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人物

付强 做自己 的信徒

作者:
陈瑶
时间:
2015-10-17 16:11:03

百度上,关于付强的新闻,止于11月18日。距离其在微博上正式宣布卸任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营销事业部执行副总监的时间,仅18天。  企业的人事变动,如同一支兴奋剂,引发短暂的喧嚣之后,舆论很快归于平静。正如企业用以回应的官方话语如出一辙,“这不过是正常的人员变动”。  “正常”的背后,通常都会隐含着某种真相,更准确点说,应该是某种变化。只因一些“胶着”的现象存在,才会促成变化的必然。  这位实现斯柯达品牌在中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茁壮成长”的主导者,为何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离开?媒体都铆足了劲,要挖出所谓的“内幕”,无论是“内部清洗说”还是“斯柯达收权说”,其实都没有接近事件的本质。  即使外界看来,付强离去的时机太过突然,但抛却外在因素,就本人而言,“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注定其不会长久扎根在某处。当成功带领斯柯达在中国顺利步入第二阶段的时候,此时的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当然,并非特指付强,而是 “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自发性的内心诉求。  45岁的成功男人,下一站将会是哪里?  有人说,付强将重回奥迪,也有人说,付强将就职沃尔沃,更有传言者说,付强要去奇瑞??种种猜测,遍布坊间。虽然沉默不语,但这位营销人才的曝光度,已不是他自己能够控制的。不用多言的“付氏标签”是:2010年前三季度的销售中,完成了133568辆的销售目标,并在9月份完成新车销售2万辆,总量已经达到上海大众总销量的五分之一。  就在传言止于汽车圈时,《汽车人》独家获悉,付强或将离开这个他深耕22年的圈子。换言之,他的新开始,将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在中国汽车工业爆发式增长的大好背景下,放弃“汽车人”的光环,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一种纯粹的追求与独特的人格支撑。  也许会有许多磨难,甚至不排除失败的可能,但是,未来,谁又能说得清呢?如果不想重复在既定轨道前行的生涯,那就必须转身。对于很多职业经理人而言,能够提前看到1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斯柯达在中国,已经翻过了最为沉重的一页。现状,之于大众中国、之于上海大众、之于斯柯达、之于付强,都必须进一步改变。  斗士的战场    热衷于在没有路的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当路宽了,走的人多了,另一块等待挖掘的拓荒地,又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有些人,天生就是这样的“不安分”。  付强的风格,正在于此。22年的汽车生涯,划出了他的特质,甚至可以归于学者李褒曼所推崇的一种风格——“角斗士”。即拥有强大的信仰与价值观,为之奋斗不已。不光有雄心与豪情,更重要的是用切实可行的战术和手段来实现它。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得有一个挑战性足够的平台。于付强而言,一旦拓疆的挑战失去,或许一切将索然无味。  对比付强早年的奥迪生涯,与现在的斯柯达履历,二者有着高度的契合。  1999年,在一汽集团有10年工作经验的付强,以“一汽-大众市场部部长”的身份,调任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奥迪品牌的推广营销。彼时,奥迪品牌刚刚引入中国,而部门也仅有付强一人。  5年后,奥迪从开始国产,到成为中国高档轿车的领头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出色的营销团队、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忠诚的客户群体??先行优势从那时一直延续到现在,至今未被“眼红”的竞争对手所超越。  当奥迪品牌的“中国骨架”完全成形之时,付强选择了离开。于2006年5月,加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任斯柯达事业部部长,主要负责斯柯达品牌营销。  与奥迪类似,这同样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但更有难度的是,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个起源于捷克的百年老品牌,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大量出口到中国市场,更多用于当时的出租车??斯柯达品牌在那时的中国留下了“低端”的印象。  也就是说,付强所在的营销团队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两大消费群体,一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斯柯达有所认知的群体,一是2005年斯柯达品牌落户中国之后才对斯柯达品牌有所知晓的用户。  相比于将一个全新品牌做强做大,斯柯达的任务更为艰巨。彼时的付强,很形象地做出这样一个比喻:“一开始我们做斯柯达品牌的时候,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看似一张白纸,但实际上这张纸并不是太白。