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达伟
人物中国指数:☆☆中国元素:推动福特国产企业中国指数:☆☆☆中国元素:福特T型车/ 1515计划
51.94万辆、十分之一。
对于任何从事财务工作的人而言,数字永远是他们追逐的焦点,财务出身的福特中国董事长兼CEO萧达伟(David Schoch)也不例外。只是,上述数字显然不能让他满意。
2011年,福特全球汽车销量570万辆,排名第六。北美市场依然是它的大本营,以269万辆占据近乎一半销量;在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国,福特销量仅为51.94万辆,中国销量仅占其全球销量的十分之一。
其中,长安福特乘用车为32.06万辆(同比增长5%),江铃商用车为19.46万辆(同比增长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用在中国2011年销量达250万辆,这占其全球四分之一的销量。
这些数字描画出的图景,正是2011年11月1日履新的萧达伟面临的局面。
60岁新挑战对于这个现年61岁,在福特已经工作了35年的“老汽车人”来说,这一新角色或许将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中国,对他而言至关重要。事实上,在萧达伟35年的职业生涯中,此次并非是他与中国的首次接触。
早在10年前,萧达伟就在建立福特中国的制造基地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是福特在华合资、投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和江铃汽车的董事会成员。这一重要的阅历,或许是萧达伟此次担任福特中国CEO的重要助推力。
派这位在财务以及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将出任福特中国的CEO,福特显然对中国市场寄予重望。“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对福特和萧达伟都适用:福特是一个拥有过最辉煌历史的汽车品牌;萧达伟35年职业生涯的积淀也将在中国得以施展。
萧达伟颇为自豪地表示:“福特汽车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现在,要保持这样的辉煌,中国市场已经不可或缺,福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2011年上海车展期间,福特中国发布“1515”计划,即到2015年要在中国市场导入15款新车型;2011年6月份,福特总裁穆拉利在福特的投资者说明会上表示,将开拓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市场销量,到2015年,全球年销量将增加50%以上,达到800万辆。穆拉利说:“通过‘一个福特’计划,我们正加大产品投资,旨在用一流的全系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这一计划推动之下,到2020年,小型车销量将占福特汽车总销量的55%左右,届时约三分之一的全球销量将来自增长势头强劲的亚太非地区。
福特中国相关人士对《汽车人》表示:“未来10年,福特预计70%的增长都将来自亚太非地区,其中中国市场将成为实现福特盈利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从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萧达伟需要在这几年迅速打造出能够实现这一飞跃的基础。2012年2月底,长安福特第二工厂建成投产;2012年3月,福特新全球战略平台下第一款车型新福克斯亮相;到2015年,福特将在亚太非区引进50款新车和动力总成系统,向中国市场引进15款新车就是这一计划的一部分,而目前,福特在中国市场共计导入6种乘用车车型;此外,福特还将继续扩展在华的经销商网络。到2015年,福特在华乘用车经销商总数将在2010年340家的基础上至少翻一番。这些雄心勃勃的数字,正在萧达伟的带领下一一实现。
启动重卡项目刚刚进入角色不久的他,已经迅速展开了工作。不仅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长安福特乘用车,商用车也将成为福特的又一突破口。而这也或许将成为萧达伟区别于任何一任中国CEO的举措。
2012年年初,萧达伟正式成为江铃股份的董事,福特作为江铃的第二大股东,也同样是其主要的技术来源。现在,江铃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商用车普遍低迷的2011年,江铃同样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现在江铃已经形成了30万辆的产能规模,萧达伟的任务就是在短期内进一步推高江铃的销量。
另一个消息更值得关注,2012年3月17日,山西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会见萧达伟。这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并不值得关注的普通的商务会见,但这对于业内来说,却释放出福特加快推进重卡业务的信号。
2011年年中,福特与长安达成协议,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接手太原长安重汽,正式进入中国重卡市场,这意味着长安汽车与福特将把合作从乘用车向商用车领域延伸。萧达伟此次与山西省政府的会晤,或许表明,这一合作正在加快进行。要在中国市场成为领导者,全系列的产品导入成为一个必要条件。
近年来,因为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商用车巨头纷纷布局中国,戴姆勒牵手奔驰,MAN与中国重汽合资……福特作为一个后来者也希望能够在这一市场分得一杯羹。
在萧达伟手下,福特有望实现全系列产品在中国的落地。在乘用车之外,商用车将是今后福特销量增长的突破口。
“一个福特”之战不过,一切并非顺风顺水,虽然福特终于拿出了自己的诚意,但是迟到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视。事实上,从国家政策来看,单纯的投资已经不受鼓励,这一转变让希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销量的福特面临不小的压力。
从竞争形势来看,几乎所有的跨国车企都已经来到中国,而直至现在,福特在中国仍然还未确立起自己第一阵营的主流地位。
与同样来自美国的通用相比,福特的差距让人“心寒”,这是萧达伟最不愿意看到的对比:通用在中国2011年销量超过200万辆,福特不及其四分之一;上海通用三品牌数十款产品在中国销售,“一个福特”的品牌战略6款乘用车车型让福特相形见绌;更值得注意的是,凯迪拉克在中国正在迅猛发展,别克也在朝着中高端品牌形象的高度迈进,而福特仍然停留在中档品牌形象中,难以逆转;在中国化方面,福特与通用的差距更是如同销量数字一样明显……
即便是刚刚发布的福特全球战略车新福克斯在产品力方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但是在品牌角度福特不得不继续面临中档徘徊的困境,蒙迪欧销量不佳主要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在福特开启“一个福特”战略之后,捷豹、路虎、沃尔沃等高档品牌相继被售出,只保留了林肯一个,但是现在的林肯品牌已经无法和全盛时期相提并论。2011年的销量仅有8万余辆,高端品牌乏力成为福特在中国市场的一大桎梏。
尽管在全球福特率先发展小型车,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福特显然遭遇了水土不服。
即便是萧达伟希望获得突破的重卡领域也是如此,在欧系以及日系重卡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参加福特本身也并不十分擅长的“竞赛项目”,萧达伟此举也可谓是兵行险招。
拥有加拿大、墨西哥、欧洲等多地任职、管理的经验,萧达伟在中国是否能够给福特带来更为中国化的表现呢?至少目前来看,在各个跨国公司主打“中国牌”、频频曝光的背景下,仅仅起一个颇为地道的中文名字,对于萧达伟改变当前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性的帮助。
关于一个人的年纪,历来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已经到了“耳顺”年纪的萧达伟能否真正倾听来自中国市场的声音?
(作者/安丽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