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人主导的汽车行业中,33岁做到一家集汽车物流与营销为一体的企业副总裁位置,李海燕的成功,同她的漂亮一样引人注目。
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性格爽直,这个自称为不折不扣的东北人,浑身散发着岁月与经历洗练后的智慧与自信。现代、简约的会议室中,她侃侃而谈,语速快得似乎不假思索,但绝对是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今年6月底,在2009年度中国汽车经销商50强的排名中,李海燕所在的长久汽车位居第18位。这让一直在汽车流通行业中沉默前行的长久汽车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她所供职11年之久的长久集团中,长久汽车远远不如长久物流有名。尽管已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物流民营企业,但在汽车流通领域,长久还属于后起之秀。
很早就涉足汽车营销业务,但真正进行规模化运营,长久不过3年时间。无论规模还是利润,距离庞大、广汇这些流通巨头有相当大的差距,但这不代表不具备强者的潜力。
据李海燕透露,进入中国汽车流通业前10强,不过是长久汽车较为保守的规划。从集团长远发展来看,长久目标是做中国汽车行业最优秀的综合服务商。“是最优秀,不是最大。” 她向《汽车人》强调,而所谓“最优秀”,就是要在规模、收入、利润、品牌力等各方面被充分认可。
一个民企何来如此魄力?在人们眼中,民企总是被打上战略模糊与野蛮成长的烙印,而浮躁浅薄、急功近利诸如此类的词汇,也与民营企业家难脱干系。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的确有很多民营企业满足于小富既安,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灰飞烟灭。 于长久而言,成为民企成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本,是它更为宏大的愿景。而褪去纯粹的商人气息,向现代企业转型,已成为民企做强的不二选择,但目前也仅处于尝试阶段。
在李海燕看来,长久已经脱离了纯粹的“商人”色彩,甚至在某些管理方式上已接近一些外资企业。
长久谋“长久”
大型汽贸集团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格局。如某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总裁所言:“现在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更是快鱼吃慢鱼。”
大幕已经开启,好戏还在后面。 在这新一轮的扩张中,集团化扩张已经成为经销商做大做强的不二途径。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开新店,并老店,成为很多经销商在2010年的主要工作之一,一些游资更是纷纷跨行业涌入到了汽车流通领域。
相比同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战略资本的方式,长久汽车的扩张之路相对谨慎。
“按照我们的进程规划,发展速度不会快,求的是稳和强,所以不需要那么快地引进投资人。”李海燕向《汽车人》解释,很多战略投资者,在投入资金后希望很快得到回报,而长久集团要做百年企业,赚钱置于发展之后,就不希望企业有两个利益与发展观相悖的股东。这样,即使长久汽车未来时会引入战略性投资,也会找一个与企业志同道合的伙伴。
此外,长久集团旗下诸多独立经营的业务板块,这与很多很多业务单纯的汽贸集团发展规划不同,需要从集团的层面来规划各个体系,未来是否上市,或者哪个板块上市,需要充分考虑未来市场的发展。
从汽车流通行业现状来看,借助资本介入无疑将助推企业快速发展,在流通行业引起巨大的波澜。一个很直接的变化就是经销商集团在业内的座次排名的变更,李海燕认为,今天的50强到5年之后能存活一半就已经很高了,2015年的前50强,才是中国真正的经销商50强集团。
长久汽车希望自己能排在更靠前的位置。2015年拥有4S店数量达到200家是长久汽车一个发展目标,从目前具有62家(含授权)的4S店数量来看,长久汽车每年增加的4S店数量在30家左右。这样的扩张速度远低于很多业内同行。
这样做一个很重要标准是,企业定位是资本运营还是做实业?是短期利润还是打造百年企业?“就企业发展而言,速度是重要的,但是安全更重要!没有安全的速度,看似快,一旦出了问题就会损失惨重。”李海燕对《汽车人》坦言,扩张过快,配套设施、管理未必能够跟得上;而在自身资金较弱的前提下,引进资本就会牺牲太多,风险比较高,这也是长久谨慎扩张的原因。
“当所有的企业都倒下了,长久还是站着的企业”,这是长久汽车内部口号。尽管从品牌塑造和发展来讲,长久的速度可能要慢于目前一些比较大的汽贸集团,但是长久有信心在大潮退后穿着衣服游泳。
这个信心首先源自长久作为民营企业的公司体制,在90%的企业失败由于股东纷争状况下,长久只有一个股东,这意味着机制更为灵活,决策速度更快捷。其次,长久旗下有汽车物流、汽车金融等多个业务板块,彼此间能够相互支持,与其他汽贸集团相比,多了几条腿走路;再次,从2003年就开始进行跨区域跨品牌运作的长久汽车,具备跨跨区域、跨品牌管理的经验。