对于前者我们需要把这个纸洗白,至于后者,我们需要在上面重新作画。”  3年后,斯柯达品牌在中国从一个基本未被认知的状态到今天逐渐被大家认可,中国甚至成为斯柯达全球最好的市场。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斯柯达总部的预想。  “付强很适合做这种新品牌创事业、‘打江山’的工作。”在刚刚进入上海大众斯柯达的时候,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但更为准确地来讲,他更适合的,是站在风口浪尖,一次次超越自己,他是一名斗士,当一切归于平静时,他必须寻找更猛的潮头,无论去哪里,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了他的“名片”。  外部“血液”    在这个过程中,付强离职,之所以被某些媒体打上“离奇”的印记,多源于上海大众7.17事件。  在企业原总经理刘坚意外罹难之后,时任上海大众销售公司总经理的张海亮,成为了这家国内最大规模合资汽车企业的新掌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且与上海大众有着多年项目合作的知情人士,这样告诉《汽车人》:“在我的从业经验中,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一个企业会因为一个人的存在与不存在,引发一连串的事情。”  消息人士向《汽车人》透露,朴春旭与张海亮应是有着同样价值观的人,从管理思路上,与付强的确有一定差别。“比如,付强倾向于大众在华的多个品牌要有统一的战略,但朴春旭更倾向以上海大众为基础进行战略融合,而不是以大众中国的战略为重点,这就是很大的差异。”  按照媒体观点,付强以“新上汽人”的身份,被边缘化是一种必然。因为张海亮以及付的接任者、原上海大众售后服务部总监朴春旭,同属“老上汽人”,至少在管理思维以及行事风格上,他们更容易达成共识。  但这真的能看做是一场“老上汽人”与“新上汽人”身份之争吗?不然。  通常情况下,当成熟的集团导入一个全新品牌时,外来和尚的确好念经。看看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包括在北汽控股、北京奔驰、华泰汽车均有管理经验的童志远,原英国BP集团高管袁小林,原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沈晖,原福特汽车全球传播经理及福特中国副总裁许国祯??纷纷被吉利挖角。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所清楚的是:这些来自各大企业的高管所组成的经营沃尔沃的强大团队,不仅有着全球国际视野与营销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被吉利自身多年的传统所牵绊。  斯柯达导入中国也是如此,付强成为被选中的统帅。但更为复杂的是,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子品牌,斯柯达在中国,所牵涉的中外方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并不是一般品牌所能比拟的。  一切尚处于筑基阶段时,用大众全球整体战略作为导向,付强的坚持,是明智之道。  正如上述消息人士所言,不仅是斯柯达,所有的合资企业在刚开始的时候,企业中方基本处于弱势地位。因为无论是管理、流程、人才还是研发,都未成形。“这个时候需要从国外导入更多的东西,能够快速实现合资企业前期哺乳的成长过程。当然,还必须要有一个超强执行力和超强判断力的领导者,否则所有的模式都只会流于形式,甚至呆板。”  敏感大背景    没有永远不变的局面。  在接手斯柯达之后,付强在多个场合都公开表示,自己的营销重点,就是“要还原斯柯达的本来面目”。而对于大众以及斯柯达而言,这也是必需的攻坚战。中国这个爆发式增长的庞大市场,对斯柯达品牌的价值含量,尚未有清楚的认知。  从这个角度来讲,付强用5年时间所领导的上海大众斯柯达,基本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任务。随着明锐、晶锐、昊锐3款产品的逐一到位,这个年轻的合资企业基本度过产品单薄的起步阶段,而通过三大产品可感知的交叉验证,消费者对斯柯达品牌的精髓尽管还未有足够的了解,但起码已能够形成基本的认知框架。  离职事件发生之后,回头看斯柯达营销策略的一些变化,其实可窥端倪。而背后胶着的,是大众全球与上海大众、斯柯达全球与上海大众斯柯达等多方力量。  在2009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付强就曾对《汽车人》坦言,当初从斯柯达全球品牌理念“Simple Clever”演化而来的“睿智感悟、恒久魅力”,在中国是否能够高度概括出斯柯达品牌的核心,当时处于企业内部的讨论之中。  既不违背斯柯达品牌的百年主张,又能够用更精准的语言便于中国消费者的理解,上海大众斯柯达开始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希望能有所改变。因为太长、太抽象的句子,的确不便于消费者的理解。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直至付强离去,“睿智感悟、恒久魅力”的说法,依然没有改变。也许,中外双方顾虑的是,即使只是表达方式的更改,也会给市场造成“不稳定”的感觉,毕竟这只是一个刚刚在市场站稳脚跟的新品牌。不过,这是后话了。  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大众总部对斯柯达在集团内部的定位到底是什么?随着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愈发抢眼,这个问题愈发敏感。  “我们不希望有一辆仪表面板比POLO还高级的Fabia。”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丁·文德恩在最近举行的巴黎车展上公开表态,也再次明确,斯柯达必须定位大众品牌之下,做真正的“大众(廉价)”品牌。  