见,头部的国有车企上市公司同时具备低估值、高派息以及支持国家战略目标这三大“中特估”行情的特点。随着央企国企改革行情在股市持续发酵,有理由相信,汽车业也会迎来一波市值向上的行情。【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