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石破茂访美,促日企对美增投长期化

作者:
齐策仁
时间:
2025-02-10 08:20:25

 

扩大在美国的投资,已经成为日本车企的共识:既迎合美国政策导向,也减少了因中美摩擦而导致的产业链波动影响。

 

文 /《汽车人》齐策仁

 

2月6日-8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对美国进行工作访问。

 

日本当选首相首访对象选择美国,看上去是一种常例,唯一的例外是安倍2006年当选后选择先访华。

 

石破茂在去年10月当选后,试图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如果立即访美,与退选后的拜登会谈,他认为意义不大。而访华这事一直没进展。石破茂期望效仿安倍,在困难局面下与川普建立稳固的私人关系。

 

承诺投资换取美方好感

 

这个“困难”首先是关于领导人个人之间的,即石破茂与川普没有交情,石破茂不是那种幽默开朗,有能力迅速打开个人交往局面的性格。川普当选后,石破茂甚至需要安倍的遗孀访美传话。

 

同时,“困难”也在于美日关系如何走的问题。很明显,川普对战略问题的关心,远不如眼前能抓住的经济利益,所以他说关税是“美妙”的字眼。

 

美国去年对日本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逆差,日本很担心不能迅速就任美国的模范盟友。既然加拿大、墨西哥都吃瘪了,一众欧盟国家也未获得川普召见,那么日本就需要拿出像样的见面礼,避免川普将关税大棒砸向自己。

 

 

双方会谈只有40分钟,扣掉翻译和客套时间后,只限于申明立场和交换条件。在谈及投资而非收购美国钢铁、大量购买美国天然气等川普爱听的话之后,石破茂还表示,丰田CEO(佐藤恒治)告诉他,丰田计划增加在美国的投资。丰田持有少量股份的轻型商用车品牌五十铃,也计划在美国投资建厂并创造就业机会。

 

与丰田在美国保有巨量重资产、不断追加投资相比,五十铃在美国市场没有存在感,既没有工厂,也没有任何产品进入轻型商用车销量榜单。

 

中美投资逻辑产生变化

 

从2020年到2024年,随着本田、日产在华销量减少,现在丰田、本田、日产、斯巴鲁、三菱的第一大单一市场都是美国市场。

 

这一新局面让多数日企从中美“双核心”市场战略,转变为单核心,将美国市场视为唯一的战略增长极。2024年,日系品牌在美国总销量是588万辆左右。当然,丰田除外,丰田仍然坚持在中美两国同时加大投资。

 

 

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变化,和现实的销量走势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取决于销量。企业从自身能力(技术禀赋、资本、品牌声望)出发,结合市场趋势的判断,才能决定,在目标市场要投入什么性质的资产。

 

丰田在美国的投资方式只属于它自己,其他日本品牌无法效仿。原因是丰田在美国拥有233万销量(2024年数据,包括雷克萨斯),仅次于通用汽车(268.9万辆)。5年来的美国市场上,丰田偶尔处于第一的位置,多数时间处于第二的位置,但和通用汽车总是相差很少。

 

规模本身让丰田对美国持续投资成为理所当然,并不因为日本政府要向美国示好而加大力度。石破茂倒有为了规避贸易摩擦而拿丰田投资凑数的嫌疑。

 

 

其反面就是五十铃。这个品牌在美国没有存在感,它的本钱少,不会因为政治原因而贸然投资。美国市场的劳动力成本高,UAW(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去年日本汽车销量下跌了7.5%,比例为历年最多,几个主流品牌都因为市场需求疲软和负面事件而遭遇销售逆风,只有本田和铃木逆势增长。

 

这种情况下,五十铃必须要寻找新的市场分担主体市场的经营风险。虽然日本按惯例未将五十铃产品看做乘用车,但五十铃认为自己擅长设计生产皮卡,可能在美国能打开销路。因为美国赚大钱的皮卡都是豪华大型产品,大家对中低价位的皮卡缺乏重视,五十铃打的恐怕还是差异性的牌。

 