虽未正面做出回应,但斯柯达全球董事会主席范安德还是给出了这样一句话:“斯柯达不会致力于生产廉价汽车。”这位原大众中国总裁,对于中国的消费潜力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既然有需求,为何不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中国在斯柯达全球,必然是重要据点。  媒体所提及的“斯柯达收权”,正是源于范安德对上海大众斯柯达事业部外方力量的逐一强化。斯柯达中国成立,上海大众斯柯达直接对其汇报;斯柯达中国区总裁、上海大众斯柯达事业部执行总监和市场总监,均为范安德委派。  “暂不提收权一说,就说一个合资企业怎么才能发展得好?早期确实需要外方的主导,但目前,上海大众的整体管理水平已经走到了一个更高阶段,随着中国市场的越发成熟,应该强调更多的本土化,合资双方都应该在这方面共同投入,而不是说中国战略完全依附于跨国品牌的全球战略。否则,从长远来看,并不是好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分析师这样说。  他进一步透露,正是由于向斯柯达全球标准靠拢,上海大众斯柯达4S店是继广汽丰田之后,也用“信息化武装到牙齿”的思路来构建渠道,甚至比广丰更上一个层次。比如,当车主到4S店进行维修保养时,保安会用专门配置的扫描枪对车扫码,车主信息与该车的所有记录会迅速传送至4S店各大岗位,并在大厅屏幕显示出“欢迎××车主”的标语。  “在我们的实际走访过程中,会发现4S店的保安并没在岗,或者在玩游戏。因为斯柯达在中国的规模还未形成,分摊到各个店面的客户量就不多,这会导致保安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当然,可能也有客观条件限制,夏天太热,保安亭没法呆人。”这位分析师说。  无论如何,一个轻量级的选手,如果非要太多的外挂上身,很可能压垮自己。如果标准超前,非要与全球挂钩,遵循外方的要求,将导致经销商渠道建设出现混乱。  其实,全球化战略同样是需要分区域的,根据区域市场的具体情况,合资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土战略,才是根本。  别以为这些与付强毫无关系,这正是其离去的一个重要大背景。  下一站    一场管理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即使按照媒体所说,是大众方面要扩权,上汽其实也可以扩权。”消息人士说。在中国,上汽的气场与强势,众所周知。这个集团,在多年合资合作以及自主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示了自己的实力。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没有合资企业,上汽的自主品牌荣威与名爵,也有不可小觑的市场潜力,这是目前中国运作最为良好的汽车自主品牌。  《汽车人》获悉,目前在中方的主导下,斯柯达内部部门实行升级,比如以前的售后部门,由科级成为部级,而且还新建了很多平台科室,贯通大众与斯柯达两个体系。“以前大众与斯柯达这两个品牌是分开运作,有了这样的平台科室,便于整个斯柯达中国的思路贯穿到上海大众之中。”该人士说。  换个角度,如果没有从起步到维稳的5年磨砺,今天的上海大众斯柯达,是不会让大众总部乃至斯柯达全球瞩目的,也就没有了随后外方对中国市场控制权的渴望。而这5年时间,付强所做的奠基工作,有目共睹,被评为“汗马功劳”,不足为过。  有咨询师告诉《汽车人》,他们为上海大众斯柯达所做的每一份营销报告,在汇报过程中,付强几乎每场必到,会后更是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研究人员沟通。其实,以他这样高级别的管理者,能够如此亲历亲为,比较少见。但借用他一直向自己团队强调的一句话:“我们这个品牌输不起,尽管我们是全球的百年品牌,但斯柯达在中国还年轻,比不得那些基盘很大的成熟品牌,一个很小的错误就是一个很大的概率,甚至还可能丧失所有的机会。”  只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职业经理人。如今的上海大众斯柯达,路越走越宽,于付强而言,当“拓疆者”的工作完成之时,就需要去寻找更大的舞台,犹如当年离开奥迪一样。  需要他的地方,至少在汽车圈很多。业界普遍观点,付强去沃尔沃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能经手一个品牌“从小到大”的营销人才,中国汽车圈鲜有,如付强这般,同时还有高档品牌营销经验、尤其是中国最为成功的高档品牌,更是凤毛麟角。付强之于欲在中国翻身的沃尔沃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紧缺人才。  该消息没有得到付强的确认,沃尔沃方面也予以否认。按照付强的性格,在45岁的年龄,选择跳出熟悉的汽车圈,并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他的下一站,总是会更有难度。  付强的真实,隐藏在微博之中。  尽管取名为“付强汽车微博”,但严格来讲,微博内容与名字并不符合。相比于说教式的理论,他乐于晒晒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没有其他装饰,不让自己被所谓的“高层管理”所束缚,只有一颗随性的平常心。就连《非常勿扰》这档迅速走红的婚姻速配节目,他也能调侃而笑,以致一些媒体惊呼:“付总也看这样的节目?”而即使是从斯柯达离开,他也将好几条笑话在微博上转载分享。  或许是真的要离开这个行当了,付强的微博已经好几天没有动静了。但是,一个将自己的真实展示在公众面前的人,重新亮相的时机应该不会太晚。  乐观如斯。心态坦然。  付强的一切决定,与旁人无关,他的法则应该是:选择合适的平台,做真正的自己。有一天,蓦然回首之时,还能在心里说一句:“我不后悔”,这应是最大幸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