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传媒》记者|卢山
2012年,长安汽车总裁张宝林很忙,因为2012年之于长安汽车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长安品牌150周年华诞之年,也是长安自主真正发力的一年。一年5款自主新车的上市,成为了给长安150周年的最好献礼。
最近一次见到张宝林,是在冬天的一个早晨。在北京房山的长安基地上,张宝林正和众多领导一起,兴致勃勃地参观长安首款B级轿车睿骋和生产睿骋的全新生产线。这是长安汽车目前最先进的自主车生产线。
对于张宝林来说,外界所认为的长安自主是在2012年突然爆发,其实是种误读。因为,为了今天的一切,长安已经努力铺垫了10年。而随着长安“五国九地”研发格局的成型,为长安自主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从惊艳法兰克福车展的逸动开始,消费者可以明显地发现长安自主车型的脱胎换骨。随后的首款SUV车型CS35、首款中高级车睿骋,曾经以微车、小车打天下的长安,如今已经实现了在A、B、SUV多领域的布局。
几乎每个驾乘过睿骋的记者,都会对这款车成熟大气的设计感觉满意。协调的外观、精细的内饰和时尚的1.8T发动机,这个竞争力充沛的组合出现在第一次涉足中高级轿车领域的长安自主,多少让人感到惊讶。
看到来宾吃惊注目的表情,张宝林笑得谦逊但又透出几分得意。因为,这正是长安一直以来坚持“技术为王”所结出的果实。“技术是长安自主安身立命之本。”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用真金白银、时间心血积累起的企业法则。
多年来,长安都将投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创新,仅在“十一五”期间,长安就累积投入了300个亿进行科技创新。在国际公认的汽车研发领域286项关键技术中,长安汽车已经掌握了262项。这在自主品牌之中,是十分罕见的高比例。
持续的投入,才可能会有持续的产出。在“十二五”规划中,长安仍然会有超过300亿投入研发领域。
特别是自长安在意大利、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打通了“五国九地”的跨国际研发平台之后,长安在车型造型、底盘调校、发动机研制、内饰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拥有了可以比肩跨国车企的底蕴。
“2012年是长安自主产品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之年。”作为长安自主一把手的张宝林,十分肯定2012对长安自主的标志性意义。但更重要的,却是从2012年之后,长安即将走上的一条加速度、上档次的发展之路。
根据此前的规划,2015年至2016年,长安将达到产销400万辆的规模,并力争在2020年以前达到600万辆的规模,这其中,将有60%、70%都是自主产品。
“在长安自主研发汽车产品中,将有六成是轿车,四成为微车。也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只局限在经济型轿车,长安也要进入高端轿车市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长安已经制定了每年发布2-3款新车的规划。除了最新的睿骋之外,2013年或许还有一款与其共线生产、配备了更高档的DCT双离合的全尺寸SUV车型。
但想要真正做到长安自主的品牌向上目标,仅仅是有一两款高级别的产品显然是不够的,正如张宝林所说,“自主创新、持续创新”才是真正的向上之路。
这显然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目标。尽管目前长安的经济型轿车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在未来的B级车、C级车市场上,长安是否能够站稳脚跟,现在谁也不能确定。
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即使是像苹果公司这样占据领导地位的企业,在失去创新动力之后也会快速被消费者和投资者抛弃。
如今,2012年已经过去,在刚刚开始的2013年,长安犹如一艘御风而行的大船,刚刚开始乘风破浪,加速前进的旅程。至于未来这艘大船将开往何方,舵手张宝林心中已然清晰。
(作者/卢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