以区域为主的品牌整合,是长久汽车所定位的扩张模式。即在某一地区内合理布局不同品牌4S店,涉及高、中、低档品牌,成功占据市场后,再复制到另一个地区。以长久汽车重点区域市场广西为例,长久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品牌认可度都已经做得足够成功,而在相当长时期内,广西、广东仍是长久重点布局的市场。
“我们希望建立一套可以复制的4S店管理体系,不是4S店的数量要有多大,而是要跟资金实力、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一个可实施的目标,比如一定的投资回报率、服务的吸收率、客户的满意度等。”李海燕表示,长久汽车希望自己将这种管理体系复制第二家、第三家乃至上百家。
经销商在集团化扩张中,是做大还是做强,是求质还是保量?这是李海燕反复思考的问题。“即使你有了人,有了资金,你管理水平真跟得上吗?一下子收购16家店,你如何来管理,你没有管理手段,只能是放羊。”她笑言。
做商人还是造企业?
作为负责公司财务与人事等企业发展最核心要素高层管理者,李海燕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与冷静,在不断学习中补充能量,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与心态。
相比披露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李海燕更愿意与人分享长久发展中的管理经验——这决定着长久的未来终将走向哪里。 众所周知,一个民企业比较小的时候,还是一个家族企业。怎样才能做成百年老店,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答案就是引进现代企业制度。长久已经跨越家族企业的概念,正在努力向真正的现代企业跨越。
洗去浓重的“商人”色彩,向企业转变,至少从外表看,这个成立不过十几年的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一些现代企业的特质。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燕莎商圈,长久集团总部所在地佳程广场因宝马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而闻名。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装修豪华的大厅,举止优雅的员工,这似乎与野蛮成长的民营企业的背景格格不入。
2004年,长久离开长春来到北京,并不是仅仅是因为汽车业务的拓展,而是为了整体发展中得到最前沿的信息。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是很多行业协会的所在地,也是很多高层人才的聚集地,有很多新鲜的思维观念。这可以说是长久试图脱去长期被误解的民营外衣的第一步。
今年9月份,长久集团总部搬到了佳程广场,与现代汽车、大众中国,讴歌等诸多一流汽车厂商毗邻。为此,长久每年要付出上千万元的租金,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它企图向外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长久不是一个汽车物流企业,也不是一个汽车销售的集团概念,而是一个在汽车领域谋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形象。
李海燕深谙制度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她认为,企业的生存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流程,二是程序的标准化。离开了上述两点,企业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它会产生崩溃性变化。如果没有体系流程支持,稍有不慎,顷刻间就会灭亡。
长久也收获了企业制度化的成果。2008年,长久物流以绝对优势在众多国内外顶尖汽车物流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全程物流服务惟一合作伙伴。而长久汽车也在中国汽车流通市场崭露头角。
但这只是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远未到凯旋庆功的时候。长久要彻底摘去商人的帽子,打造真正的现代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阿里巴巴首席首席执行官马云曾言,做企业有三重境界,分别为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生意人是完全的利益驱动者,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商人重利轻离别,但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企业家是带着使命感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
在这其中,商人与企业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个人在财富上的成就为成功导向,而对于后者来说,财富只是一个开始。他们有一个更大的、超越自我的企业目标和价值。如果这个标准应用在公司发展当中,长久的发展无疑已经超过了商人概念,正在以企业的标准衡量自身,求得更大发展。