五十铃的投资,可能仍从KD模式开始。当然这是个猜想,无论怎么投,和丰田比起来,都属于小打小闹。

 

丰田的中美投资仍有偏重

 

2024年12月,丰田宣布向美国肯塔基州的乔治敦生产基地追加投资9.22亿美元,用于新建一个环保喷涂车间。

 

很难想象,一个喷涂车间无论多么先进和环保,花上67亿人民币未免过于夸张了。但考虑到丰田在2023年为一款全尺寸电动SUV在美国生产就投资13亿美元(这笔投资因为美国市场和政策对电动的态度而推迟),乔治敦生产基地的新项目对于丰田而言,并不算重磅投资。

 

截至2024年底,丰田在乔治敦已经投资超过110亿美元。乔治敦“工厂群”雇佣了上万名员工,是丰田全球规模最大的产能基地。

 

 

真正对丰田有战略意义的投资,同时出现在2025年2月5日。丰田宣布与上海达成协议,在上海金山建立雷克萨斯独资工厂,拟于2027年投产。同一天,丰田发布第三季度财报(2024.10~2024.12),并宣布丰田在美国最大的新能源项目——北美电池工厂(TBMNC)完成产线调试,准备在4月份开始为北美电气化车辆供应电池。

 

该投资超过140亿美元,最多将雇佣5000人左右,设计产能30GWh。至此,丰田在美国拥有了第11座生产设施,其中包含4处整车厂、6处零部件工厂(动力总成、电池)和一处研发中心。

 

 

即便算上雷克萨斯上海项目,丰田在中国的投资体量也无法和美国相比。一方面,因为两者的销量差异(丰田在中国去年销量177万辆),鉴于中美两国的市场规模比5:3(不考虑出口),丰田在两个市场的市场份额不同,影响力也不同;另一方面,丰田自认为在北美经营的竞争力更有保障。

 

2024年,丰田在美国市场的电气化车型(包含HEV)销量增长53%,首次突破100万辆,其中杀疯了的是HEV车型。丰田HEV占据美国市场的46.4%,其统治力很像特斯拉在美国的地位(49%)。只不过从市占率角度,前者节节上升,后者呈现缓慢下降的局面。这显然增添了丰田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HEV的业绩,是在新能源(EV、PHEV)补贴存续的基础上获得的。而川普政府在今年1月份取消7500美元新能源补贴之后,必然削弱EV、PHEV的竞争力。消费者对于节能和可靠性的诉求不会改变,两者合力的结果,是HEV需求会继续增加。2025年,丰田在美国HEV上的统治力将继续攀升。

 

 

2024年12月,本田、现代-起亚的EV和PHEV单月增速都异乎寻常(均超过80%)。当时消费者已经预判到,川普上台后将取消新能源补贴,因此购买力提前释放。

 

2024年全年,日系品牌,包括本田、日产、斯巴鲁、马自达都在美国取得了连续增长,其中马自达和斯巴鲁都创了新高。日产在中国面临复杂局面的小型EV,在美国增长迅速。

 

因此,扩大在美国的投资,已经成为日本车企的共识。只不过因为丰田的庞大体量惯性,投资规模来得更大更持续而已。

 

 

和日本政府一样,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日企也需要平衡两个市场的关系。强化对美投资,既迎合美国政策导向,也减少了因中美摩擦而导致的产业链波动影响。新增整车产能固然引人瞩目,更需要注意的是,日企正在谋求缩短在美国的供应链,即美国的整车厂更多依赖本土供应。这是日系对美投资增加的主要承接对象。

 

为此,日系品牌也准备付出潜在代价,包括川普政府的政策反复性、美国居于劣势的生产成本(尤其是电池生产依赖的供应链),以及对日本相应生产环节的虹吸效应。

 

石破茂本次承诺的对美国汽车产业投资,是日本在中美复杂竞争局面下的战略选择。缓和日美贸易矛盾着眼于短期,“投资换安全”则看重中期效应,而产业投资必须看到10年之后的长期。这样看来,日企对自己在美国市场长期表现看好,才是增投的逻辑基础。【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