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求我们成立合资公司,作为企业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话,哪个部委让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不能有太多自己的主张。只要能够实现在中国生产,我就谢天谢地了。其实所谓的合资,就是我和自己结婚,因为合作双方都是我一个人签字。”
网上流传的这一段《CEO来信》,让李书福又火了。你不得不承认,有李书福的地方,就有好段子。
当然,他心里也是很着急上火的。沃尔沃国产化拖延至今落不了地,谁能不急?更让人上火的无疑是,关口居然卡在沃尔沃是自主还是合资的身份问题上!没有记错的话,去年围绕这个话题已经争了个底儿朝天啦,答案笃定沃尔沃是自主品牌,这会儿忽然又“变身”?
不过,这次似乎真的不是在为难李书福。都是政策惹的“祸”。
按照中国《企业法》规定,由于沃尔沃目前注册地仍在瑞典,故属外资公司;根据1994年颁布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外资品牌在整车合资企业中的股比不得超过50%。因此,和其他外资企业设厂一样,沃尔沃只能通过与吉利的合资才能进入中国市场;而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沃尔沃要与吉利合资,必须推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车。
怎样,绕晕了吧?到这里,又不得不佩服中国的政策实在是“酷毕了”,岂止是环环相扣,简直是“天衣无缝”。包括那些后面不断打上去的BUG,整整一套“组合拳”。
这才有了开头李书福那段感慨万分的话。不是为他叫屈,为他叫屈的人已经够多了。只是在整理这些因果关系的时候,忽然间觉得有些好笑、可气又无奈。
其实,仔细琢磨琢磨,这样的情形又岂止是汽车界?从地产到金融,从教育到文化,从国计到民生,从大人物到小百姓,怕是都没少挨折腾。即便是草根如你
我,谁不能说出个三五十件被折磨的事?
诚然,小事忍忍就过了,大事嘛,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也一向不缺乏“见招拆招”的本事,但这过程折腾的,也着实够累的,都是内耗啊。有时候忍不住故作
悲悯地想想,那些政策制定者们,在殚精竭虑搞这些条款的时候,有没有把自己绕进去过呢?
回过头来再看李书福,他倒是心宽:“吉利现在要做的就是,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去抓紧落实,不花时间去纠结一些争议的东西,尽快推进沃尔沃的国产化,这是最重要的。”
果然是做大事的人啊。当然,书福的例子还告诉我们,当你身处无可改变的境地时,不妨于无奈中幽他一默。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