要摆脱商人色彩,达到真正的企业化运营,这个过程显然不能一蹴而就。就目前而言,长久的实力还不允许去做更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实现更多社会价值,但可以确定的是,长久未来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将做出更多努力。
在向现代企业转型中,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如果说过去的高效集中管理的基础之一是老板个人的权威,怎样从个人权威时代过渡到制度权威时代,这对于很多民营企业而言是个挑战。但在长久集团,这并不是个难题。
李海燕表示,长久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发展到今天,它的管控机制已经不是老板负责,从控股方来看,长久集团只有一个股东,似乎更容易犯民营企业老板“一言堂”的通病,但实际上,长久老板非常注重团队的力量,更愿意用制度与流程体系来管理公司。他深知一个能力有限,团队能帮他把事情做好。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老板曾在几年前提议在北京收购一部分大众4S店,但李海燕与其他管理人员商议后,觉得不太合适,就否决了老板的建议。这是一个现代企业中社会化运营的机制体现。当然今年大众汽车爆涨的销量也让她有些遗憾。 在向现代企业前行中,一个民营企业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固然民营并不代表着落后与闭塞,但曾经野蛮成长的方式的确为企业快速成长立下汗马功劳。兼顾效率与公平,警惕制度成为效率的束缚,成为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专注更具魅力
在长久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为保证管理经验及资源与企业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相匹配,招揽人才毫无疑问是负责人事工作的李海燕如今的核心工作之一。
她深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规模后,特别是思想落后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以及没有以前的冲劲而乏力的情况下,企业就很难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因此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会更在意是否有开阔的视野以及先进的思维方式。
“我们现在缺的是管理层面的高端人才,例如4S店总经理,还有一些既懂得战略投资又懂汽车的复合型人才。”李海燕告诉《汽车人》,领导视野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思维,所以会招聘一些高素质的管理者,以避免在企业经营中出现天花板效应。
人才稳定性是她在意的另一方面,如果有一些应聘者有太频繁的跳槽经历,即使是很有能力,也不在长久的任用之列。专业与专注是李海燕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也是她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频率出现较多的两个词语。
这两个词也是长久成功的秘诀。从当初偏居长春一隅的小运输商,如今做到集仓储、普货、整车物流、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长久仅仅花了10多年的时间,这其中企业有很多机会投资其他更赚钱的行业,例如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等,但长久一直在汽车相关行业的定位中谋求发展,本着“专业、专注”的精神,在中国汽车产业大发展的契机中逐渐强大。
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小姑娘到今天的魅力四射的企业高管,中间间隔的不只是女人一生中昙花忽现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生脉络逐渐清晰的往来。
“有没有过动摇的时候?”李海燕想了想,坚定地说:“有过,但不是因为待遇或其他个人原因。”那一段时间,老板将更多的精力与资金放到物流行业,汽车销售发展几乎停滞,以至于在2005-2008年这3年间,没有新增一家4S店,这让她看不到希望,曾经一度想离开这个平台。
而她的智慧在于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不懈努力。直至今日,她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与清晰的思路,遵从不事张扬、力戒浮躁的风格,有条不紊地去执行人生规划。“足够的专业”是最让她老板欣赏优点。无论做什么她都倾尽全力,不允许让自己判断失误,而即使做错了,也会对事情负责到底。
“有些硬,有些冷。”同事这样评价她的性格,他们眼中的李海燕有些女强人的意味,为工作投入太多的精力,对于个人生活上却不够上心。而对她而言,身处高位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责任,这是她不能懈怠的动力。
(作者/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