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甫的郑州日产情结,这一次又将因这份中期事业计划,推到一个更高的情感地带。
近期,郑州日产中期事业计划发布,计划在未来三年(2015年-2017年),面向市场推出五款新车型。包括东风风度品牌的三款城市跨界型SUV、MPV和CDV,以及NISSAN品牌的全新皮卡和全新SUV产品,最终实现2016年20万台的销量,完成年均超过20%的增长率。
对于郑州日产而言,这是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规划。
纵观近年的销量表现——2010年,销量突破10万台;2011年销量11.6万台;2012年销量10万台;2013年销量11.8万台……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体量就在10万台左右的小企业,尽管其在细分市场还是有着不错的利润收获。
“没有产品。”这是业界乃至郑州日产内部都有的共识。至今,都还有内部人员疑惑:为何当年要把途乐这款进口车从郑州日产剥离,这本是一款销量与利润均不错的越野车型。当然,也有消息传出,途乐一旦实现国产,还将重新放入郑州日产。
无论如何,从1999年成立,郑州日产一直带着镣铐跳舞。作为郑州日产的掌舵者,郭振甫并没有因为2007年产权结构的厘清而舒缓一口气。3年时间,如何让郑州日产的规模扩大整整一倍?在企业内部,有人说,20万台的目标,就是悬在郭振甫头上的一把剑。至少,2014年的销量,已经计划要突破14万台。
这将是郑州日产前所未有的一次销量冲刺。这一次的压力,虽和此前企业的生存危机不尽相同,但却关乎到未来的命运。
日产新产品的导入计划,据说已经敲定。熟悉日产的人,应该会从近期的人事调整中能够看出端倪。东风有限(郑州日产母公司)新总裁关润,对于日产在轻型商用车领域的发展,明显有着极大的关注。还有一坊间消息,在志贺俊之卸任日产全球COO一职之后,日产全球执行副总裁兼执行委员会成员安迪·帕默尔实际更多负责产品规划,而他对于轻型商用车的中国发展,有着更多的想法。这也意味着,从安迪·帕默尔到关润,郑州日产将迎来从全球到中国的高层支持。
做大规模的迹象,在东风层面,也早有所显示。
2011年,随着东风集团自主资源的整合,郑州日产被明确为东风风神和东风小康两个主战场之外的辅战场。郭振甫当年为求生而争取到的双品牌战略,不仅获得了日产技术平台支持,更在东风集团有了明确的身份与定位。
据悉,为加速东风风度品牌的战略实施,郑州日产新的研发中心将在2015年底建成,未来每年将向市场推出不少于一款东风风度新车型。至于生产能力,郭振甫表示,将依托郑州基地18万台改造和东风大自主乘用车资源统筹实现。
“所谓登高望远,有时候登高了未必能望远,这是角度的问题;如果角度不合适,那就是时间问题,实践会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这是当年,在面对业界追问郑州日产20年波折之路时,郭的一番原话。
某种程度,现在,应该是比较合适地度过了郭振甫所言的“时间问题”。但是,相比于产品、产能等硬件,人情世故要比商业规律,要棘手很多。
地处河南中原,郭振甫首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圈子。熟悉郭的人知道,他性格坚韧,但同时又有一颗柔软的心。人情与制度,事实上,这是中国管理者们面临的一个通病。
然而,从10万台到20万台的翻倍计划,这不仅仅是需要一腔热血,更需要创新的思维与快速的应变能力。比如,主力产品CDV NV200,在满足原有客户更高乘用化需求的同时,弱国要拓展作为家庭乘用车或者是家庭第二辆车的用户群体,用户群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和年轻化。老思维显然已经无法切入这一细分
中期事业计划的实现,必须是郭振甫当下的重之中重。启用年轻干部——这成为其决心彰显的重要论证。这对于一个重情重义的中国教育背景的管理者而言,意义重大。
郑州这个城市,究竟适不适合发展工业?当初的这个疑惑已经不存在了。现在所需要的,是一只能够面对未来的队伍。毕竟,郑州日产的产品,是面向未来成长的市场。谁能把握未来,谁就是最后的赢家。【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