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有时候可能无法“全身而退”。汽车已经成为拼杀最激烈的领域,在经过了合资主导的时代之后,汽车集团已经进入了比拼核心竞争力的阶段,自主则是一个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体现。
在其他集团忙于扩规模的时候,一汽的动作更有启发意义:去年北京车展,一汽集团公布了自主品牌战略;今年的上海车展,一汽又拿出了节能环保发展方向的“蓝途战略”。
“中国一汽50多年的发展实践,造就了‘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的长子性格。”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的这句话能够很好诠释一汽的心态。一汽在合资方面总是很谨慎,在自主方面却十分“激进”,作为“共和国长子”,一汽注定要承担得更多,规划得也要更为长远。
做实自主
在国家层面,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但还远不是汽车强国,如何变强已经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在企业层面也是如此。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4月份,销量排名前10位的汽车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江淮、奇瑞、广汽、华晨和比亚迪,一汽排在第3位。这样的现象一度引起行业的讨论,事实上,各大汽车集团做大的冲动一直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
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汽显得有些“另类”和“迟滞”,面对兼并重组和合资机会,一汽总是十分保守和谨慎,徐建一认为要进行兼并重组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体系能力强不强,能不能管理;第二,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有没有产品给被重组的企业;第三,能否处理好一个体系和文化的融合也很关键。
同时,徐建一认为一汽已经进入到了做实自主的阶段。“自主我们划分为4个阶段是生存、做实、做强、做大,‘十二五’在一汽的定调上是做实的阶段。现在既不是做强,也不是做大。现在把思路捋清了之后,我们坚定不移地往下走,不动摇。”徐建一告诉《汽车人》。
通过深入了解会发现,一汽并没有外界评论的那样有失去“第一”的失落感,相反,能够感受到一汽强烈的自信,这自信源于自主,源于一汽内在的实力。
“隐性”冠军
“若论产销规模,一汽的确不是国内第一;但是若论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一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一汽内部人士仍然有着强烈的自豪感。
徐建一很少讲数字,但是一汽收获的远比数字多。
“一汽现在从体系角度上来讲,这一年多我们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商品开发流程已经基本形成。这个流程从商品的策划到技术评审、方案评审、工艺论证再到造型的冻结,一直到生产准备到营销服务,现在这个体系正在运行。”徐建一对这一年多来一汽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十分满意,这个体系的建立将为一汽今后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在各大集团都十分重视的乘用车领域,徐建一更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在今后,这将是各大集团较量的关键部分。“对重要的市场就要出重兵,花大力气。”徐建一在乘用车研发方面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现在,按照一汽集团高层提出的自主战略规划,到2012年,一汽旗下所有自主品牌的整车,要全面装配自主发动机;到2015年,诸如双涡轮增压和缸内燃油直喷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都要应用在一汽自主品牌的新产品上。这样程度的自主是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随着一汽自主体系的逐步成熟,销量也会随之而来。
仍存压力
徐建一也并不是没有烦恼,摆在他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他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来自国内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全球竞争。
现在中国的汽车业基本上达到了充分竞争的程度,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都进入到了中国,不仅如此,跨国品牌的国产化率越来越高,关键零部件也已经落地在中国本土生产;同时,越来越多的首发车出现在中国市场;甚至越来越多企业的研发中心也都建在了中国。
“自主是企业立身之本,没有自主企业将不存在,创新是企业进步之魂。”徐建一认为一汽只有自主这一条出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就一汽本身来说,调整刚刚进入中期,目前一汽正在进行产权结构调整,“产权结构调整是我们应该做的,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实现整体上市将是徐建一的重要工作之一,而理顺一汽的产权结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同时,徐建一还在积极推进一汽的产品结构调整,据了解,产品结构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最近一汽轿车已经有了动作,5月18日上市的2011款奔腾B70就开始全面应用包括发动机在内的自主技术,同时,车标也调整为一汽“鹰”标。轿车几个子品牌的定位也进一步明晰,这为今后一汽轿车和业务的增长提供了平台基础。类似的工作也在解放卡车和客车之间展开。大力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自主影响力,是徐建一最想做的事。
现在,徐建一的案头又展开了一条“蓝途”,如何利用好这个途径,实现一汽技术实力和市场间的转换,是他新的工作内容。
(作者/安丽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